邹维琏传翻译赏析_邹维琏传原文

  邹维琏,字德辉,江西新昌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授职延平推官。正直而又高风亮节。巡抚袁一骥因私利不满意就寻找布政使窦子翶的过失论罪,邹维琏不惜免职与他争论。监司想为袁一骥修建生祠,邹维琏据理极力阻拦,被推荐调任京职,授职南京兵部主事,升员外郎。辽东用兵,上疏陈明数件事。不久因家人去世回乡。

  天启三年(1623)起用为兵部职方官,升郎中。刑部主事谭谦益推荐妖人宋明时能够统役神兵,恢复辽东土地,魏忠贤暗中支持他。邹维琏极力证明是妖人的妄想。魏忠贤发怒,假传圣旨责备他。国家正用兵,将帅都贿赂以求升迁,职方尤其冗杂污秽。邹维琏素为清明、严厉,一概予以拒绝。因此极力疏论以贿进职的将帅之弊,讥讽中官、大臣。

  吏部尚书赵南星知道他贤明,将他调为稽员郎中。当时言官霸道,凡是任命吏部郎中,必然先问他做言官的同乡,给事中傅魁、陈良训、章允儒因为赵南星没有先问自己,大怒,一同辱骂邹维琏。等到邹维琏调任为考功,傅魁等更为恼怒,轮流上疏攻击他,又以江西有吴羽文,邹维琏照例不应当任用,两人迫使吴羽文离去,以此羞辱邹维琏。邹维琏很气愤,上疏请求罢官,当日就出京城。疏中有章攻击苏轼,蔡京驱遂司马光的话,傅魁等更为不高兴。傅魁于是明显地攻击魏大中、左光斗和邹维琏。从此两方水火不相容,各位贤明的大臣更加不安于其位。邹维琏想离职也不行,皇上下诏将他留下。于是他严格考查官员评语,毫不徇私。

  杨涟弹劾魏忠贤,被圣旨严厉地指责。邹维琏上疏说:“魏忠贤的罪行,罄竹难书。陛下顾念他的小信小忠,不忍让他走。难道不知道,恶贯满盈,即使不忍心都不可心。汉代张让、赵忠、灵帝称他们为父母。唐代的田令孜,僖宗也称他为阿父,明代的王振、曹吉祥、刘瑾,皇上宠爱他们的程度甚过了群臣。他们中有一个在窗下老死、保全了富贵吗?现在陛下授予魏忠贤无上的职权,不是为国家考虑,也不是为魏忠贤着想。如果不是宰相元老,九列巨卿,怎么可以自己处于商辂、刘健、韩文之下呢?”奏疏呈上,皇上责备他亵渎。崔呈秀因贪赃被弹劾,邹维琏认为应让他戍边。那些讨好魏忠贤的人极力为崔呈秀申辩、求情,邹维琏一概不听,这些人特别恨他。等到赵南星离职,邹维琏愿与他一起走,魏忠贤立即同意。没有多久,张讷弹劾赵南星,认为邹维琏调到吏部是不合法的,皇上下诏将他的名籍除掉。又卷入汪文言一事,被审问,派去戍守贵州。

  崇祯初年,起用为南京通政参议,接着升任太仆少卿,上疏陈明阁臣选择、官员久任、接纳谏言、议论号谥、运筹兵事等五件事。崇祯五年(1632)二月提右佥都御史,代替熊文灿巡抚福建。海盗刘香叛乱,派遣游击郑芝龙击破他。荷兰人占据澎湖,要挟互市,后又移往台湾,逐渐停泊在厦门。邹维琏屡次命令郑芝龙防备,郑芝龙总是不听。第二年夏天,郑芝龙在福宁剿灭盗贼,荷兰人乘机偷袭占领厦门城,大肆抢掠。邹维琏急忙发兵水陆并进,郑芝龙也驰援,烧毁了荷兰人三条船,官军伤亡也不少。盗寇于是乘舟出洋,转而在青港、荆屿、石湾抢掠。诸将在铜山守御,连续战斗数日,盗寇才败走。邹维琏在福建二年时间中,成绩甚为显著。恰好当权的温体仁平素就忌恨邹维琏,而福建人在京城当官的人也在朝廷诽谤他,邹维琏竟然被免职。八年春天,陈叙打退盗贼的功劳,皇上下诏起用他。不久,拜为兵部右侍郎,正好患病没有赴任,在家死去。


相关阅读
1 赵绰,河东人也,性直刚毅阅读答案与翻译-《隋书·赵绰传》

赵绰,河东人也,性直刚毅。在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 高祖受禅,授大理丞,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寻迁尚书都官侍郎,未几转刑部侍郎。治梁 【查看全文】

2 冯文通传翻译赏析_冯文通传原文全诗的意思

冯文通,是冯跋最小的弟弟。他的本名犯了显祖的庙讳。高云僭立为帝的时候,授任他为征东大将军,兼任中领军,封为汲郡公。冯跋在高云死后即帝位,授予冯文通尚书左仆射之职, 【查看全文】

3 郑鲜之传翻译赏析_郑鲜之传原文全诗的意思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是魏朝的将作大匠郑浑的玄孙。祖父郑袭,是大司农,曾经做过江乘县令,所以就住在了境内。父亲郑遵,是尚书郎。 郑鲜之闭门读书,杜绝与人交往。起 【查看全文】

4 刘盆子者,太山式人阅读答案与翻译-《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

刘盆子者,太山式人,城阳景王章之后也。祖父宪,元帝时封为式侯,父萌嗣。王莽篡位,国除,因为式人焉。 天凤年,琅邪人樊崇起兵于莒。时寇贼蜂起,众盗以崇勇猛,皆附之,一 【查看全文】

5 盖苗传原文_盖苗传翻译赏析

盖苗字耘夫,大名元城人,幼年聪明,思维敏捷好学,善于记诵,二十岁游学四方,学业大有长进。 延五年(1318)授济宁路单州判官。州狱中囚徒太多,苗请求审理处决,知州认为囚犯人 【查看全文】

6 后妃传翻译赏析_后妃传原文全诗的意思

(卞皇后、甄皇后、郭皇后) 后妃传,《易经》中说: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综观古代贤明的帝王人主,无不明确地制定其后妃制度和礼仪,以顺应世间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