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

发布时间: 2021-06-03
材料一: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使全球陷入一种综合性危机。加强人类的联合才能应对共同的风险挑战,谋求合作共生便成为时代所需。
“共生”原为生物学上的概念,但只有置共生于人类社会,探寻种属之别下人与自然如何共处,探寻相同社会需求下人与人之间如何共生共在,探寻价值追求相异的文明与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存,从中以求人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之道,“共生”方可超越纯粹的生物学意义而具有复杂且深刻的意蕴。
人如何“生”存,为何“生”活,是一个历久不衰的元问题。受制于人自身的有限性,无论何种意义上的生都无法依靠单个人的力量实现,彼此联结、和谐共生是人类的必由之路。那么就需要以整体性思维、责任性思维、合作性思维、理解性思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前,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在于各个国家的利益与人类普遍利益之间存在着张力。如果各国只追求自我利益的实现而忽视其他国家的利益诉求,就无法有效应对时代的挑战,甚至会产生相互间的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突破狭隘国家利益,树立人类整体利益观念。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活动向自然无序的扩张,不仅给人也给自然的其他生命体的生存带来了威胁,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要提升公民对自然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同时,每个民族、国家和地区亦应共同承担起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的责任和义务。
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着对每个人的幸福和全人类整体命运的关怀,以彼此合作和相互促进实现对“此消彼长”“零和博弈”思维的超越。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思想,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彰显出各民族、各国家、各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关系。而这一新型全球治理体系的实践离不开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开放合作。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种文明的交流、互鉴、共存彰显着对文明共生的期许。而文明共生的真正实现需要彼此的相互理解。各方不仅要在开放的文化交流中谋求文明之间的相“同”之处,还要在相互交流中去充分理解对方文明的相“异”之地。
(摘编自李建华、吴长静《后疫情时代的共生伦理及其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
材料二:
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的历程中,出现了一些集中的自然灾害群发期,如公元前200年到公元200年的“两汉自然灾害群发期”,在这期间,地震、海侵、冰川、水旱、河患、蝗灾、暴雪、瘟疫交替出现。古代史学家的笔下记叙了荒年之中人们的勇敢与智慧。贾让的“治河三策”经《汉书·沟洫志》的记载而受到历代文史学家的重视。五代史官把唐代宰相姚崇的治蝗行动写入《旧唐书》。明人潘季驯“束水攻沙”的治河之法被写入《明史》本传而得以流传。这些作品中都有人与自然斗争的记载。
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由低级走向高级,作为劳动资料的自然资源将日益呈现出它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人类在与自然力的对抗中,逐渐发现自然条件对于政治统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于是从被动治理转向主动利用。春秋战国时期,诸国抗衡,筑起城郭,设关立塞,修建堤防。但是,这种“以邻为壑”“雍防百川”“各以自利”的做法,在构筑起军事防御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为的水患。这表明,如果只着眼于政治军事,对自然条件的不当利用会给社会大众带来深重的灾难。
人类的历史和人类为自然所撰写的历史表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需要岁月的积淀与经验的积累、总结。李时珍的经历是有力的例证,《明史》本传记载:“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日《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
面对前人的经验,我们也应持辩证的、理性的态度。明崇祯时期,“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徐)光启言:‘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明史·徐光启传》)。徐光启对待经验和前人成就的态度,包含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从经验走向理性的历程。这一宝贵的思想遗产经史学家的叙述而彰显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摘编自朱露川《史书叙事中的人与自然·从经验累积到理性认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人类向自然的无序扩张,各国各以自利、甚至走向对抗和冲突,使全球陷人一种综合性危机。
B.如果只着眼于生物学范畴,人类很难理解“共生”的复杂且深刻的意蕴,难以探寻国家及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之道。
C.只有去除狭隘的国家利益观念和“零和博弈”的思维范式,才不会产生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使各国有效应对时代的挑战。
D.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树立整体性思维,消除文明隔阂,加强交流互鉴,实现天下大同,以达到文明之间的共生共存。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人与其他生命体的存续,为了社会的更好发展,无论公民,还是民族、国家与地区,都有对自然必须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B.自然资源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是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而日益显著的,人类对自然条件的认识与利用也越来越具有主动性。
C.《本草纲目》是在前人积淀与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经由作者李时珍历时数年的艰辛劳动完成的,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D.人类面临着诸多自然灾害的侵袭。材料二列举了贾让、潘季驯、徐光启等人的事例,表现了人在与自然斗争过程中的勇敢与智慧。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材料二正面论据的一项是(3分)
A.北宋水利家单锷“凡一沟一渎,无不周览其源流,考究其形势”(《吴中水利书》)。
B.战国时期,秦将王贲“引河沟以灌大梁,王假被执,一国为鱼”《读史方舆纪要》)。
C.楚人涉江坠剑,“遽契其舟”“舟止,从其所契者人水求之”(《吕氏春秋·察今》)。
D.《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周易·象传》)
4.材料一与材料二有着密切的有机联系,请试对二者的关联之处作简要说明。(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分)


