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羁旅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郊。其古诗全文如下:
十日一理发,每梳飞旅尘。
三旬九过饮,每食唯旧贫。
万物皆及时,独余不觉春。
失名谁肯访,得意争相亲。
直木有恬翼,静流无躁鳞。
始知喧竞场,莫处君子身。
野策藤竹轻,山蔬薇蕨新。
潜歌归去来,事外风景真。
【前言】
《长安羁旅行》是由唐朝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乐府诗、五言诗。诗作表达了作者应试不第,羁旅长安的失意困顿之情和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不平之鸣。
【注释】
①贞元八年(798)作者于长安应进士试下第。这诗可能是当时之作。
②理:梳理。
③旅尘:客中奔走所沾上的尘土。
④旬:十天为一旬。“九”,九次。“过饮”,喝了酒。“过”,有“了”的i 思,如“过瘾”之“过”。古人经常饮酒,有如今人喝茶,这里是言其少。
⑤旧贫:照旧的粗劣食物。
⑥恬:静。翼,指鸟。
⑦鳞:指鱼。
⑧喧竟场:争名夺利的场所,指长安。
⑨策:手杖。
⑩薇、蕨:都是羊齿类草本植物。茎叶嫩时卷曲如拳,可当菜吃。根 茎可制淀粉。相传周初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多以薇、 蕨指隐士的食物。新,鲜。
【鉴赏】
《长安羁旅行》为唐代新乐府辞,这首诗是孟郊所写的乐府杂题。诗作表达了作者应试不第,羁旅长安的失意困顿之情和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不平之鸣。
孟郊一生困顿,幼年烽火,中年流寓,虽怀奇志,终不得展。早年曾数次应进士试,都名落孙山,直到近乎“天命”之年才得中榜。792年(贞元八年),作者首次赴长安应试,下第,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在长安度过了相当一段羁旅生涯,这首诗盖作于此间。
全诗沉浸在一种抑郁感伤的情调之中。首四句“十日一理发,每梳飞旅尘。三旬九过饮,每食唯旧贫。”言很长时间也懒得梳理一次头发,而且每梳都尘土飞扬,一副蓬头垢面的狼狈像;古代十天为一旬,“过”有“了”的意思,极言其少,“三”、“九”均非确指。月余才喝过了几次酒,而且每顿饭还是以往的粗茶淡饭。“十日”、“三旬”一面说明是隔时之久,另一面也表明是羁留之长。因为唐制科举考试是在秋季开考,到次年春天才发榜公布,故凡远道而来的应试者须在长安淹留半年有余。接着“万物皆及时,独余不觉春,”写春天来临,万物复苏,自然界呈现出一派花红柳绿的景象;但诗人却因为落第而孤守寒舍,丝毫感受不到春日的温暖,心里是一片冰凉的世界。
作者所感受的似乎也不仅仅在落第本身,中六句:“失名谁肯访,得意争相亲。直木有恬翼,静流无躁鳞。始知喧竞场,莫处君子心。”正如民间俗语所说的:“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居深山有远亲。”原来作者是深深地体味到了封建时代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社会情态。也许此时曾跟孟郊同场应试的韩愈者流正官袍加身,如云的宾客正使他们应接不暇呢,而诗人却门可罗雀,“门前冷落车马稀”,一个人远离家乡,不但没有一个亲人的半句安慰话,还得遭受势利小人的白眼,这种强烈的反差对比怎不叫人凉透脊梁。“直木”二句是说挺拔的大树上自然有成群的鸟儿恬静地立在上边,而清寒的小溪里肯定不会有结队的鱼儿躁动于其中,“比”的意思很显见。由此诗人发出感喟,方知道明争暗斗的名利场中不是君子呆的地方。这里的“君子”,带有自况的意思,尽管有人认为此二句未免有些“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味道。
末四句,笔锋一转,诗人于无望中萌动了新的理想。他想象,将来要柱着藤竹拐杖跋涉于崇山峻岭、青竹翠柏之中,采薇而食,象伯夷、叔齐那样隐居山林,过那与世隔绝的隐士生活。并且心中暗暗歌咏着陶渊明的《归去来辞》,避开人事喧嚷的尘世,在大自然中(“事外”)去享受那“不受尘埃半点侵”的高洁、宁静的生活。诗人于无可奈何之中总算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归宿”。虽然这种消极避世的态度并非诗人的初衷。
