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制造“物”,博物馆收藏“物”。被收藏,意味着物品原有的、具体的、现实的功能与价值不再存在。它们依旧是真实的,只是丧失了“世俗的用处”,不再是为了实现某个具体目的而采取的“手段”,而成为“目的”本身这些被置于世界外部的物品,获得了某种“永恒”,博物馆及其收藏因而具有了“革命性”的力量与可能。但是,由于物本身传播性不强,我们需要找到一种“释放”这种力量与可能的有效路径和方式。
2021年2月,“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华文博频道上线《博物馆说》专题,展播143家博物馆与美术馆馆藏。以网络短视频的形式,契合当下社会传播的结构,在疫情常态化的社会现实中,不仅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线下实体展览的局限,同时符合现代公众碎片化、图像化的信息接收习惯,有了互联网的加持,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可及性被极大地加强了。系列化连续地推出,一方面,保证了公众用户的黏合度,另一方面,以一种“品牌IP”的模式,累积传播效应,让中国传统文化“云推广”获得一种在纵向深度上的可持续性结构-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可以释放博物馆革命性力量的方式。网络传播与实体展览的并行,构成博物馆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多维度的传播,线上线下的有机联动与转换,获取到更多的流量与关注,让博物馆充满能量与活力。
《博物馆说》传播形式有新意,在内容上,以馆长和专家为解读人,讲述那些不为人知的珍藏和它们背后的故事,是一次意义不同的尝试。文物与艺术藏品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美学价值、文化内涵、社会意义。在《博物馆说》中,以人的视角,这些内容经过再编排,历史和艺术变得鲜活而生动起来。鲍德里亚说:“在任何物品身上,现实原则永远可以被放入括弧。只要失去了具体的作用,物品便可以被转移到心智用途之上。换句话说,在每一件真实的物品背后,都有一件梦想中的物品。”博物馆之物,就是那件“梦想中的物品”,像是“镜子”。投射出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而博物馆人正是举起这一面面“镜子”的历史叙述者,手握藏品这把特殊的“钥匙”,打开现在与过去中间那扇“时间之门”。通过《博物馆说》让更多的博物馆人走向公众,让社会可以更多地了解博物馆人的付出和努力、目标与期待,这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知识的教授,更是人文层面上的理解与沟通,是在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上向公众“打开”博物馆的大门。
“历史宛如异乡”。因为时间的流逝,过去的人和事总是显得难以靠近,容易让今天的人们忘记曾经的来处。博物馆人是讲故事的人,也是活在当下的人。作为历史知识的叙述者,除了学识渊博、志趣高雅,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努力创新、不断尝试,用更适合的方式,让愿意和喜欢听故事的人越来越多,“走近”更要“走进”那个“遥远的故乡”,以更有效的手段,参与到现代社会正在发生的变革进程中来,“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摘编自许潇笑《以古为新,走进“遥远的故乡”》)
材料二
文化遗产价值呈现依靠传播方式的持续更选,网络时代提供了数字化、场景化新途径。但如何实现遗产历史价值与现实功用的有机结合?为此,实践上的积极探索势所必然,而文化遗产学本身的理论研究也刻不容缓。
遗产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遗产保真与现代转型的矛盾,并且这种矛盾难以调和:不仅遣产存在的历史情境难以复原,而且传播利用过程还势必进一步损害仅存的历史情境。与此同时,即便保存了原真性,又难以实现与现代社会对接并被普遍认同。如今,速度与更迭成为常态,长期历史积淀生成的文化遗产一旦进入新的传播利用,碎片化、浅表化在所难免;在传播速率倍增的情况下,实现遗产保真与现代认同的无缝对接颇为困难。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旅游兴盛背后的原真性保护堪忧,而兴盛是否就表明现代认同也值得慎重思忖。
以文化遗产为母本设计生产文创产品已成普遍现象,并被认为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确扩大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认同;但在对文化精品期望提升的背景下,从表层体验向深层精神文化认同转化显得格外重要。文化传承的目的远非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娱乐消费,其终极目标是传承文化精神,即指向民族文化核心理念、美学精髓的传承和发扬。当然这种传承发扬已具现代形态,如人工智能在“非遗”数字创新设计中的运用,带给消费者的文化体验也必然是深层的。
优秀传统是进入当代、走向未来的起点和依据,时代性是赋予它以新生命的现实土壤,聚焦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立足当代生活的文化创新,才能让传统活在当下,延续传统并创造新传统。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演变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让大量的传统文化符号进入当代生活空间,并被视作传统复兴的标志,这是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现象,有其合理性;但这种合理性会随着时代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而逐渐丧失,新的合理性则应当拜赐于换羽新生式的传承转换。而文化遗产的当代适应性也应成为思考重点,以拼弃文创产品的“假个性”,发掘遗产的真实价值。
(摘编自李倩、管宁《网络时代:遗产保护的未来之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物品被收藏,那么它便不再有现实的、世俗的用处,而是具有了“革命性”的力量,拥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B.博物馆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更多维度地传播,博物馆吸引了更多的流量和关注,这都源于网络传播与实体展览的并行。
