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就人类诗歌的起源而论,历史学与考古学的证据远不如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证据重要

发布时间: 2022-03-30
材料一:
就人类诗歌的起源而论,历史学与考古学的证据远不如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证据重要,因为前者以远古诗歌为对象,渺茫难稽;后者以现代歌谣为对象,确凿可凭。但从这两方面的证据看,诗与乐、舞是同源的,而且在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
古希腊的诗歌、音乐、舞蹈三种艺术都起源于酒神祭典。在祭典中,主祭者和信徒们披戴各种植物枝叶,狂歌曼舞,助以竖琴等乐器。从这祭典的歌舞中后来演出颂神的抒情诗,再后来演为悲剧及喜剧。这是歌、乐、舞同源的最早证据。
近代西方学者对于非洲、澳洲土著的研究,以及中国学者对于边疆民族的研究,所得到的歌、乐、舞同源的证据更多。
澳洲土著的考劳伯芮舞非常有名。这种舞通常在月夜举行。舞时诸部落集合在林中空场上,场中烧着大堆柴火。妇女们站在火的一边,每人在膝盖上绑一块袋鼠皮。指挥者手里执着两条棍棒,他用棍棒一敲,跳舞的男子们就排成行伍,走到场里去跳。指挥者一面指挥节奏,一面歌唱,声音高低恰与跳舞节奏快慢相应。妇女们不跳舞,一面敲着膝上的袋鼠皮,一面拖着嗓子随着舞的节奏歌唱。歌词的最大功用在应和跳舞节奏,意义并不重要。有意义可寻的大半也很简单,例如:“那永尼叶人快来了,他们一会儿就来了,他们携着袋鼠来,踏着大步来,那永尼叶人来了。”这是一首庆贺打猎的凯旋歌,我们可以想象到他们欢欣鼓舞的神情。其他舞歌多类此。简单而狂热的情绪表现于简单而狂热的节奏。
原始人类唱歌就必跳舞,跳舞就必唱歌,所以居住在南美的印第安人博托库多民族表示歌舞只有一个词。近代欧洲文ballad一词也兼含歌、舞二意。《诗经》的“颂”原训“舞容”,颂诗是歌舞的混合,痕迹也很显然。汉魏《乐府》有《鼓吹》《横吹》等篇名,都是以乐调命名诗篇。这些事实都证明诗歌、音乐、舞蹈在中国古代也是一种混合的艺术。
这三种艺术中分立最早的大概是舞蹈。《诗经》的诗大半有乐,有舞的除《颂》之外似乎不多。楚辞《九歌》之类为祭神曲,诗、乐、舞仍相连。汉人《乐府》,诗词仍与乐调相伴,“舞曲歌词”则独立自成一类。就诗与乐的关系说,中国旧有“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的分别。“徒歌”完全在人声中见出音乐,“乐歌”则歌声与乐器相应。“徒歌”原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声音的曲折随情感的起伏,与手舞足蹈诸姿势相似;“乐歌”则意识到节奏、音阶的关系,而要把这种关系用乐器的声音表出。所以“徒歌”理应在“乐歌”之前。
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其共同命脉是节奏。原始时期,诗歌可以没有意义,音乐可以没有“和谐”,舞蹈可以不问姿态,但是都有节奏。后来三种艺术分化,每种均仍保存节奏,但于节奏之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舞蹈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于是彼此距离就日渐其远了。
(选自朱光潜《诗歌与音乐、舞蹈同源》,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古代诗词,诗与歌是互相结合的,早在原始社会,诗与歌与舞便是一个整体,之后三者逐渐分开成为不同的艺术形式。但诗与歌仍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诗经》、乐府诗以及宋词元曲,无不证明诗与歌的联系一直延续。
第一,诗、乐、舞合一时期。在原始社会时期,这三者没有单独分开。早期的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为了力量一致便有了节奏的律动,肢体的扭动成为后来的舞,石器的打击声便是后来的音乐,喉咙发出的声音则是诗歌。
第二,依词谱乐时期。这个时期先有诗,后谱成歌。文人创作出来的诗或者从民间采来的谣,再经整理,由从事音乐的部门谱成曲来演唱,即“声出于言”,先词后曲。《诗经》最初的形式便是民间的歌谣,可入乐。后经整理,又把部分诗重新谱乐进行歌唱,并把其按乐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之所以能够配乐演唱,是因为其中的诗句大多有韵律和节奏,适合入乐。《诗经》中的诗歌有叠句,如“硕鼠硕鼠”;有重复如《关雎》;有重章如《采葛》等。兴盛于唐代白居易时期的新乐府“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此时的歌曲,由文人诗中选取精品来入曲。
第三,倚声填词时期。自唐五代起至北宋初期以及元代是倚声填词时期,即“言出于声”。它是先有曲,再根据曲的韵律来填上适当的词。于是在词中出现了许多词牌名,如菩萨蛮、卜算子、渔家傲等。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韵律,而同一词牌的词尽管内容不同但是韵律相同。元杂剧的盛行则是回归了诗、乐、舞一体的形式,在舞台上,表演者不仅要借助语言来完成对话,同时也要配上歌唱的曲调和相应的动作。元曲较之于宋词更加灵活,不必拘泥于字数的对应,中间也有掺杂俚语的情况,还可以根据词表现内容的多少,组织多个曲合为组曲。在元曲中,诗是曲的内容,曲是诗的形式。
(选自朱哿《诗与音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诗歌的起源的研究,从现代歌谣得到的证据要比从远古诗歌得到的证据更为重要。
B.古希腊的诗歌、音乐、舞蹈三种艺术,与中国古代的这三种艺术,原来都是合而为一的。
C.在诗、乐、舞合一的原始时期,歌词都较为简单,意在配合舞蹈点明节奏,表现情绪。
D.出现于依词谱乐时期的汉人《乐府》,诗词与乐调相伴,是由文人诗中选取精品来入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中的诗有舞的比较少,而楚辞《九歌》之类祭神曲,诗、乐、舞仍相连,可见《九歌》早于《诗经》中的诗。
B.澳洲土著舞歌与他们的考劳伯芮舞类似,歌词的意义不重要,歌词的作用在于应和跳舞节奏,节奏简单而狂热。
C.依声填词时期的宋词根据词牌曲子的韵律来填上适当的词,因此词牌限定了诗歌的韵律与内容。
D.元杂剧舞台上,表演者有对话、歌唱和动作表演,这种诗、乐、舞一体的艺术形式也是三者同源的明证。
3.下列各项中,不能证明诗、乐、舞同源的一项是(3分)
A.澳洲土著的考劳伯芮舞上,女子敲击袋鼠皮随着男子跳舞的节奏唱歌。
B.居住在南美的印第安人博托库多民族表示歌与舞只有一个词。
C.《诗经》中的“颂”字训释为“舞容”,颂诗是歌舞的混合。
D.除保存节奏之外,乐、舞、诗分别向着和谐、姿态、意义三方面发展。
4.材料二是如何论述诗与歌二者之间关系的?(4分)
5.对于中国的“诗与乐(歌)的关系”,两则材料的论述有何异同?(6分)