1.B(3分)A项扩大范围,理解错误。文章开头只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使全球陷入一种综合性危机”,而人类向自然无序的扩张是发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各国各以自利、对抗和冲突是假设情况,这两点和全球危机无直接关联。C项绝对化。去除狭隘的国家利益观念和“零和博弈”的思维范式,也会产生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D项“实现天下大同”理解错误,根据原文,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主张求同存异。
2.D(3分)徐光启的事例不能表现“人与自然斗争过程中的勇敢与智慧”,这个例子说明了面对前人的经验,我们应持理性态度。
3.C(3分)刻舟求剑的故事是经验主义的错误,不符合文中“面对前人的经验,我们也应持辩证的、理性的态度”这一论断。A项能证明第一段中人在与自然斗争过程中表现出勇敢与智慧的观点。B项能证明第二段中不当利用自然条件会给社会大众带来深重灾难的观点。D项能证明第三段中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需要积淀、积累和总结的观点。
4.(1)材料一疫情挑战下,人类谋求“合作共生”与材料二所写的人们面对“群发的自然灾害”积极抗争的做法一脉相承。
(2)材料一探讨了人类“合作共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话题,而材料二所举战国时期诸国“不能合作的危害”是材料一主题的例证(反例)。
(3)材料一中提出的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解决当前世界国与国、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与文本二指出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从经验走向理性的历程”的道理一致。
(共4分,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得4分。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认识角度分析两则材料的联系即可。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1)文章首段列举史书中记载的人应对自然灾害的事例,引出“人与自然抗争”的话题;
(2)中间两段举例说明人类主动利用自然资源不当给社会带来灾难,引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需要积累、总结的结论;
(3)结尾一段肯定前人经验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明确人类应该以辩证、理性的态度面对自然。
(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只概括段意没有划分层次的,建议给3分。如将三四段作为一层,谈人类对待经验的问题,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相关阅读
1 材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以人类为价值本位的价值追求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材料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以人类为价值本位的价值追求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就是努力实现生态正义。只有自觉追求生态正义,才能实现生态文明的价值 【查看全文】

2 《朋友圈》阅读答案-刘梦琳此小说以“朋友圈”为题,有哪些深刻意蕴?

朋友圈 刘梦琳 星期六上午,胡忠铭在床上翻微信朋友圈,刷到了部门主任郑美琪对一篇文章的转发和评论。 文章链接的标题是:曝光!渥太华一动物园强行让动物母子分离,辱骂、虐 【查看全文】

3 《“白衣送酒”与赏菊饮酒》阅读答案-任梦池

唐代重阳诗中的典故白衣送酒,与崇拜陶渊明有关。据南朝《续晋阳秋》中载: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 【查看全文】

4 材料一:2019年12月27日晚,由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

材料一: 2019年12月27日晚,由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首型5米芯级直径的大推力运 【查看全文】

5 春风怨阅读答案-张爱国

春风怨 张爱国 没有谁叫他来,也没有谁知道他为什么来。反正,他来了。 他甩开万重山,进入这块算不上开阔的山谷时,落日正圆。 打马西行时,黄河流急,长安城春风正催花千树, 【查看全文】

6 浮来一棵树阅读答案

浮来一棵树 我执拗地相信,眼前这棵银杏树与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一定有某种亲密而必然的联系。 四十多年前,在我家楼后,挺立着一棵银杏树,四下就这一棵树,看上去孤零零的。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