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旭
何引弟的事是个挠头事。何引弟的父亲何良材靠做木匠的手艺和人脉在镇上开了家装修店,接着跟何引弟母亲离了婚,找了个新女人做老板娘。何引弟跟何良材去镇上,无疑就是失学。
“你能不能保证她不失学?”何来庆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你这叫咸吃萝卜淡操心,狗捉老鼠多管闲事,鄱阳湖打篱笆管得宽。”何良材伶牙俐齿,就是不肯正面回答。
“何引弟是未成年人,有未成年人的权利。你是她家长,有责任保障她的权利。”
“那又怎样?要不,照老话讲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干脆让她去你家,你养她!”
何来庆噎住了。大不了就是不走了,大不了就是一辈子不讨老婆了,发个狠就真把何引弟领养了!
他发得了那个狠吗?
拿起粉笔,何来庆忽然想起都德的《最后一课》。他本想在黑板上写下这几个字,还是放弃了。要跟下面这几个小学二年级的毛孩子讲清个子丑寅卯,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又有什么必要往这么阳光的地方添堵?真要讲清了,留下的阴影也未免太过凝重了。
他们都明白,这是何引弟的最后一课。
临上船前何引弟听见何来庆吹的上课哨子,忽然在跳板上站住,说:“我想去,就一堂课。”她直直地看着还站在跳板下的何良材,口气很绝。何良材的心里一动,说:“那你去吧。” “今天我们复习上一课,”何来庆说,“默写唐诗《赠汪伦》,大家默写得出来吗?”
“默得出来”
何来庆一本一本地看过后,说:“好,都写得好!”
只有何引弟静静地坐着,眼睛里噙着泪水。何来庆赶紧把视线从她脸上移开。
何良材出现在窗子外面,勾着手指敲窗玻璃:“来庆你能不能快些下课啊?”
何来庆不搭理,只对自己的学生说话:“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了,引弟同学今天马上就要离开我们。我们现在不写了,一起来背诵《赠汪伦》送她,好不好?”
“好!”
“李白乘舟……乘舟……踏歌……踏歌声……深千尺……深千尺……不及汪伦……情……情……”
一出教室,节奏就乱了,何来庆不纠正,就任它那样杂乱着,他抓着何引弟瘦小的手,想说什么,又什么也说不出。
何良材没好意思跟大家走在一堆,快跑几步先上了船。何来庆等何引弟上了跳板,拉着的手快够不着了,才不得不放开。
这回的寒潮还没有过去,半上午,湖上的风煞气很重,直往骨头缝里钻。近岸的水里,经过冬天的芦苇稀疏了很多,但毕竟立春了,苇丛里不时响起低低的鱼跃声,芦苇跟着摆动。几只水鸟被惊动,咝咝地鸣叫起来,拍着翅膀,从苇尖上掠过,消失在阴沉沉的天空。
冬天才过,水还枯着,湖湾浅,船抽了跳板之后,一直靠篙子撑着湖岸缓缓向湾子的出口移动。何来庆领着几个学生也就一直在岸上跟着。
“老师,莫让引弟走!”
何宝盆忽然揪着何来庆的裤腿尖叫了一声,几个孩子都跟着喊起来:“老师,莫让引弟走!”
看何来庆没有反应,他们又一齐转身,对着快要荡出湖湾的船大喊:“引弟,你莫走!”
何引弟从走出教室后就再没有出声,在跳板上也没有回过头。
篙子也收起了,响起如丝如缕的橹的欸乃声。出了湖湾的船,船头对准了茫茫水天。湾口的水大多了,一阵一阵细细的涌浪噜噜地上了滩,又噜噜地下了滩,听起来就像叹息。船渐行渐远,后面留下一湾豆绿的、澄澈的湖水。篙子提起的一刹那,何来庆记起一个关于篙子的谜语:
曾经绿叶婆娑,
而今青少黄多。
莫提起,
提起泪满江河。
“引弟”几个孩子跳着脚哭喊起来。
“停停!”何来庆一把按住他们。
“何老师”
何引弟突然开了口,清脆的凄厉的声音,在风中颤抖。
何来庆三下两下把自己扒得只剩了一条短裤,说:“我去带引弟回来。你们莫乱动,就在这里等我,宝盆你负责!”然后一头扎进湖水。
(有删改)
【注】20世纪80年代,很多人不重视子女的教育。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的标题“立春”含意丰富,既指自然环境的冬去春来,又指社会环境的变化,还可指小说中何引弟命运的转机。
B.小说中何良材与何来庆的争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反映了他们对待教育的不同态度,点明了何来庆的顾虑。
C.小说中画横线的句子描写了凄冷萧条的景象,营造了凄清阴冷的氛围,将何引弟离开的悲凉气氛推向了高潮。
D.小说中关于篙子的谜语,在内容上照应了何引弟失学的痛苦心情,结构上又引出下文孩子们哭喊、挽留的情节。
8.何良材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以何来庆一头扎进湖水结尾,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
7.C【解析】此处描写的是寒潮尚未过去,但鱼跃鸟飞,生机萌动,暗示有新的转机,而不是“描写了凄冷萧条的景象,营造了凄清阴冷的氛围,将何引弟离开的悲凉气氛推向了高潮”。
8.何良材是文中核心事件的制造者,推动情节的发展。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思想认识的落后现状。与小说主人公何来庆形成对比,衬托何来庆的形象。(每点2分)
9.结构上照应了前文“他发得了那个狠吗?”,也照应了“立春”的主题,即何引弟命运的转变。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写出了何来庆由有顾虑而变得坚决,突出了何来庆善良的品质和敢于担当的精神。在表达效果上,如此结尾,含蓄蕴藉,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每点2分)
相关阅读
1 文本一:夜行阅读答案-何荣芳
文本一: 夜行 何荣芳 小倩下班时已经是夜里十点,地带着一身的葱花味追上了一辆驶向远郊的公交车。有座。 同排座位上抱臂闭目的是一位大爷,或者说是一位大叔,脑袋亮光光的, 【查看全文】
2 《传话》阅读答案-孙道荣传话 孙道荣 老赵、老钱、老孙和老李,四个人是住同一个小区的邻居,几个老伙伴常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其乐融融。可是最近老赵感觉到,他不在的时候,另外三个人就嘀嘀咕咕,而 【查看全文】
3 九三年(节选)阅读答案-肖江虹九三年(节选) 肖江虹 一九九三年,四川内江来的建筑队开进了我们无双中学。 那个寒风凛冽的黄昏,父亲站在学校大门口等。一直等到天黑,客车才带着怒气将一群外乡人吐在学校大门 【查看全文】
4 《未遂》阅读答案未遂 赖海石 一辆破破烂烂、没有车牌的小中巴,缓缓启动,晃晃悠悠跟在老太太后面。 文化广场,一群大妈随着音乐起舞。老太太远远站在她们后面,跟着做动作:甩手、抬腿、扭头 【查看全文】
5 《日落碗窑》阅读答案-迟子建此篇小说设置了关家和王家两条线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日落碗窑 迟子建 碗坯子终于一个不落地进了窑里。 烧窑这天是个晴天,关老爷子心情很好,他兴奋地点燃第一把窑火。接连三天晚上他都没有回家,关小明每天黄昏时带着冰溜儿来给 【查看全文】
6 老地主张磨油阅读答案-冯俊科老地主张磨油 冯俊科 地主张磨油家祖上是开油坊的。他就出生在油坊里,他爹随口就给他起了名,叫磨油。 我对张磨油有印象时,他已经四十多岁,天天卖酱油卖醋。他肩上一根油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