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主体基于对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征的感知,将此物与彼物联系在一起,此为以物喻物的基础。其二,两个事物虽然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巨大,但是都具有能够与主体的某种情意产生共鸣的属性。这种属性是将物与情联系起来的关键,也是“取譬引类”与以类比逻辑为特征的理性思维之间的重要区别。如作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在形貌上相去甚远,并没有相似性特征。但是,由于松树岁寒不凋、翠竹经冬不衰、梅花凌寒独放,三者共同拥有的耐寒属性与主体高洁坚韧的情志产生共鸣,因此使其成为人们联类讴歌、表情达意的对象。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基于比兴思维展开的类比联想,是审美意象动态生成的一种表现。中国文化自古就有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体的认识传统,在这个浑然为一的系统之中,物与物、物与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是强调彼此间的互相感应、转换与影响。
(选自何琪琦《论审美意象生成的心理过程》)
1 .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氓》)
B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离骚》)
C .“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D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
2 .“‘比兴’不仅是诗歌的创作手法,也是对审美思维方式的一种表述”,请结合材料,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给“比兴”下定义。
答
1 .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观点:比兴思维遵循“类”的规律和原则,实现物与物、情与物的联结。
A. 由枯黄的桑叶到女主人公衰老的容颜,能支撑材料二观点。
B .由香草到人的美好德行,能支撑材料观点。
C .主要是叙事,没有运用比兴的手法,不能作为论据来论证材料的观点。
D .从柏树到诸葛亮的伟大人格,能支撑材料的观点。
故选C 。
2.“比兴”是遵循“类”的规律和原则,实现物与物、情与物的联结的一种审美思维方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
下定义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 是×××的×××(属概念)”。从思维方式角度,根据材料“不仅是诗歌的创作手法,也是对审美思维方式的一种表述”可知,“审美思维方式”是属概念。然后根据“它遵循‘类’的规律和原则,实现物与物、情与物的联结”表述即可。
相关阅读
1 《基因编辑“造人”可以开绿灯了?》阅读答案-张田勘
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近日发布报告说,在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条件下,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改人体胚胎、精子或卵细胞细胞核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伦理上可接 【查看全文】
2 材料一:网络文学创作者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向中华文化的回归、对时代耕神的回应材料一: 网络文学创作者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向中华文化的回归、对时代耕神的回应,正在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网络文学在中国已经走过20多年历程。不久前发布的一项网络文学发展 【查看全文】
3 中国天眼 阅读答案都说南仁东20年做了一件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人称中国天眼。他是这项大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首席科学 【查看全文】
4 作文与运思阅读答案-朱光潜作文与运思 朱光潜 ①作文章通常也叫做写文章,在西文中作家一向称写家,作品叫做写品。写须用手,故会在中文里有眼高手低之说。这种语文的习惯颇值得想一想。到底文章是作的还 【查看全文】
5 《心灵的篝火》阅读答案-张海迪心灵的篝火 张海迪 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我不是什么预言者,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 【查看全文】
6 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最传统的方式就是举办文物展览A——( )的文物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最传统的方式就是举办文物展览A()的文物,躺在展柜柔和的灯光里,迎接着八方来客近观远望、打量端详。这种静态展示中的文物,其实是中国故事被动的讲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