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人口普查是人口统计和人口调查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各国政府不同时期获取人口资

发布时间: 2021-04-02
材料一
人口普查是人口统计和人口调查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各国政府不同时期获取人口资料、掌握国情国力最常用的调查方法。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调查的国家之一。人口普查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大禹时代。据《史记》记载∶"禹平水土,定九州,计民数",但《史记》中并没有记录确切人数。到了西汉末年,才有确切记载的人口统计数据。《汉书 ·地理志》记载,元始二年(公元 2 年)全国有 12233062 户 59594978 人。东汉时,户口调查逐渐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制度,称为"案比",案比每年定期举行。从被称为中国档案界"四大发现"之一的《居延汉简》中留有的相关记载"戍卒南阳武当县龙里张贺年卅长七尺二寸黑色"来看,调查内容包括了个人的基本情况。
自明朝起,人口普查开始留有文物实证。洪武三年(1370 年),朱元璋派军队协助地方进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全国人户"点闸对比"(户口清查),给每户编制了户帖。户帖类似今天的户口本,登载户 主、人口姓名、年龄、家庭人口 与户 主的关系以及资产、职业等项目。这场人口调查,被西方学者推崇为全世界最早的"人口普查"。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总结前期工作情况和试点经验,推出了"黄册制度"。"黄册"统计内容更加详细,而且每十年就进行一次普查登记,成为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清代因袭明代的办法,建立了户口黄册制度。清康熙、雍正帝先后下诏把人头税并入田赋,即所谓"摊丁入亩"、此举引发了人口的激增。乾降六年(1741 年)人口总数突破 1亿,而到了道光年间,当时的人口据统计己经有,4 亿多人。
    整个 20世纪前半期,"四万万同胞"成为人们对中国人口数量的共识。但确切的人口数量,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 1953 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才有了准确统计。此后,还进行过多次全国性人口普查。"一普"是新中国第一次采用全面科学的调查方法开展人口普查,采用登记常住人口的办法,由户主到登记站登记。1964 年的"二普"首次将"文化程度""职业"等加入普查项目,调查数据为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提供了可靠依据。1982 年的"三普"首次对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1990 年,"四普"的调查项目增多到了21 项。2000 年的"五普"首次使用光电录入技术并建立了人口地理信息系统,还首次采用了长短表结合的调查方式。2010 年的"六普"则首次将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纳入普查范围。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获得了大量人口基础数据,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取材于陈智、李冬云等人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汉书》所记载的人口数量与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数量相差不大。
B.《居延汉简》的文字记载表明东汉时期人口普查的内容包括了职业和财产。C.政府主导推动实施、逐步完善"黄册制度"是清代人口普查值得借鉴的经验。
D.抗战歌曲《长城谣》中的"四万万同胞"未必是对当时人口数量的准确统计。
2.根据材料一,以下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后六次人口普查特点的一项是(3分)
A.普查间隔逐渐缩短      
B. 普查方法从单一到多样
D.获得的数据越来越丰富  
C.普查范围越来越广

