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即位初年,韩亿任直史馆、知青州,以司封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判大理寺丞。吴植知临江军,派人向宰相王钦若敬献金子,由于小吏来到京师,审问,事情败露,王钦若知道无法掩盖,捉拿小吏。诏令交付台司处理,而吴植自己说并未交纳金子,反而诬陷小吏误将自己要对亲戚朋友的问候带给了王钦若。韩亿穷尽一切加以审理,原来吴植得病害怕被免职,金子未送而事情已经败露了。吴植于是被除名。并按问王钦若,诏令不过问此事。三司变更茶法,每年考核结果不加登记,韩亿秉承诏令进行弹劾,从丞相以下都由于失当而受处罚,韩亿就是如此不屈服。从薛奎以后,韩亿单独执掌台务超过一年。
授职龙图阁待制,奉命出使契丹。这时的副使,是章献太后的姻亲,向契丹妄自传达皇太后旨意,告诉契丹南北欢好并且子孙万代相传的意图,韩亿起初不知道。契丹主问韩亿说“:皇太后已经有旨,大使为何不言说?”韩亿对答说:“本朝每次派遣使者,皇太后一定以此来告诫使者,并非想依靠北朝。”契丹主大喜,说:“这是两朝老百姓的福气啊。”人们说副使已经失辞,而韩亿却因势利导,将失言变成了恩惠,十分推许赞美他。
任亳州知州,召知审刑院,再升任兵部郎中、同判吏部流内铨,以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知益州。按以往惯例,益州每年拿出官粟六万石,赈济贫民。这年发生大旱灾,韩亿拿出数倍的粮食,先发给老百姓,老百姓因此不挨饿。又疏通九升江口,灌溉民田数千顷。维州、茂州与羌夷相邻,蕃部每年到永康官场卖马,韩亿考虑到蕃部趁机侦察两川情况,上奏将卖马场迁到黎州境上。授职御史中丞,请求像唐朝的官制一样,设置御史里行。
景二年(1035),以尚书工部侍郎的身份同知枢密院事。这时天下太平已久,不修武备,于是请求二府各自列出上等才能的人任将帅数十人,逐步试用他们。又说武臣应该懂得军事,但书被禁止没有流传,请纂集要领进行传授。这样仁宗亲自纂集《神武秘略》,来赐予守边大臣。
口角厮口罗与赵元昊互相对攻,派人传来捷报。朝廷议论加封口角厮口罗节制。韩亿说“:他们都是蕃臣,如今不能告谕让他们解除仇恨,却因此而加赏,不是安绥统御天下的办法。”加封之议就停止了。赵元昊每年派遣人到京师,出入民间没有任何禁令,韩亿请求下诏替他建馆舍来礼待他,官府主管贸易,表面好像很烦扰,实际上是约束提防他。
知开封府范仲淹敬献《百官图》,指责宰相吕夷简等级提拔不平均,但韩亿却被暗中推荐可以任用。范仲淹被贬官后,仁宗将《百官图》之事告诉韩亿。韩亿说“:范仲淹以公心推举臣下,臣下的无能陛下知道;以私心推举臣下,则臣下委质以来,从没有交付托予别人。”于是升为户部、参知政事。正好忻州地方发生大地震,谏官韩琦上书说宰相王随、陈尧佐不是辅佐皇上的人才,又说韩亿的儿子韩综为群牧判官,不应当自己请求以兄长韩纲代替他,于是与宰相都被罢官,知应天府,不久兼任资政殿学士、知成德军。改任澶州,又知亳州,官至尚书左丞,以太子少傅致仕。死后,赠太子太保,谥号忠宪。
韩亿性情稳重正直,治家严谨,即使闲居,也不曾有懒惰之色。见到亲戚故旧有贫穷孤苦伶仃的人,经常接济他们结婚和丧葬的费用。每见到天下各路有收集拾取官吏的小过失的人,就满脸不高兴,说:“天下太平,圣主之心,即使是昆虫草木,都想使他们各得所处。如今做官的人大则希望成为公卿,次等也希望成为侍从、职司一千石,其下等也希望成为京朝、幕职,为什么要在盛世禁锢他们呢?”韩亿有八个儿子:韩纲、韩综、韩绛、韩维、韩缜、韩纬、韩缅。
冯文通,是冯跋最小的弟弟。他的本名犯了显祖的庙讳。高云僭立为帝的时候,授任他为征东大将军,兼任中领军,封为汲郡公。冯跋在高云死后即帝位,授予冯文通尚书左仆射之职, 【查看全文】
2 盖苗传原文_盖苗传翻译赏析盖苗字耘夫,大名元城人,幼年聪明,思维敏捷好学,善于记诵,二十岁游学四方,学业大有长进。 延五年(1318)授济宁路单州判官。州狱中囚徒太多,苗请求审理处决,知州认为囚犯人 【查看全文】
3 后妃传翻译赏析_后妃传原文全诗的意思(卞皇后、甄皇后、郭皇后) 后妃传,《易经》中说: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综观古代贤明的帝王人主,无不明确地制定其后妃制度和礼仪,以顺应世间之 【查看全文】
4 赵绰,河东人也,性直刚毅阅读答案与翻译-《隋书·赵绰传》赵绰,河东人也,性直刚毅。在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 高祖受禅,授大理丞,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寻迁尚书都官侍郎,未几转刑部侍郎。治梁 【查看全文】
5 刘盆子者,太山式人阅读答案与翻译-《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刘盆子者,太山式人,城阳景王章之后也。祖父宪,元帝时封为式侯,父萌嗣。王莽篡位,国除,因为式人焉。 天凤年,琅邪人樊崇起兵于莒。时寇贼蜂起,众盗以崇勇猛,皆附之,一 【查看全文】
6 郑鲜之传翻译赏析_郑鲜之传原文全诗的意思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是魏朝的将作大匠郑浑的玄孙。祖父郑袭,是大司农,曾经做过江乘县令,所以就住在了境内。父亲郑遵,是尚书郎。 郑鲜之闭门读书,杜绝与人交往。起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