孟郊的诗在艺术上是比较独特的,但对于孟诗艺术风格的评价,自来就褒贬不一。韩愈对孟郊推崇备至,认为他“才气清高”(《与孟东野书》),其诗“高山魏晋”(《送孟东野序》)。夏敬观也说:“孟东野诗,当贞元和间,可谓有一无二者矣。”(《说孟》)苏东坡在《读孟诗二首》中却说读孟郊的诗“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又似煮蟛,竟日嚼空螯。”“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号?不如且置之,饮我玉色醪。”贬得一钱不值。平心而论,以上所持各怀其偏。惟钱钟书先生谓东野诗“深语若平,巧语带朴,新语入古,幽语含淡。而心思镵刻,笔墨圭棱”(《谈艺录》),颇中肯綮。从这首《长安羁旅行》中便可得到印证。
“十日一理发”四句,出语平平,但于此“平平”之中却深意藏焉。封建社会文人如妾,根本谈不上什么政治、经济地位。唐统治者为了网罗人才,巩固基业,便打破高门大族对仕途官爵的垄断局面,决定开科举以诗赋取士,这对于出身微贱而又胸怀大志并且处于人生奋发时期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乘槎”到“日边”的唯一途径。因此,落第的打击已够沉重,羁旅的痛苦更添悲哀,因为这不仅仅是其生活当中的一次“羁旅”,更意味着是其人生道路上的一次“羁旅”,无怪乎他在《登科后》诗中把这一时期称作“昔日龌龊时”,同时更加之世态人情,故此“独余不觉春”的感叹才有了情感基础。因见“深语若平”。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即言诗若一味用巧,必失于不能深厚沉着,但须以巧进,以朴成。如《古诗十九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灵运《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句皆以巧中带朴,天然浑成,而孟诗的“直木有恬翼,静流无躁鳞”亦真朴自然,巧近朴成。
另外,“始知喧竞场,莫处君子身”其辞淡淡,其情甚幽,诗人的感情深入肺腑又发自肺腑,正如苏轼所说“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读孟郊诗》)而“野策藤竹轻,山蔬薇蕨新”则颇类陶渊明的某些诗句,“事外风景真”又似乎直出于陶渊明的“野外罕人事”,古色古香,颇具古趣。
燕公为汉将,武德奉文思。利用经戎莽,英图叶圣诒。 塞沙制长策,穷石卷摇旗。万里要相贺,三边又在兹。 棱威方逐逐,谈笑坐怡怡。宠饯纷郊道,充厨竭御司。 尝醪企行迈,听乐 【查看全文】
2 玉漏迟·乱离词客少翻译赏析_玉漏迟·乱离词客少原文_作者张尔田《玉漏迟乱离词客少》作者为宋朝诗人张尔田。其古诗全文如下: 乱离词客少!锦鲸仙去,鹤归华表。把酒生平,都是旧时言笑。零落霜腴润墨,流怨入江南哀调。春恨渺,十年心事, 【查看全文】
3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查看全文】
4 途中见杏花阅读答案-吴融,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途中见杏花 吴融①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吴融: 【查看全文】
5 晚鸡·黯黯严城罢鼓鼙原文_晚鸡·黯黯严城罢鼓鼙翻译赏析_作者崔护《晚鸡黯黯严城罢鼓鼙》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崔护。其诗文如下: 黯黯严城罢鼓鼙,数声相续出寒栖。 不嫌惊破纱窗梦,却恐为妖半夜啼。 【赏析】 诗中描写的情景应发生在长安城南, 【查看全文】
6 南乡子·睡起绕回塘翻译赏析_南乡子·睡起绕回塘原文_作者李之仪《南乡子睡起绕回塘》作者为宋朝诗人李之仪。其古诗全文如下: 睡起绕回塘。不见衔泥燕子忙。前日花梢都绿遍,西墙。犹有轻风递暗香。 步懒恰寻床。卧看游丝到地长。自恨无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