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致诸弟》阅读答案与翻译

发布时间: 2020-10-31
诸位贤弟足下:
十月廿一,接九弟在长沙所发信,内途中日记六页,外药子一包。廿二接九月初二日家信,欣悉以慰。
自九弟出京后,余无日不忧虑,诚恐道路变故多端,难以臆揣。及读来书,果不出吾所料,千辛万苦,始得到家,幸哉幸哉!郑伴之下不足恃,余早已知之矣。郁滋堂如此之好,余实不胜感激!
在长沙时,曾未道及彭山屺。何也?
观四弟来信甚详,其发愤自励之志,溢于行间;然必欲找馆出外,此何意也?不过谓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出外较净耳。然出外从师,则无甚耽搁,若出外教书,其耽搁更甚于家塾矣。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六弟自怨数奇②,余亦深以为然;然屈于小试,辄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忧之不大也。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人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斥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六弟屈于小试,自称数奇,余穷笑其所忧之不大也。
余自十月初一日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亦写楷书。冯树堂与余同日记起,亦有日课册。树堂极为虚心,爱我如兄弟,敬我如师,将来必有所成。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盖明师益友,重重夹持,能进不能退也。本欲抄余日课册付诸弟阅,因今日镜海先生来,要将本子带回去,故不及抄。十一月有折差,准抄几页付回也。
兄国藩手具。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摘自《曾国藩家书•致诸弟》,有删改)
[注]①负薪:背柴,相传汉代朱买臣背着柴草时还刻苦读书。②数奇:这里指命运不好,遇事不利。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若夫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斥/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B.若夫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斥/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C.若夫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斥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D.若夫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斥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是旧时交际用语,上称下时的敬词。
B.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与”,给予。
C.不忝:不辱,不愧。出自《孔丛子•执节》。“忝”,有愧于,常用作谦辞。
D.折差:古时称专为地方大员送奏折到京城的邮差为折弁,折差即折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从此信中可看出,曾国藩认为读书与环境并无关系,而在于自己的心境。如果真的要立志读书,哪怕是闹市也不要紧,否则就算在仙境中也读不好书,这番教诲对今天的求学者仍然适用。
B.作者认为六弟心高气傲,眼高手低,格局不大,气量太小。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好好地反省自己,看看自己还有什么需要改正的地方,心里不要总想着自己的荣辱得失,而是应该多考虑天下的大事。
C.这是曾国藩与诸弟谈为学之道的一封信。他在这封信里以高屋建瓴的姿态,将自己的“金针”传给诸弟,陈义颇高,没有一点说教成分,娓娓道来。
D.作者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冯树堂等明师益友,一重又一重挟持着他,让他只能进不能退,所以他才实现了不断进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
(2)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
14.从这封信来看,曾国藩是用什么标准要求自己的?他所践行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理想? (3 分)


10. C 从内容与语言形式方面判断。加上标点符号为:若夫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斥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11. A 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
12. C 四、五段明显有说教成分,不是娓娓道来。
13.(8分)
(1)所以他所忧虑的,是因自己比不上舜皇帝,比不上周公而忧虑,因德行没有修整、学问没有大成而忧虑。(“以”“不如”“德不修学不讲”各计1分,语句流畅计1分)
(2)我向来有无恒心的毛病,从写日课本子开始,可以保证一生有恒心了。(“余”“弊” “矣” 各计1分,语句流畅计1分)
14.(3分)儒家君子的道德标准树立大志 注重修身修心 追求仁爱 内圣外王

译文:
亲爱的各位弟弟,你们好!
十月二十一日,接到九弟在长沙所发的信,里面有路上日记六页,外药子一包。二十二日接到九月初二家信,欣悉一切聊以自慰。
自从九弟离京城后,我没有一天不忧虑,深怕道路变故多端,难以预料。等读了来信,果然不出我所料,千辛万苦,才能够到家,幸运!真是幸运!与郑同行不足以依靠,我早知道了。郁滋堂这样友善,我实在感激不尽。在长沙时,没有提到彭山屺,为什么?
四弟来信写得很详细,他发奋自我勉励的志向,流露在字里行间;但一定要出外找学堂,这是什么意思?不过说家塾学堂离家里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外出安静。然而出外从师,自然没有耽搁,如果是出外教书,那耽搁起来,比在家塾里还厉害。
而如真能发奋自立,那么家塾可以读书,就是旷野地方,热闹场所,也可以读书,背柴放牧,都可以读书。如不能发奋自立,那么家塾不宜读书,就是清净的地方,神仙的环境,都不宜读书。何必要选择地方?何必要选择时间?只要问自己,自立的志向是不是真的。
六弟埋怨自己的命运不佳,我也深以为然;但只是小试失利,就发牢骚,我暗笑他志向和心中忧虑太小。君子立志,需有为民众请命的器量,有内修圣人的德行,外建王者称霸天下的雄功,然后才不负父母生育自己,不愧为天地间的一个完整的人。所以他所忧虑的,是因自己不如舜皇帝,不如周公而忧虑,以德行没有修整、学问没有大成而忧虑。所以,顽固的刁民难以感化,则忧;野蛮的夷、狡猾的夏不能征服,则忧;小人在位,贤人远遁,则忧;匹夫匹妇没有得到自己的恩泽,则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悲天命而怜悯百姓穷苦,这是君子的忧虑。如果是一个人的委屈和伸张,一家人的饥和饱,世俗所说的荣与辱,得与失,贵与贱,毁与誉,君子还没有工夫为这些去忧虑呢。六弟委屈于一次小试,自称命运不佳,我暗笑他所忧的东西太小了。
我从十月初一日起,每天一个念头一件事情,都写在册子上,以便随时看见了加以克服,也写正楷。冯树堂和我同日记起,也有日课册子。树堂非常虚心,爱护我如同兄弟,敬重我如同老师,将来一定有所成就。我向来有无恒心的毛病,从写日课本子开始,可以保证一生有恒心了。良师益友,一重又一重挟持我,只能进不能退。本想抄我的日课册给弟弟们看,今天镜海先生来,要将本子带回,所以来不及抄。十一月有通信兵,打算抄几页寄回。
兄国藩手具。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相关阅读
1 【甲】晋太元中【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阅读答案与翻译-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 【查看全文】

2 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也阅读答案与翻译

江淹宇文通,济阳考城人也。少孤贫好学,沉靖少交游。起家南徐州从事,转奉朝请。寻举南徐州秀才,对策上第,转巴陵王国左常侍。景素为荆州,淹从之镇。少帝即位,多失德。景 【查看全文】

3 虎求百兽而食之原文_文言文虎求百兽而食之翻译赏析

文言文《虎求百兽而食之》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 【查看全文】

4 王履吉墓志铭阅读答案-文征明

王履吉墓志铭 文征明 呜呼悲哉!王君已矣,不可作矣!君文学艺能,卓然名家,而出其绪余,为明经试策,宏博奇丽,独得肯綮,御史按试,辄褒然举首,一时声称甚藉,隐为三吴之望。 【查看全文】

5 萧望之传原文_文言文萧望之传翻译赏析

文言文《萧望之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治《齐诗》,京师诸儒称述焉。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 【查看全文】

6 归钺,早丧母,父娶后妻阅读答案与原文翻译

归钺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钺,父大怒逐之。钺数③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钺依依④户外,俯首窃⑤泪下,族人莫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