C.网络时代为文化遗产提供了数字化、场景化的传播新途径,但要实现历史价值和现实功用的有机结合,仍任重道远。
D.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既要考虑与特定历史情境密切相关的原真性问题,又要努力实现原真性保护与现代认同的对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物馆之物投射出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沟通了过去和现在,所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美学价值、文化内涵、社会意义。
B.丽江古城虽然破坏了原有的历史情境,但适应了时代发展,转型成功,这说明遗产保真与现代转型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C.文化遗产的当代适应性要求文创产品具有真实个性,并摒弃对传统文化的表层体验,指向民族文化的核心理念。
D.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大量的传统文化符号进入当代生活空间的现象,并被视作文化传统复兴的标志。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五粮液与冰淇淋合作,大白兔奶糖出售限量版唇膏,六神花露水推出新款鸡尾酒,老字号频频跨界,引发市场不小的热度。
B.书签、明信片、笔记本是过去博物馆文创的老三样。现在适应时代发展,以雪糕、饼干为主的美食文创成为博物馆的新亮点。
C.法国从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遗产大普查开始,便注重科研机构、博物院等专业部门中专家学者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导作用。
D.剪纸技艺传承人探索剪纸婚纱照等产品,故宫开发各类文创产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火”在当下,“活”在当下。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2021年,河南广播电视台制作了多档中国节日系列特别节目,从“唐宫夜宴”到“端午奇妙游”,从“七夕奇妙游”到“中秋奇妙游”,掀起了传统文化热,获得如潮好评。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其收获众多好评的原因。(6分)
答
1.B“网络传播与实体展览的并行”只是原因之一,还应包括“线上线下的有机联动与转换”等其他原因。
2.D A项,“所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美学价值、文化内涵、社会意义”错误,无因果关系。B项,遗产保真和现代转型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C项,“摒弃对传统文化的表层体验”有误,原文说的是“从表层体验向深层精神文化认同转化显得格外重要”,说明不排斥表层体验。
3.D D项,切合材料二中“聚焦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立足当代生活的文化创新,才能让传统活在当下,延续传统并创造新传统”的观点。A项,未指向“民族文化核心理念、美学精髓的传承和发扬”。B项,未指向文化精神。C项,讲的是专家学者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材料二并未涉及。
4.首先,提出了“在网络时代,如何实现遗产历史价值与现实功用的有机结合”这一问题;(1分)接着,分析问题,指出“遗产保真与现代转型的矛盾难以调和”“文化传承的终极目标是传承文化精神”;(2分)最后,解决问题,得出“文化遗产应该聚焦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立足当下生活”的结论。(1分)
5.①深人挖掘中华传统节日背后的民族核心理念、美学精髓,传承深厚的中华文化。②关注文化创新,借助现代科技,线上线下有机结合,获得了更多的流量和关注。③适应时代发展,选用了现代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让传统融入现代,活在当下。(每点2分)
相关阅读
1 材料一:本报北京3月27日电 近年来,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频频显现中国力量
材料一: 本报北京3月27日电 近年来,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频频显现中国力量。中国流感防控科技创新能力国际领先。中国建立了72小时内筛查鉴定152种已知病毒和147种已知病原细 【查看全文】
2 多余一句话阅读答案多余一句话 佚名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 【查看全文】
3 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人和人之间的精力差别,有时候可以大到离谱。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新研究表明,精力差别的原因 【查看全文】
4 材料一:氢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燃烧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放出的热量最多材料一 氢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燃烧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放出的热量最多,它的发热量是汽油的2.8倍。作为新能源,氢不仅是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优质燃料,而且也是未 【查看全文】
5 夜航灯阅读答案-袁省梅夜航灯 袁省梅 ①在晚上的寒风中,路边的店门都关上了,我在空荡荡的街上慢慢走着,尽量的,挨着街灯走。在我四十二年的生命中,好像是没有比这些日子更喜欢灯光了。走到一个卖 【查看全文】
6 给生活添一份诗意阅读答案-潘悦给生活添一份诗意 潘悦 ①对很多人来说,诗歌并不陌生。从语文课堂上的诵读,到综艺节目里的比拼,每个人都可以在凝练的笔触中感受深沉的情怀,在传神的语句里捕捉真挚的情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