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无疑也将士人画与画工画相对抗,是轻画工而重士人中的一员。但至少从苏东坡,也恰恰是苏东坡,开始突破了仅仅以画家身份定义文人画的皮相之论,成为绘画史上较早系统提出文人画理论的学者。其文人画理论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绘画原则上强调神理象外,不重形器。如其在《王维吴道子画》中云:“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又如其在《净因院画记》中云:“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不仅“形”“神”、“形”“意”对举,还“形”“理”对举。理或谓有规律、本质义,实则很难概乎言之。古代文人画论的基本观点是以形写神,重神轻形,神高于形,但神与形一样属于技的范畴。理则超乎技之上,如同庖丁所说的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是高于形、神的一个概念。二是绘画功能上强调达心适意。苏轼《书朱象先画后》一文,引朱象先“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二语以赞之,要求绘画具有寄兴怡情、抒发意志的作用。三是绘画风格和意境上强调意气所到,清丽奇富,变态无穷。苏轼在《又跋汉杰画山二首》之二中云:“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卷。汉杰真士人画也。”
苏轼的文人画观点对其后著名的《宣和画谱》有深远影响。书中不仅多处暗引明用东坡语,亦有不少理论与东坡符契相合。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全书贯串的对画工画、文人画的抑与扬和诗与画相合的理论亦与苏东坡有关。考察此书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理解苏轼的文人画理论以及“诗画一律”说中“画”与“诗”在何处“一律” 的问题。
《宣和画谱》卷十云:“岳镇川灵,海涵地负,至于造化之神秀,阴阳之明晦,万里之远,可得之于咫尺间,其非胸中自有丘壑,发而见诸形容,未必知此。”这段话清楚地表明文人山水画受到的推崇。
文人画与画工画的对立已如上述,我们因此可以看到《宣和画谱》卷十一、十二“山水”门中文人画与画工画的一再比较,以及在比较中表现出的文人画特质及“画”与“诗”相一律的思想。如王洽:“自然天成,倏若造化,已而云霞卷舒,烟雨惨淡,不见其墨污之迹,非画史之笔墨所能到也。”关仝:“深造古淡,如诗中渊明、琴中贺若,非碌碌之画工所能知。”李成:“寓兴于画,精妙,初非求售,唯以自娱于其间耳。” 黄齐:“寓兴丹青……殆与诗人骚客命意相表里。”李公年:“写朝暮景趣,作长江日出,疏林晚照,真若物象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正合骚人诗客之赋咏。”
花草鸟虫、墨竹蔬果之类在传统绘画中虽非一类,却有共通之处,以其皆模拟自然景致故也,所以《宣和画谱》这几类(卷十五~二十)中也多类似之论。如胡擢:“博学能诗,气韵超迈……一遇难状之景则寄之于画,乃作草木禽鸟,亦诗人感物之作也。”赵士雷:“作雁鹜鸥鹭、溪塘汀渚,有诗人思致。至其绝胜佳处,往往形容之所不及。又作花竹,多在于风雪荒寒之中。盖胸次洗尽绮纨之习,故幽寻雅趣,落笔便与画工背驰。”徐熙:“所尚高雅,寓兴闲放,画草木虫鱼,妙夺造化,非世之画工形容所能及也。”唐希雅:“喜作荆槚林棘、荒野幽寻之趣,气韵萧疏,非画家之绳墨所能拘也。”乐士宣:“胸中厌书史,而丹青亦自造疏淡……晚年尤工水墨,缣绡数幅,唯作水蓼三五枝,一双,浮沉于沧浪之间,殆与杜甫诗意相参。士大夫见之,莫不赏咏。”郭元方:“善画草虫,信手寓兴,俱有生态。尽得蠉飞鸣跃之状,当时颇为士大夫所喜。然率尔落笔,疏略简当,乃为精绝。或点缀求奇,则欲益反损。”
总结以上诸条,可得如下结论:气质胸襟上“志趣高洁”“疏逸多放”,学识修养上“博学能诗”“才思敏妙”,创作态度上“出自胸臆”“寓兴丹青”,表现内容上既有“千岩万壑、重汀绝岸”的大景,更多“雁鹜鸥鹭、溪塘汀渚”的小品,绘画风格上“孤标雅致”“气韵萧疏”,绘画技艺上“率尔落笔,疏略简当”,于是,画作所臻之境界便“非世之画工形容所能及”“非画家之绳墨所能拘”,而“皆诗人之思致”,“正合骚人诗客之赋咏” 了。
由此我们便可领会出在“诗画一律”这一命题中,“画”与“诗”在何处“一律”了,那就是:摹写物象虽然是绘画的天职,但对于占据中国绘画史最煊赫地位的文人山水画来说,对于中国文艺学的传统来说,绘画最重要的功能却不限于此,或者说,根本就不在于此,而在于如诗人墨客般寓兴会心、寄性抒情。
(摘编自刘石《“诗画一律” 的内涵》)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南齐谢赫评价的基础上,唐时张彦远指出了刘绍祖的画“伤于师工,乏其士体”,并认为这是其“闾阎鄙贱”而非“衣冠贵胄”的身份所致。
B. 作为古代绘画史上最早系统提出文人画理论的学者,苏轼轻画工重士人,轻画工画重士人画,并将士人画与画工画对立起来。
C. 《宣和画谱》引用苏轼的观点,有不少理论和苏轼相合,有苏轼对画工画、文人画的抑扬,故考察此书对理解苏轼“诗画一律”说有帮助。
D. 文人山水画之大景、小品,往往体现出志趣高洁、疏略简当的特点,同时注重神理象外,通过创作把感情形象化, 把物象意象化。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苏轼看来,吴道子的画固然超绝,但摆脱不了他作为画工的局限;而王维的画则飘逸洒脱,无拘无束,因此能如“仙翮谢笼樊”。
B. 《宣和画谱》中李公年所语,体现出中国水墨画家运用浓淡笔墨,明暗虚实,绘就似真似幻而富有生命力图画的特点。
