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北欧国家。早期界定校园欺凌时,很多国家将校园暴力(school violence)与校园欺凌(school bullying)等同,而“暴力”与“欺凌”在程度和手段方面又有显著区别。美国反校园欺凌政府官方网站将“校园欺凌”定义为:“发生在学龄儿童身上的,具有真实的或可感知的权力失衡状态下的有害且具有威胁性的行为。”该行为具有重复性或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潜在的重复可能性。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张翼认为:“狭义上的校园欺凌就是指校园暴力,特指发生在学校及其合理辐射地域,由校内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或心理实施的、达到一定伤害程度的侵害行为。”对于欺凌行为的界定,法律界和学术界尚存在不同的观点。目前,我国还没有就“校园欺凌”这一概念进行法律上的定性,也没有明确的官方解释。“校园欺凌”在传统理解上被定义为发生在校园范围内的以强力压迫和侮辱的行为,然而,在当前环境下,“校园”与“欺凌”的范围和形式产生了复杂变化,欺凌行为以往多发生在中小学内,现在也蔓延至高校。同时,欺凌行为已逐渐从现实世界扩展到虚拟社会,网络欺凌这一新形式在近年来愈发常见。
(摘编自李伟清等《我国校园欺凌调查与中美治理对策研究》)
材料二:
校园欺凌是国内外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校园欺凌不仅常发生在教室、宿舍、厕所等校园之内的场所,也出现于课外活动、放学途中等校外场合。近几年,我国学者从主观(学生个人)和客观(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两大方面对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大量探究。在客观因素方面,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具有欺凌行为的学生,其家庭常常缺乏情感温暖,父母之间的关系欠佳,经常吵架甚至发生家庭暴力;我国的一些中小学缺乏对学生进行校园欺凌方面的教育,平时也缺乏对学生的监管;另外,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中出现了一些乱象,学生可能会受到这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主观因素方面,有关欺凌事件直接参与者的研究表明:部分欺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反社会的认知或行为倾向,欺凌行为也是青春期个体获取、维护社会支配地位的一种手段;某些“另类”特征、情绪和社会交往问题会让儿童青少年成为易受欺凌的对象;欺凌和受欺凌都可能导致个体情绪、行为等方面的适应障碍,其不良影响甚至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欺凌——受欺凌者是最不稳定的一类角色,其兼具欺凌者与受欺凌者两者的缺点,适应状况通常最差。
在过去十多年中,农村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发生的最为突出的变化之一,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政府建立了大量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基于两省五县137所学校17 000多名学生的抽样调查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和probit模型对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的校园欺凌问题的分析发现: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的欺凌水平高达31.5%,高于国内城市地区的中小学校,也远超过国际平均水平;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住校显著提高了学生遭遇欺凌的可能性;言语威胁、肢体冲突以及人际排斥等校园欺凌现象在住校生中都更为常见。在引入家校距离作为工具变量以纠正潜在的内生性偏误后,研究结论依然一致。据此,当前校园欺凌治理应重点关注农村地区的寄宿制学校,努力改善寄宿学校的住宿和医疗卫生条件,确保每一所寄宿制学校都有正式、足额的生活老师和住宿管理人员。同时,建立寄宿制学校校园安全问责制度也迫在眉睫。
对于校园欺凌,研究探讨远未结束。我们还应该继续探索个体特征与环境因素对校园欺凌行为的交互影响,从个体微观层面、同伴关系及校园环境的中观层面,再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宏观层面,考察不同水平因素对欺凌行为的影响。首先,应继续总结欺凌者与受欺凌者身上那些容易使其卷入校园欺凌行为的明显特征,比如基于中国城乡二元对立的特殊国情,可以针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与校园欺凌的关系进行研究。另外,欺凌——受欺凌者因为占比较少,也不稳定,目前国内对该类型学生的研究较少,但是由于此类个体的适应状况最差,需要研究者有更多的关注。其次,应该充分重视校园欺凌中同伴的作用,一方面,同伴的默许和纵容会恶化校园欺凌的消极作用,另一方面,来自同伴的支持和温暖可以减缓校园欺凌的不良后果。再次,父母及教师等在处理校园欺凌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缺乏专门针对父母及教师识别和处置校园欺凌能力的研究,教育实践中相应的培训也较少。在面对校园欺凌时,他们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判断标准,也没有有效的干预手段,这些都极大限制了他们积极作用的发挥。最后,随着互联网和手机通信的普及,网络世界逐渐成为另一个欺凌频繁发生的场域。相对于现实世界,网络的社会监管机制薄弱,个体也能更轻易地隐藏自己的身份。匿名感在有限的社会监控下很容易激发个体的敌意、性互动或恶意散播他人私密信息。因此需加大对网络欺凌这一议题的投入,也有必要对网络欺凌与传统欺凌的整合研究给予相当的重视。
