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印象深刻的是第四期节目《泉源》。主持人和嘉宾在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梧桐山,沿着红军曾经走过的路去寻找泉水源头。一行人一边艰难地行进,一边讲述着四渡赤水的故事,感慨长征路上的① 。这次“饮水思源”之旅让观众再次感叹美好生活从来不是“② ”的,而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蹚平了崎岖换来的,“就像我们喝到清凉的泉,别忘记,它一定有源”。
《你好生活》没有陷于琐碎的日常,而是以真实动人的故事、细致入微的生活片段,将宏大的时代命题③ 。为民小学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是脱贫攻坚的生动答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输城区的北京怀柔山村,是乡村振兴的名片;散落在稻田间的一座座民宿,是生态优化孕育出的金果银果……正是时代发展,成就了当下的美好生活。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18 .①千难万险(千辛万苦、艰难险阻) ②从天而降(轻而易举、唾手可得) ③娓娓道来19.①把孩子的笑容比喻成生动答卷,把山村比喻成名片,把民宿比喻成金果银果,以生活细节展现出当地的美好生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乡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②三个比喻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式整齐,从多个角度生动地展现出时代发展、乡村振兴给农村带来的可喜变化,增强了语势,突出了时代发展成就当下美好生活的主题。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上文“一行人一边艰难地行进,一边讲述着四渡赤水的故事,感慨长征路上的……”,推断①处是说长征的艰难情形,可以填入“千难万险(或千辛万苦、艰难险阻)”之类的内容。“千难万险”:形容困难和危险极多。千辛万苦:指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艰难险阻: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危险和障碍。
第二空,结合上文“这次‘饮水思源’之旅让观众再次感叹美好生活从来不是……”,推断②处是说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可以填入“从天而降(轻而易举、唾手可得)”之类的内容。“从天而降”:比喻出人意料地突然来临或出现。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省事。“唾手可得”:比喻很容易就得到。
第三空,结合上下文“以真实动人的故事、细致入微的生活片段,将宏大的时代命题……”“为民小学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推断③处是说细致入微的描述、讲述,可以填入“娓娓道来”之类的内容。“娓娓道来”:连续不断地说、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
19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三个比喻句:把“为民小学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比作“脱贫攻坚的生动答卷”,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输城区的北京怀柔山村”比作“乡村振兴的名片”,把“散落在稻田间的一座座民宿”比作“生态优化孕育出的金果银果”。结合前文来看,这三个比喻句“以真实动人的故事、细致入微的生活片段”,细节性的展示了我国乡村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描绘了当地“当下的美好生活”。
画线句子中的三个比喻句,比喻词都是“是”,句式结构整齐,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强调了内容,加重了感情的抒发。排比句展现了“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输城区”和“稻田间的一座座民宿”,“以真实动人的故事、细致入微的生活片段”,多个角度生动细腻地展现出了时代发展、乡村振兴给农村带来的可喜变化,内容集中,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气势,突出了后文“正是时代发展,成就了当下的美好生活”揭示的主题,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关阅读
1 《心灵的篝火》阅读答案-张海迪
心灵的篝火 张海迪 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我不是什么预言者,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 【查看全文】
2 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最传统的方式就是举办文物展览A——( )的文物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最传统的方式就是举办文物展览A()的文物,躺在展柜柔和的灯光里,迎接着八方来客近观远望、打量端详。这种静态展示中的文物,其实是中国故事被动的讲述 【查看全文】
3 中国天眼 阅读答案都说南仁东20年做了一件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人称中国天眼。他是这项大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首席科学 【查看全文】
4 《基因编辑“造人”可以开绿灯了?》阅读答案-张田勘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近日发布报告说,在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条件下,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改人体胚胎、精子或卵细胞细胞核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伦理上可接 【查看全文】
5 作文与运思阅读答案-朱光潜作文与运思 朱光潜 ①作文章通常也叫做写文章,在西文中作家一向称写家,作品叫做写品。写须用手,故会在中文里有眼高手低之说。这种语文的习惯颇值得想一想。到底文章是作的还 【查看全文】
6 材料一:网络文学创作者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向中华文化的回归、对时代耕神的回应材料一: 网络文学创作者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向中华文化的回归、对时代耕神的回应,正在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网络文学在中国已经走过20多年历程。不久前发布的一项网络文学发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