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恕特别爱好史学,从太史公所记起,到后周显德末年,除纪传之外以至于私记杂说,无所不览。上下数千年之史事无论大小,皆了如指掌。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宋英宗命司马光自己选择馆阁中的英才与之共修。司马光对英宗说“:馆阁文学之士诚然很多,至于专精史学者,据我所知只有刘恕一个人。”于是司马光将刘恕召为局僚,凡遇到纷错难治的史事,皆委其考证。刘恕对魏晋及以后历史最为精熟,其考证也最为得心应手。
王安石与刘恕有隔阂。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欲引刘恕置三司条例,刘恕辞而不就,并劝王安石要发扬尧舜之道以辅佐皇帝,而不应该以利为先。还条陈王安石恢复旧法。甚至当面指责王安石之过,气得王安石脸色铁青。刘恕还在大庭广众之中,大声攻击王安石之过,毫无所避。这样一来,刘恕与王安石的关系完全断绝了。当时王安石意气用事,对持不同意见的人加以排挤,造成人人自危的情景,所以有些开始反对变法的人后来终于附合王安石,有些当面赞扬变法的人却在背地里捣王安石的鬼,至于口是心非者更是比比皆是。但刘恕却能始终无所顾忌,不计得失,敢于直接指责王安石变法之误。
司马光出知永兴军时,刘恕以亲人年老为由,求监南康军酒税以就养,朝廷允许他带官修书。司马光判西京御史台,刘恕请求到司马光处走一走,后在那儿留住数月而归,可是在途中得中风之疾,以至于右手右足偏瘫。但刘恕仍然苦学如常,且修书不辍,直到病情危急时才停止。刘恕官至秘书丞,去世的时候,只有四十七岁。
刘恕做学问,从历数、地理、官职、族姓到前代公府案牍,都详研细考。为求一本书,他不怕走数万里去阅读抄录,往往是废寝忘食。刘恕曾与司马光一道游历万山,看见山道旁有碑,读后才知道碑是专为五代列将所立。对于别人不知其名的将领,刘恕都能一一说出其生平事迹,回来后验之于旧史,果如其言。宋次道是亳州的知县,他家藏书很多,吸引了刘恕前来借阅。宋次道每天备上美味佳肴款待刘恕,而刘恕却说:“我并不是为了美味佳肴而来,请不要因此误了我的读书之事。”宋次道听后,就免去那些繁文缛节,刘恕独自闭门读书,昼夜口诵手抄,十天之后,将宋次道家藏之书全部转到自己的脑海里和笔记中,但眼睛视力为此锐减。刘恕著有《五代十国纪年》,以之比拟《十六国春秋》。另外,刘恕还采摘上古以来到周威烈王时期为《史记》、《左传》所不载的史料,编有一部《通鉴外纪》。
刘恕家境清贫,但一毫也不妄取于人,他从洛阳回家时正值冬天,没有挡寒之衣,司马光将自己的衣袄旧褥送给他,他拒绝接受,后来在司马光的强迫下,他勉强接受了,但行至颍水一带,他马上将衣袄寄给司马光。刘恕特别不信浮屠之说,认为那是子虚乌有,他说“:人们居家旅行,一物不可缺少。人死之后,身外之物可以完全抛弃了,有什么必要带一些随葬品呢?”刘恕好揭人之短,他自己也知道。每每自讼平生有二十失、十八蔽,并曾做文以自警,但就是始终改不掉这个习惯。
刘恕死后七年,《资治通鉴》编成,皇帝追录其劳,封其子刘羲仲为郊社斋郎。次子刘和仲,有超绝才能,做诗清新深奥,刻意追求,想自成一家,为文仰慕石介,有侠气,也早死。
相关阅读
1 赵绰,河东人也,性直刚毅阅读答案与翻译-《隋书·赵绰传》
赵绰,河东人也,性直刚毅。在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 高祖受禅,授大理丞,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寻迁尚书都官侍郎,未几转刑部侍郎。治梁 【查看全文】
2 刘盆子者,太山式人阅读答案与翻译-《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刘盆子者,太山式人,城阳景王章之后也。祖父宪,元帝时封为式侯,父萌嗣。王莽篡位,国除,因为式人焉。 天凤年,琅邪人樊崇起兵于莒。时寇贼蜂起,众盗以崇勇猛,皆附之,一 【查看全文】
3 郑鲜之传翻译赏析_郑鲜之传原文全诗的意思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是魏朝的将作大匠郑浑的玄孙。祖父郑袭,是大司农,曾经做过江乘县令,所以就住在了境内。父亲郑遵,是尚书郎。 郑鲜之闭门读书,杜绝与人交往。起 【查看全文】
4 后妃传翻译赏析_后妃传原文全诗的意思(卞皇后、甄皇后、郭皇后) 后妃传,《易经》中说: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综观古代贤明的帝王人主,无不明确地制定其后妃制度和礼仪,以顺应世间之 【查看全文】
5 盖苗传原文_盖苗传翻译赏析盖苗字耘夫,大名元城人,幼年聪明,思维敏捷好学,善于记诵,二十岁游学四方,学业大有长进。 延五年(1318)授济宁路单州判官。州狱中囚徒太多,苗请求审理处决,知州认为囚犯人 【查看全文】
6 冯文通传翻译赏析_冯文通传原文全诗的意思冯文通,是冯跋最小的弟弟。他的本名犯了显祖的庙讳。高云僭立为帝的时候,授任他为征东大将军,兼任中领军,封为汲郡公。冯跋在高云死后即帝位,授予冯文通尚书左仆射之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