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审美是建立在实用性基础之上的审美,审美离不开实用功利性。由于器物审美的对象主要是人类生活中实用的物品,这些物品的实用性远远超越了审美性,因此,器物审美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审美活动。
首先,器物要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所需要的适用性、可用性,这是器物自身拥有的功利价值,是其存在的根由。因此它在形制样式的设计上,是实用性决定器物的形式,而不是审美的目的决定器物的形制样式。
例如,秦汉以后货币的主要形制是外圆内方,这主要是由制造铜钱的工艺决定的。铜钱采用熔铜铸钱工艺,浇铸出来后其边缘往往有毛刺,需要去刺磨光。为了大批量加工,工匠们就在铜钱模型中间开一方孔,把一串钱穿在方形棍子上以便打磨加工。另一方面,铜钱外圆内方又契合了古人“天圆地方”的空间意识、“外圆内方”的为人处事之道,加之铜钱在几何形式上的对称之美、钱面上的文字艺术之美,为审美提供了可能。
其次,器物制造者在充分满足了器物的实用性之后,才去注重器物的审美品质。可以说,器物的审美特性是附着于、寄生于实用性上面的。
格罗塞说:“我们的定义曾经说过,艺术的努力是要由它的整个过程或者它的结果来引起审美感情……我们必须承认这个定义在严格意义上并不是十分切合实际的。原始民族的大半艺术作品都不是纯粹从审美动机出发,而是同时想使它在实际的目的上有用,而且后者往往还是主要动机,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欲望而已。”原始民族的所谓“艺术作品”是后人进行的命名,或者说是后人从艺术角度进行的追认。实际上它们是原始先民出于巫术(宗教)、生产、生活等目的制造的器物。直至现在,人们制造器物也是实用为先,兼顾审美。这是器物制造同艺术品创作之间,在创作目的上的根本差别。
我们谈器物之美,主要是谈器物的实用形制或者说形式上显现出来的人类创造性的智慧,它表现为工艺技术之美以及器物装饰之纹样图式之美。当然,有的器物两者兼而有之,如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马踏飞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翠玉白菜”、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都在工艺技术和审美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契合统一。
任何器物都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两重品格,两者既有分别,又相互交织。起初,附加装饰元素主要不是为了审美,而是出于宗教、礼仪、标识等要求,或者是制作者的心爱、喜欢。器物是制作者心理构思的实现、自身能力的证明,装饰过的器物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心理共鸣基础上,逐渐成为人们共同认可的“美的形式”。
随着社会历史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有的器物被废弃,或丧失实用功能,为器物从实用对象转化为纯粹的审美对象提供了可能,凝结在器物形式上的历史的、审美的功能逐渐凸现出来,如商周的青铜礼器、战国的竹简、汉唐的铜镜等。在现代,器物的社会价值明显分化为实用和非实用两种,但这两种价值又更加呈现出相互依存、彼此彰显的态势。一方面,那些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器物往往通过尽力增强其审美品格,在满足实用目的的同时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来实现它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那些非实用性的、专供收藏或审美的器物,往往又复制器物原来的历史形制,来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
(摘编自李社教、邱紫华《论器物审美的特性》)
材料二:
中国古代在器物制作的工艺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炫技并不是中国传统器物的美学追求。相反,中国传统文化极为反对炫巧争奇,如果器物一味追求制作工艺的精细繁琐,就被认为是“奇技淫巧”,为文人士大夫所不齿。虽然对一些极为精湛的工艺技术有“鬼斧神工”的感慨,但这种制作工艺所达到的效果并不是中国传统器物美学所追求的。总体而言,工艺和装饰的“适度”,才是传统器物设计中所崇尚的“文质彬彬”的美学思想。
“中庸”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传统造物“工巧适度”美学思想的来源。儒家强调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中立而不倚”,推崇一种不偏不倚的哲学,欣赏 “中庸” 与 “和” 的美。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认为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些观点同样适用于对器物的美学评价。对于器物来说,“质” 和 “文” 分别指构成器物的材质和装饰。如果在器物的制作上过于强调材质缺乏装饰,就会显得粗野;如果太过装饰就会掩盖材质本身的美,因而显得呆板。只有克服了 “文胜质” 或 “质胜文” 的倾向,不偏不倚、中和适度,才会达到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的效果。也就是说,只有文与质达到和谐统一、材料和装饰相得益彰的时候,器物才会体现出一种非常协调的美来。“文质彬彬” 作为一种审美的尺度,表达的是适度、适当的观点。在处理材料的工艺上,就美化和装饰而言,要把握好适当和适度的尺度,以两者的和谐统一为美。
(摘编自梁梅《致用为本,简雅素朴——中国传统器物设计美学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器物审美的独特性是由其审美对象的特性决定的,离开器物的实用性和功利价值去谈器物审美,往往不得其要。
B.先民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在所造器物上附加装饰元素,主要不是为了审美,器物的审美价值是后期才具有的。
C.中国传统器物的设计与制造追求 “工巧适度” 的 “中庸之美”,表明中国哲学文化对器物审美有着深远的影响。