材料二
人口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要想对人口工作作出决定性决策、对本国人口情况有充分的认识,就需要进行定期的人口普查。
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 2020年 11月1日零时,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公民身份号码、受教育程度、职业、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等情况。普查对象是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在境内居住的港澳台居民和外国人也属于普查对象。人口普查分为"短表"和"长表"。
   "短表"包括反映人口基本状况的项目,"长表"并非所有人都要填报,而是从全部住户中抽取 10%,登记对象只需按照调查表如实、准确提供有关信息即可。
相比以往历次全国人口普查,"七普"在数据采集和信息安全保障上有较大进步。为提高数据质量,"七普"首次采集身份证号码,国家统计局还对身份证号信息进行了保密处理。电子设备和数据联网增加了便捷性,自主填报保证了私密性,这些都有效防止了信息泄露情况的发生。
在高质量数据基础上,"七普"将更全面地反映中国人口变化态势。此次普查的人口学背景有四大变化;一是数量转向,中国人口 己干 2019 年突破 14 亿大关, 虽仍处千缓
慢增长中,但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很快将进入下降轨道。二是年龄结构变化,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劳动力人口于 2011 年开始波动下降,人口红利有所减退。三是人口空间分布变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四是受教育水平变化,人口素质显著提升,人力资本存量稳步提升。
"七普"针对流动人口的统计进一步细化,增添了出生地、5年前常住地等普查项目。流动人口普查统计数据,直接影响到未来各项政策与规划的制定。从商业角度看,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大的市场规模;从政府角度看,人口因素决定了基础设施的数量和布局。我国的人口集聚程度呈现出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度重合的特征。城市群人口密度越来越高,一方面与人口的迁徙流动相关,另一方面则有赖于城市区划的调整。2012 年前后,人口流动对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增长的贡献占比约为 56%;而到 2018 年,人口迁徙对城镇人口增长的贡献占比下降了约 20%。现在,城镇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是城市区域的扩张,城郊地带并入城市,使城镇人口的基数增长,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在提高。
国内外更关注此次普查数据对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影响。"十四五"时期中国老年人口占比将超 20%,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七普"数据不仅能反映老年人口总量增长,还能体现其收入水平、代际支持、生活状况等,将对这一战略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持。"七普"人口普查数据将于 2021年 4 月进入全面汇总和发布阶段。最终发布的数据,将对包括生育政策调整、退休制度改革在内的许多国计民生重大政策的制定修改产生深远影响。(取材于汪文正、武凤珠等人的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七普"使用长短表结合的方式,首次对公民身份号码和流动人口信息进行采集。
B.数据采集全面、真实、准确,信息安全有保障,有助于"七普"获得高质量数据。
C. 目前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不仅依靠城市区域的扩张,更有赖于人口的迁徙流动。
D,相较于人口增长惯性减弱,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因而更令人关注。
4.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口红利下降的同时,受教育水平提升而产生的人力资本红利也会下降。
B.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人口向这些地区集聚的趋势明显。
C.实施乡村振兴、提供适宜的就业平台,可有效推动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
D.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加剧,对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5.人口普查是获取人口资料、掌握国情国力最常用的调查方法。请综合两则材料,分条说明人口普查对于制定修改国家政策的作用。(6 分)


1.D(3分) 2.A(3分) 3.B(3分) 4. A(3 分)
5.【答案要点和评分标准】①可以掌握人口数量,有助于国家制定调整税收政策。②)可以掌握个人基本情况,为国家制定经济计划、就业政策提供数据支持。③)可以掌握人口流动情况,有助于国家确定基础设施的数量与布局。④可以掌握人口结构,为国家调整生育政策、改革退休制度提供重要依据。(每答出1点得2 分,最多得 6 分)



相关阅读
1 材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以人类为价值本位的价值追求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材料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以人类为价值本位的价值追求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就是努力实现生态正义。只有自觉追求生态正义,才能实现生态文明的价值 【查看全文】

2 《“白衣送酒”与赏菊饮酒》阅读答案-任梦池

唐代重阳诗中的典故白衣送酒,与崇拜陶渊明有关。据南朝《续晋阳秋》中载: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 【查看全文】

3 材料一:2019年12月27日晚,由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

材料一: 2019年12月27日晚,由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首型5米芯级直径的大推力运 【查看全文】

4 《朋友圈》阅读答案-刘梦琳此小说以“朋友圈”为题,有哪些深刻意蕴?

朋友圈 刘梦琳 星期六上午,胡忠铭在床上翻微信朋友圈,刷到了部门主任郑美琪对一篇文章的转发和评论。 文章链接的标题是:曝光!渥太华一动物园强行让动物母子分离,辱骂、虐 【查看全文】

5 浮来一棵树阅读答案

浮来一棵树 我执拗地相信,眼前这棵银杏树与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一定有某种亲密而必然的联系。 四十多年前,在我家楼后,挺立着一棵银杏树,四下就这一棵树,看上去孤零零的。它 【查看全文】

6 春风怨阅读答案-张爱国

春风怨 张爱国 没有谁叫他来,也没有谁知道他为什么来。反正,他来了。 他甩开万重山,进入这块算不上开阔的山谷时,落日正圆。 打马西行时,黄河流急,长安城春风正催花千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