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红楼梦》是一部鸿篇巨制,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在近几年的整本书阅读研究中

发布时间: 2022-07-05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鸿篇巨制,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在近几年的整本书阅读研究中,比较受青睐的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一是跨媒介阅读,旨在通过引入《红楼梦》相关影视作品、戏剧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比较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一是跨媒介学习视域下的创意读写,比如绘制“红楼朋友圈”“群芳谱”,评选“最美丫鬟”等,旨在引导学生在创造性写作或跨学科融合创作中完成对人物个性和人物关系的把握;一是把教材中规定的六大任务进行分解设计,主要集中在前五回分析,人物形象与人物命运、诗词解读,青春红楼等。
这些教学策略以活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跨媒介阅读与创意读写等活动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整合能力,却集中在人物品评;从人物入手研读《红楼梦》固然有助于理解主题,但主要人物的主要故事抽取出来之后,无数描写琐碎生活的小情节要如何安放?要如何解读这些大情节、小情节才能贴合主题,助力整体阅读观的发展呢?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当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研究在“情节”方面着力不足。在西方叙事学中,从古典情节观到传统情节观,再到经典情节观,都强调情节需要“安排与组织”。情节的安排与组织不可避免承载着创作者意图,或指向人物形象,或指向主题演绎,中国古典小说亦如此。
《红楼梦》情节交错,人物众多,突破了古代小说的线性结构,编织出艺术水平极高的网状结构,加之作为世情小说,情节上少了些惊心动魄,多了些琐碎日常。这种因缺少波澜、多线并行的情节往往被追求阅读速度的学生“嫌弃”,阅读的搁浅甚至放弃是常态。“情节”是小说的要素之一,也是读者初读文本时最感兴趣和最需关注之处,是进入研讨、鉴赏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指导中应该先突破《红楼梦》的叙事艺术,帮助学生有效把握故事情节。关注情节艺术更有助于学生培养长篇小说的阅读策略,发展整体阅读观,更契合整本书阅读的内核。
(苏远勤《叙事艺术:<红楼梦〉整本书有效阅读的支点》,有删改)
材料二
选项 小计(人) 比例
完全未读 11 3.55%
读了一部分 98 31.61%
粗略读完,了解大致情节 145 46.77%
认真读完一遍,情节较熟 40 12.9%
读了不止一遍,情节很熟 16 5.16%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310 

某中学高一年级对《红楼梦》阅读情况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材料三
“整本书”的“整”,突出的是阅读的完整性和整体性,是针对应试教育背景下长期的片段阅读、片面阅读导致的支离破碎的“语文”体验,所提出的一种纠偏正误的补救办法。这对于弘扬我们的母语文化、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价值十分明显。“语文”原本是一门很美的学科,但不当的应试教学,把完整的美篇碎片成字、词、句,文字的意境、美感就在这样的分解中丧失殆尽。更可怕的是“微时代”带来的微文、微信息,每天都在冲击、充斥我们的视界,我们的阅读能力在方寸视屏中渐趋退化。各种碎片化、浅表化的快餐式阅读,带来的是暂时的愉悦与虚假的成就感,无助于养成完整阅读、纵深思考的良好习惯。
“整本书阅读”就是要读原著。感受那些文字,读懂整个的故事情节,认识故事中鲜活生动的人物,想象他们的举止言谈,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进而认识当时的社会人生,思考名著的主题,对名著的语言文字做多元化的审美鉴赏。
如何进行《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
首先要确定阅读的内容和重点,还需要设置阅读任务。任务的构成应该包括:正确地选择版本,通读前言和回目;重点阅读小说的前五回,勾画主要人物关系图表;以两条情节主线为核心,通读相关情节并归类,认识小说的主题;深度阅读关键情节,理解它们在全书中的不同作用;体会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命运遭际,试做点评;品赏小说的语言,撰写评析短文,或练习仿写。
当然,仅有“阅读”和小写作也还是不够的。新课标该项学习任务的全名可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研讨是增加中学生主体参与和体验难度的重要渠道。什么样的研讨才是有效的?一种好的研讨需要教师课前设计,指导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思考,要求学生小组开展互助式学习、讨论,推举小组代表课堂汇报交流;教师应善于从交流中发现闪光之处,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对那些奇思怪想需要纠偏指误,不能因为学生观点新异,就一概视为“创新思维”予以认同,那显然是更为有害的误导。
(俞晓红《<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理念与实践》,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充分肯定了跨媒介阅读与创意读写等活动对学生整合能力的强化,也指出了这种方式只集中在人物品评上的不足。
B.不管是西方叙事学还是中国古典小说,都强调情节的“安排与组织”,而时下整本书阅读的研究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C.“整本书阅读”必须要读原著。无论是简洁版、连环画版,还是电影、电视剧、戏曲等,都对“整本书阅读”毫无助益。
D.材料三中,强调“整本书阅读”中的一个“整”字,突出的是阅读的完整性和整体性,否定的是阅读的片段性和片面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运用跨媒介阅读教学模式,其目的之一便是通过引入《红楼梦》相关影视、戏剧作品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B.“情节”是小说的核心要素,是初读文本时最感兴趣和最应关注之处,是研讨、鉴赏的基础。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红楼梦》的情节。
C.“微时代”的各种碎片化、浅表化的快餐式阅读,导致人们阅读能力渐趋退化,对养成完整阅读、纵深思考的习惯没有帮助。
D.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对“整本书阅读”推行予以了肯定,也都对当前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建议。
3.结合材料,对如何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做法的阐述,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引导学生在跨学科融合创作中完成对人物个性和关系的把握,可采取“跨媒介学习视域下的创意读写”的教学模式。
B.教师可以《红楼梦》的叙事艺术为突破点,帮助学生有效把握故事情节,培养长篇小说的阅读策略,发展整体阅读观。
C.要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首先应确定阅读内容和重点,然后再设置阅读任务,最后认真落实,这样就能做好这项工作。
D.在指导学生研讨时,教师可运用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思考,小组互助式学习、讨论,小组代表汇报交流等方式,并注意纠偏指误。
4.从材料二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该结论形成的原因。
5.周汝昌先生认为,“世人看《石头记》,多赞其写大排场,大局面举重若轻,笔力十分可观。我谓雪芹之笔能大能小,大则如屋椽,小则如绣针,大固可观可佩,而小却更觉有情有味”。请你就雪芹之笔“能大能小”各举一例,并作简要说明。


