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建筑史上,中国人有一项技术是_____①____的,那就是不用一颗钉子,就能使两个分离的木质物件紧密咬合的技术一榫卯技术。什么是榫卯技术呢?这是一种用特定结构形式实现木与木相连接的技术,其中凸出部分为“榫”,又叫“榫头”,凹进部分为“卯”,也叫“卯眼”。这种技术无需一颗铁钉,更不用胶水,就可以使凹凸部分_____②_____。
中国人掌握榫卯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呢?据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来看,中国人早在 7000年之前就已经掌握了榫卯技术,这里出土的许多建筑木构件上凿卯带榫,尤其是发明使用了燕尾榫、带销钉孔的榫和企口板,是_____③_____发现的最早的榫卯结构。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请结合材料,为中国建筑的榫卯技术下一个合适的定义。要求:字数不超过 55个字。(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答
17、①独一无二 ②浑然一体 ③迄今为止
【解析】第①处,根据语境,中国的榫卯技术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唯一性,没有相同的,所以填充“独一无二”;独一无二:指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十分稀少。第②处根据语境,榫卯技术用“特定结构形式实现木与木相连接”,“榫”与
“卯”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故填充“浑然一体”;浑然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
分割。第③处,据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判断,中国人在 7000 年之前就掌握了榫卯技术,但随着人类探索的不断深入,还可能发现其他的文物来证明更早的时间,因此为了表达的严密性,填充“迄今为止”;迄今为止:意为目前为止,到现在为止。
18、中国建筑的榫卯技术是一种在建筑中使用的通过凸出的榫和凹进的卯两个部位将两个分离的木质物件紧密咬合的技术。
【解析】下定义的格式是“种差+邻近属概念”。“邻近属概念”是指包含被定义者的最小的属概念“将两个分离的木质物件紧密咬合的技术”中的“技术”,是邻近属概念。“种差”是被定义概念本质属性。第二段“在世界建筑史上,中国人有一项技术是……那就是……”,可见这项技术是“在建筑中使用”的;“不用一颗钉子,就能使两个分离的木质物件紧密咬合的技术一榫卯技术”“这是一种用特定结构形式实现木与木相连接的技术,其中凸出部分为‘榫’,又叫‘榫头’,凹进部分为‘卯’,也叫
‘卯眼’”,这段话说明“榫卯技术”的程序和内容,是种差,由此概括出“通过凸出的
榫和凹进的卯两个部位将两个分离的木质物件紧密咬合”。综合以上内容,按照下定义的格式组织语言,即得出答案:“中国建筑的榫卯技术”是一种在建筑中使用的通过凸出的榫和凹进的卯两个部位将两个分离的木质物件紧密咬合的技术。同时注意字数的限制。
19、在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被发掘前,除了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残破的榫卯木结构外,我们很少在其他遗址上发现类似的榫卯技术。
【解析】原句语病有三处:一是搭配不当,“在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被发掘”,搭配不当,介词“在”,缺少相应的宾语,因此改为“在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被发掘前”;二是语序不当,“除了出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残破的榫卯木结构之外”中“出土的”语序不当,改为“除了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残破的榫卯木结构外”;三是搭配不当,“出现……技术”搭配不当,应当是“发现……技术”。
相关阅读
1 中国天眼 阅读答案
都说南仁东20年做了一件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人称中国天眼。他是这项大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首席科学 【查看全文】
2 《心灵的篝火》阅读答案-张海迪心灵的篝火 张海迪 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我不是什么预言者,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 【查看全文】
3 作文与运思阅读答案-朱光潜作文与运思 朱光潜 ①作文章通常也叫做写文章,在西文中作家一向称写家,作品叫做写品。写须用手,故会在中文里有眼高手低之说。这种语文的习惯颇值得想一想。到底文章是作的还 【查看全文】
4 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最传统的方式就是举办文物展览A——( )的文物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最传统的方式就是举办文物展览A()的文物,躺在展柜柔和的灯光里,迎接着八方来客近观远望、打量端详。这种静态展示中的文物,其实是中国故事被动的讲述 【查看全文】
5 《基因编辑“造人”可以开绿灯了?》阅读答案-张田勘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近日发布报告说,在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条件下,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改人体胚胎、精子或卵细胞细胞核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伦理上可接 【查看全文】
6 材料一:网络文学创作者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向中华文化的回归、对时代耕神的回应材料一: 网络文学创作者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向中华文化的回归、对时代耕神的回应,正在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网络文学在中国已经走过20多年历程。不久前发布的一项网络文学发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