1.D【解析】依词谱乐时期是“自唐五代起至北宋初期以及元代”,不包括汉代,所以“出现于依词谱乐时期的汉人《乐府》”错。
2.B【解析】A项,“可见《九歌》早于《诗经》中的诗”的推论不准确,根据舞多与舞少,是不能推断出现的早与晚的。C项,词牌只限定了韵律,并未限定内容。D项,文中说这种诗、乐、舞一体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回归,而不是同源的明证。
3.D【解析】D项是说发展到后来三种艺术的分化,而不是在证明三种艺术同源。
4.文章先点明了诗与歌是互相结合的,继而论述从先秦《诗经》到宋词元曲,诗与歌的联系一直延续。然后分原始社会、依词谱乐、依声填词三个时期分别论述诗与歌联系的形式。(每点2分)
5.同:两则材料都认为诗与乐(歌)是同源的,而且最初是与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后来才逐渐分开成为不同的艺术形式。(2分)
异:材料一论述了在中国,舞蹈分立之后,诗、乐的结合有“徒歌”和“乐歌”的分别,并且它们共同的命脉是节奏。(2分)材料二论述了在我国古代诗词中,从先秦《诗经》、乐府诗到宋词元曲,诗与乐(歌)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2分)



相关阅读
1 夜航灯阅读答案-袁省梅

夜航灯 袁省梅 ①在晚上的寒风中,路边的店门都关上了,我在空荡荡的街上慢慢走着,尽量的,挨着街灯走。在我四十二年的生命中,好像是没有比这些日子更喜欢灯光了。走到一个卖 【查看全文】

2 材料一:氢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燃烧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放出的热量最多

材料一 氢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燃烧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放出的热量最多,它的发热量是汽油的2.8倍。作为新能源,氢不仅是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优质燃料,而且也是未 【查看全文】

3 材料一:本报北京3月27日电 近年来,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频频显现中国力量

材料一: 本报北京3月27日电 近年来,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频频显现中国力量。中国流感防控科技创新能力国际领先。中国建立了72小时内筛查鉴定152种已知病毒和147种已知病原细 【查看全文】

4 给生活添一份诗意阅读答案-潘悦

给生活添一份诗意 潘悦 ①对很多人来说,诗歌并不陌生。从语文课堂上的诵读,到综艺节目里的比拼,每个人都可以在凝练的笔触中感受深沉的情怀,在传神的语句里捕捉真挚的情感。 【查看全文】

5 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

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人和人之间的精力差别,有时候可以大到离谱。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新研究表明,精力差别的原因 【查看全文】

6 多余一句话阅读答案

多余一句话 佚名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