C. “画”与“诗”相一律,主要体现在作为山水画创作的主体,在画作中寄寓了自身性情,如同诗人借诗言志,借诗传情。
D. 文本引经据典,考证严谨,增强了文章论说的准确性和说服力,丰富的文论材料使内容厚重充实,有力地支撑了观点。
3. 下列选项,最能支持原文中“画”与“诗”相一律思想的一项是( )
A. 虽人物花鸟草虫未始不可称绝,然终不及山水之气味风流潇洒。
B.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C. 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
D. 脱略毫楮,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也。
4.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5. 《宣和画谱》卷十六中载赵仲佺之言:“至于写难状之景,则寄兴于丹青,故其画中有诗。至其作草木禽鸟,皆诗人之思致也,非画史极巧力之所能到。”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
1. 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唐时张彦远指出了刘绍祖的画‘伤于师工,乏其士体’”说法错误,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1段可知,“伤于师工,乏其士体”是谢赫对刘绍祖的画进行的评价,而张彦远的话并非对刘绍祖画的评价。
B.“最早系统提出文人画理论的学者”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也恰恰是苏东坡,开始突破了仅仅以画家身份定义文人画的皮相之论,成为绘画史上较早系统提出文人画理论的学者”可知,应为“较早”。
C.“有苏轼对画工画、文人画的抑扬”说法错误,曲解文意。《宣和画谱》中对画工画、文人画的抑扬的理论与苏轼有关,而非“有苏轼对画工画、文人画的抑扬”。
2. A .“王维的画则飘逸洒脱,无拘无束,因此能如‘仙翮谢笼樊’”说法错误。根据文中“如其在《王维吴道子画》中云:‘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可知,如“仙翮谢笼樊”,即言王维画不重“形器”,而重“神理”。
3. 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体现的是对山水画作的推崇。
B.体现的是诗歌创作中情与词的关系。
C.体现的是作画要“形似”。
D.体现的是绘画中要有“气”和“意”,合于“画”与“诗”相一律的思想。
4. ①先列出以画家身份定义文人画的论断;
②然后写苏轼突破这种论断,提出文人画理论;
③再对受其理论影响的《宣和画谱》中的相关论述进行考察并得出结论;
④最后进行阐发——“画”与“诗”一律,即“画”与“诗”都在于寓兴会心、寄性抒情。
5. ①“画”是作者寄性抒情之作;
②在寄性抒情方面,“画”与“诗”一律;
③“画”中所寓思致意气,远超技艺;
④文人画胜于画工画。(任答三点即可)
相关阅读
1 《心灵的篝火》阅读答案-张海迪
心灵的篝火 张海迪 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我不是什么预言者,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 【查看全文】
2 《基因编辑“造人”可以开绿灯了?》阅读答案-张田勘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近日发布报告说,在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条件下,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改人体胚胎、精子或卵细胞细胞核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伦理上可接 【查看全文】
3 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最传统的方式就是举办文物展览A——( )的文物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最传统的方式就是举办文物展览A()的文物,躺在展柜柔和的灯光里,迎接着八方来客近观远望、打量端详。这种静态展示中的文物,其实是中国故事被动的讲述 【查看全文】
4 作文与运思阅读答案-朱光潜作文与运思 朱光潜 ①作文章通常也叫做写文章,在西文中作家一向称写家,作品叫做写品。写须用手,故会在中文里有眼高手低之说。这种语文的习惯颇值得想一想。到底文章是作的还 【查看全文】
5 中国天眼 阅读答案都说南仁东20年做了一件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人称中国天眼。他是这项大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首席科学 【查看全文】
6 材料一:网络文学创作者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向中华文化的回归、对时代耕神的回应材料一: 网络文学创作者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向中华文化的回归、对时代耕神的回应,正在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网络文学在中国已经走过20多年历程。不久前发布的一项网络文学发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