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连年南征,皇后便和中朝官高菩萨有私情。待孝文帝在汝南得病后,皇后便公然显露丑态。中常侍双蒙等一帮人是她的心腹。当时有彭城公主,原是宋王刘昶的媳妇,年纪很轻就寡居在家。北平公冯夙是皇后的同母所生的弟弟,皇后便向孝文皇帝请求将彭城公主嫁给冯夙,孝文帝答应了。可是彭城公主不愿意,皇后便想强迫她听从,成亲的日期也将到了。彭城公主秘密地和她的侍婢和僮仆随从十多人,乘着轻车,冒着大雨前往悬瓠,拜见孝文帝,诉说了自己的心思,同时又揭发了皇后和高菩萨在宫中淫乱的丑事。孝文帝听后,十分吃惊,也并未十分相信,只是把她们藏了起来。此后,皇后逐渐感到忧虑和恐惧,于是便和母亲常氏一起求托女巫,祈祷用巫术让孝文帝一病不起,如果有朝一日能像文明太后那样辅佐少主临朝受命的话,赏赐无限。她又取来三牲,到宫中设礻夭教祠,假说是为皇帝祈福,实际上是在用妖术。她的母亲常氏有时自己亲往宫中,有时派遣侍婢互通消息。
孝文帝回到洛阳后,抓住高菩萨和双蒙等进行审问,详情一一问明。孝文帝因病躺在含温室,夜间,令人带皇后来,并让高菩萨等人站在门外。皇后临入室时,又让人搜查她的衣服,并说只要发现有一寸长的小刀便将她立即斩首。皇后跪在地上叩头哭着请罪。孝文帝这才赐座于东楹下,离御座二丈多远。孝文帝命令高菩萨等自己供出罪行。随后又责备皇后说:“你不是有妖术吗,可详细说来。”皇后请求让左右的人退下,以保守秘密。孝文帝便让中常侍们都退出,只叫长秋卿白整站在一旁,拿着一把护卫用的长刀拄在地上。皇后还是不肯说。孝文帝便用丝绵塞紧白整的双耳,自己小声地喊着白整,连喊几声,白整没有回应,这才命令皇后说出详情。所以这些事便隐藏住了,没有人知道。高祖又喊彭城、北海二王,让他们入座,并说:“她过去是你们的嫂嫂,从今以后便是别人了,你们只管进来,不必回避。”接着又说“:这个老妖婆想把白刀子插进我的肋上,你们可以追查清事情本末,不必有什么觉得为难的。”最后又说“:冯家的女儿不能再接连废逐了,暂且让她在宫中空坐,如果她有心就会自己寻死的,你们不要以为我还念有旧情。”孝文帝为人十分孝顺,也因为文明太后的缘故,所以没有废掉皇后。两位王爷出宫以后,孝文帝便赐皇后以死别的话语,皇后再次跪拜叩首,哭泣不已。皇后入宫以后,孝文帝让中官向皇后问话,皇后便破口大骂说:“我是皇帝之妻,只能当面和皇帝答话,岂能让你们来传话!”孝文帝大怒,便令皇后的母亲常氏入宫,告诉她皇后的无礼的情况,常氏痛打皇后一百多下才停手。
孝文帝不久又南征,皇后留在京城。她虽然因有罪而失宠,可是那些夫人嫔妾们仍然按礼法来侍奉她。孝文帝只是传令世宗留住东宫,不要去朝拜皇后。孝文帝病重时,对彭城王勰说:“后宫的那个人早就失去德行,自绝于天,我死后可以赐她自尽于别宫,葬以皇后的礼节,这样大概可以遮掩冯家的大过失。”孝文帝死后,灵柩运到鲁阳时,才传下皇帝的遗诏。北海王详奉着遗诏宣读,长秋卿白整等入宫将毒药交给皇后。皇后边跑边哭喊着,不肯自尽,并说“:皇帝哪会有这种遗诏,分明是诸王们想杀我罢了!”白整等人抓住她,并强行将毒药灌入,皇后这才含药而亡。当灵柩运至洛南时,咸阳王禧等知道皇后确已死去,相互注视着说“:如果没有遗诏,我们兄弟也自当以计除去。岂能让这种丧失德行的妇人来主宰天下,残杀我们呢?”于是,谥为“幽皇后”,葬入长陵墓中。
相关阅读
1 盖苗传原文_盖苗传翻译赏析
盖苗字耘夫,大名元城人,幼年聪明,思维敏捷好学,善于记诵,二十岁游学四方,学业大有长进。 延五年(1318)授济宁路单州判官。州狱中囚徒太多,苗请求审理处决,知州认为囚犯人 【查看全文】
2 冯文通传翻译赏析_冯文通传原文全诗的意思冯文通,是冯跋最小的弟弟。他的本名犯了显祖的庙讳。高云僭立为帝的时候,授任他为征东大将军,兼任中领军,封为汲郡公。冯跋在高云死后即帝位,授予冯文通尚书左仆射之职, 【查看全文】
3 刘盆子者,太山式人阅读答案与翻译-《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刘盆子者,太山式人,城阳景王章之后也。祖父宪,元帝时封为式侯,父萌嗣。王莽篡位,国除,因为式人焉。 天凤年,琅邪人樊崇起兵于莒。时寇贼蜂起,众盗以崇勇猛,皆附之,一 【查看全文】
4 郑鲜之传翻译赏析_郑鲜之传原文全诗的意思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是魏朝的将作大匠郑浑的玄孙。祖父郑袭,是大司农,曾经做过江乘县令,所以就住在了境内。父亲郑遵,是尚书郎。 郑鲜之闭门读书,杜绝与人交往。起 【查看全文】
5 赵绰,河东人也,性直刚毅阅读答案与翻译-《隋书·赵绰传》赵绰,河东人也,性直刚毅。在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 高祖受禅,授大理丞,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寻迁尚书都官侍郎,未几转刑部侍郎。治梁 【查看全文】
6 后妃传翻译赏析_后妃传原文全诗的意思(卞皇后、甄皇后、郭皇后) 后妃传,《易经》中说: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综观古代贤明的帝王人主,无不明确地制定其后妃制度和礼仪,以顺应世间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