(摘编自王玥、胡学亮、陆伟等人的相关文章)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美国反校园欺凌政府官方网站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张翼都把校园欺凌定义为校园暴力,强调伤害程度。
B.所谓校园欺凌,也就是发生在同学之间的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身体或心理上的攻击,让受害者感受到痛苦的行为。
C.校园欺陵不仅在国内外中小学中普遍存在,而且现在也蔓延至高校,甚至已逐渐扩展到虚拟社会,形成网络欺凌。
D.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的欺凌水平高于城市地区的中小学校,是因为农村学校没有足额的生活老师和住宿管理员。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水平居高不下的问题,我们必须把建立寄宿制学校校园安全问责制度放在首位。
B.如果要及时准确地识别欺凌事件并做出有效应对,我们需要培训父母和教师,力争父母关系和谐、师生关系积极。
C.从家庭背景看,家庭常常缺乏情感温暖,父母之间经常吵架甚至发生家庭暴力,其孩子具有欺凌行为的可能性加大。
D.由于网络的社会监管机制相对薄弱,个体能更轻易地隐藏自己的身份,网络欺凌越来越可能成为校园欺凌的新常态。
6.请结合材料内容和生活实际,简要分析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与应对策略。(6分)
答
4.C 【解析】A项,范围扩大。“都把校园欺凌定义为校园暴力,强调伤害程度”错误,根据材料一可知,美国反校园欺凌政府官方网站并未将校园欺凌定义为校园暴力,也没有强调伤害程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张翼也只是认为“狭义上的校园欺凌就是指校园暴力”。B项,曲解文意。“发生在同学之间”错误,材料一“校内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就指出欺凌者不一定就是学生,更不一定就是“同学”。D项,以偏概全。“是因为农村学校没有足额的生活老师和住宿管理员”归因不准确而且不全面,材料二原意是把它作为一项应对策略;如果要作为原因,也不是唯一的,至少还有“没有建立寄宿制学校校园安全问责制度”等。故选C。
5.A 【解析】“必须把建立寄宿制学校校园安全问责制度放在首位”错误,材料二讲对策时说“建立寄宿制学校校园安全问责制度也迫在眉睫”,“也”字表明还有其他对策同样重要,而“迫在眉睫”也不代表就“必须”“放在首位”。故选A。
6.【答案】原因:①主观原因:部分存在一定程度的反社会的认知或行为倾向的学生容易把欺凌行为当作青春期个体获取、维护社会支配地位的一种手段而成为欺凌者,而某些“另类”特征、情绪和社会交往问题会让儿童青少年成为易被欺凌者。欺凌和受欺凌带来的不良影响具有长效延续性。欺凌——受欺凌者通常存在适应障碍。②客观原因:家庭温暖缺失,学校相关教育缺失,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都可能导致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对策:①发生前有效预防。如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改善寄宿学校的生活条件并完善校园安全问责制度、加大对校园欺凌这一议题的投入等。②发生后妥善处理。如家庭、学校对欺凌者进行合理的惩戒和教育;对受欺凌者进行心理疏导、关怀和帮助;加强对认知有偏差学生的疏导、教育和监管,使其改变观念,改善行为;家庭、学校、社会反思各自的行为,调整、改善行为措施,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原因3分,对策3分,满分6分。)
相关阅读
1 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
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人和人之间的精力差别,有时候可以大到离谱。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新研究表明,精力差别的原因 【查看全文】
2 材料一:氢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燃烧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放出的热量最多材料一 氢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燃烧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放出的热量最多,它的发热量是汽油的2.8倍。作为新能源,氢不仅是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优质燃料,而且也是未 【查看全文】
3 材料一:本报北京3月27日电 近年来,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频频显现中国力量材料一: 本报北京3月27日电 近年来,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频频显现中国力量。中国流感防控科技创新能力国际领先。中国建立了72小时内筛查鉴定152种已知病毒和147种已知病原细 【查看全文】
4 夜航灯阅读答案-袁省梅夜航灯 袁省梅 ①在晚上的寒风中,路边的店门都关上了,我在空荡荡的街上慢慢走着,尽量的,挨着街灯走。在我四十二年的生命中,好像是没有比这些日子更喜欢灯光了。走到一个卖 【查看全文】
5 给生活添一份诗意阅读答案-潘悦给生活添一份诗意 潘悦 ①对很多人来说,诗歌并不陌生。从语文课堂上的诵读,到综艺节目里的比拼,每个人都可以在凝练的笔触中感受深沉的情怀,在传神的语句里捕捉真挚的情感。 【查看全文】
6 多余一句话阅读答案多余一句话 佚名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