D.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 “太阳神乌” 金箔,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双重特征,也表现出工艺技术和纹样图饰之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格罗塞认为艺术品创作的主要目的是引起审美感情,从这一点来看,先民制造的各种器物,大都不是艺术品。
B.随着社会历史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有些器物转化为纯粹的审美对象,这说明审美需求在器物审美中更为重要。
C.明代圈椅之美,关键不在于榫卯结构的工艺,而在于其功能的舒适实用、材质的本色自然和造型的圆婉典雅。
D.古人提出 “白玉不雕,宝珠不饰”,强调的是自然之美,符合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的器物审美主张。
3.下列材料,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先民制造的神器,下部大都有一个尖锐的圆锥,因为他们大多以狩猎或游牧为生,流动性强,圆锥形方便随时随地插入土壤中祭拜。
B.国家博物馆中的商后母戊鼎,形制巨大,两耳四足,雄伟庄严,充分体现了对称感和平衡感,从美学角度看,这是器物形象的重要表征。
C.明代沈春泽在为文震亨的《长物志》一书作序时,指出器物应该“几塌有度,器具有 式,位置有定,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
D.中国建筑能与自然背景取得最完美的协调,而且用高耸天际的层楼飞檐及环拱柱廊、栏杆台阶的虚实节奏,昭示出这一片山水里潜流的旋律。
4.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以下现象的理解。(4分)
故宫针对游客的不同消费需求,推出两大类文创产品,一类是馆藏书画瓷器的复制品,另一类是朝珠耳机、宫门箱包等生活用品。
5.有人认为,关于器物之美的看法,材料一和材料二完全不同。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6分)
答
1.(3 分)B 2.(3 分)A 3.(3 分)C
4.(4 分)
耳机、箱包等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器物与故宫文物结合,在满足实用目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能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故宫馆藏的书画瓷器属非实用性器物,通过复制其历史形制,也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5.(6 分)
示例一:同意。
两者角度不同,材料一从器物审美的角度来看器物的实用性与审美性,材料二从器物设计美学的角度来看器物工艺与装饰的适度;两者侧重点不同,材料一强调审美性是基于实用性的,材料二强调制造器物时要注重材质与纹饰的平衡。 [明确观点,1 分;答对一点给 3 分,答对两点给 5 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一:不同意。
两则材料都强调器物本身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契合与平衡,两则材料都指出器物之美有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渊源,两则材料都承认器物制造的工艺技术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 [明确观点,1 分;答对任意一点给 3 分,答对任意两点给 5 分。意思对即可。]
相关阅读
1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青年的人类关怀不能仅停留于头脑中的“①”,只有主动作为、练就过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青年的人类关怀不能仅停留于头脑中的①,只有主动作为、练就过硬本领,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谱写世界发展的新篇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 【查看全文】
2 没有背影的父爱阅读答案没有背影的父爱 ①对于父亲,我一直想写却不敢写。也许是他对我的爱不轻易言表的缘故吧。五一的时候我没有回家,父亲打电话来询问我的情况,还说到表叔打儿子,打得很凶,最后 【查看全文】
3 目前,探测器在火星软着陆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着陆方式是目前,探测器在火星软着陆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着陆方式是 ① 。这种方式比较简单,成本低,但只能满足重量小的火星探测器软着陆要求,且着陆精度不高。美国机遇号火星车采 【查看全文】
4 材料一: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就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材料一: 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就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室之用是由于室中之空间。而无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 宋代的郭熙 【查看全文】
5 回首40多年,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________的变化,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巨量需求回首40多年,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________的变化,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巨量需求,成就了无数技能劳动者,他们应时代所需,也创造了时代。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数据 【查看全文】
6 潮声阅读答案-陆颖墨潮声 陆颖墨 三十晚上的月亮升起时,大潮已经退下了。几个不值班的兵赶海回来,给厨房送了一大堆石板鱼、海螺什么的,还有一条不小的章鱼。会餐餐桌上的香味是可想而知的了开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