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译文
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作品《夜归鹿门山歌》。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第三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最后二句,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这首诗笔法顺畅,语调平和,语言质朴,结构自然,笔墨省净,点染疏豁,情感真挚。
相关阅读
1 小学描写冬天的诗句
小学描写冬天的诗句 1、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2、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3、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李 【查看全文】
2 江南春杜牧_江南春古诗江南春杜牧 _ 江南春古诗 《 江南春 》 作者: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 1、郭:城郭。酒旗:酒帘,高悬在酒店外的标志 【查看全文】
3 张炎:渡江云《 渡江云 》 张炎 久客山阴, 一再逢春, 回忆西杭, 渺然愁思。 山空天入海, 倚楼望极, 风急暮潮初。 一帘鸠外雨, 几处闲田, 隔水动春锄。 新烟禁柳, 想如今绿到西湖。 犹记 【查看全文】
4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表现诗人崇高理想以及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2021年湖南湘潭中考诗文情景默写 (1)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固室体》) (3)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 【查看全文】
5 苏轼:水龙吟《 水龙吟 》 宋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 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 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 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 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 【查看全文】
6 《列子·皇帝》记述鸥鸟与人玩耍的情景,后人常用与鸥订盟表示归隐之志(1)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交代自己白天 , ,闲适恬静,也暗示着诗人的郁闷和惆怅。 (2)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把过去和未来对举,来表达自己的醒悟: , 丰富了《论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