1.D
2.B
3.C
4.结论:大部分同学没有认真读完一遍《红楼梦》(只有少部分同学认真读完了一遍《红楼梦》)。
原因:
①《红楼梦》情节交错,缺少波澜,人物众多,多线并行,这往往被追求阅读速度的学生“嫌弃”。
②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长期的片段阅读、片面阅读而致的支离破碎“语文”体验,让学生对“整本书阅读”兴趣不高。
③“微时代”带来的微文、微信息,让我们的阅读能力在方寸视屏中渐趋退化,让学生厌烦大部头的“名著”阅读。
5.示例:大:
①清虚观打醮。打醮当天,贾府门口“车辆纷纷,人马簇簇”,乌压压的站了一街的车,贾母的轿已经走了老远了,门口的下人们还没上完车。如此浩大的场面,不得不让人惊叹贾府的奢华。
②秦可卿的葬礼。一个宁国府的长孙媳妇去世,四王八公全部聚集,甚至于,连北静王都是亲自随祭。天子脚下,如此的排场,估计也是屈指可数的了。
小:
①第四十三回“闲取乐偶攒金庆寿,不了情暂撮土为香”中的为凤姐祝寿。如何攒金、如何发放,人有各位主子、各房丫鬟,尤其是尤氏之八面出锋和与凤姐机趣对话,作者不厌其烦,娓娓道来,小中有趣有味。
②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对黛玉、熙凤、宝玉的描写。对黛玉外貌的描写,从众人的角度、宝玉的角度;对熙凤、宝玉的出场,从侧面烘托到正面描写,从外貌描写到服饰细描:刺绣般描绘,不厌其烦,小中有趣有味。
③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黛玉对读书问题的回答。先是贾母询问,黛玉的回答是:“只刚念了《四书》。”之后听到贾母说迎、探、惜三春没读过什么书,待宝玉问时,她随即改口“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这件小事,作者娓娓道来,尽显林黛玉之聪明、敏感。



相关阅读
1 夜航灯阅读答案-袁省梅

夜航灯 袁省梅 ①在晚上的寒风中,路边的店门都关上了,我在空荡荡的街上慢慢走着,尽量的,挨着街灯走。在我四十二年的生命中,好像是没有比这些日子更喜欢灯光了。走到一个卖 【查看全文】

2 材料一:本报北京3月27日电 近年来,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频频显现中国力量

材料一: 本报北京3月27日电 近年来,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频频显现中国力量。中国流感防控科技创新能力国际领先。中国建立了72小时内筛查鉴定152种已知病毒和147种已知病原细 【查看全文】

3 多余一句话阅读答案

多余一句话 佚名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 【查看全文】

4 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

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人和人之间的精力差别,有时候可以大到离谱。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新研究表明,精力差别的原因 【查看全文】

5 材料一:氢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燃烧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放出的热量最多

材料一 氢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燃烧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放出的热量最多,它的发热量是汽油的2.8倍。作为新能源,氢不仅是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优质燃料,而且也是未 【查看全文】

6 给生活添一份诗意阅读答案-潘悦

给生活添一份诗意 潘悦 ①对很多人来说,诗歌并不陌生。从语文课堂上的诵读,到综艺节目里的比拼,每个人都可以在凝练的笔触中感受深沉的情怀,在传神的语句里捕捉真挚的情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