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文学文化自信》阅读答案-张福贵

发布时间: 2023-04-13
我们对于自信文化内涵的理解,需要做一种完整的思考。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出发,去阐释和传播自信的文化,进而被异文化认同而获得他信,通过交流和交融取得互信,最终实现共信,这是一种思想关系,更是一种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真实过程。就中国文学来说,文化自信是基础,是文学之根,离开这个根基不仅会使中国文学失去自己的特色,也会失去融入世界文学的价值。但是,仅有根而没有枝叶和花朵,是不能结出果实的。文学的文化自信应包含个人的、族群的和人类的文化自信,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外,人类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化元素也是构成文化互信和共信的基础。表现人性、人类意识也是实现世界性的文学境界的重要内容和必要途径。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来看,人性即使不是相同的也是相通的,人类对相似的生存环境的应对,产生了相似的文化,这是一种文明原点的共同性,也成为后来人类文化发展中存在相通性的内在原因,构成了人类文化他信、互信和共信的基础。文化自信存在于人类文化互信之中,因为互信既来自共同性的相通,也来自差异性的交流。不能把文化的差异性看作文化交流、文化互信的障碍和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依据,文化的差异性恰恰是构成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基础与前提,互通有无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功能与发展动力。
从当下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论述中可看到,文化自信自然包含对文化的人类性的认同,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不可缺少人类性主题。在具体表达内容上,当代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首先需明确如何以个人性、民族性和人类性为标准“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无疑具有中国特色,但同时也应是符合人性和人类性的文学。“讲好中国故事”首先是讲中国的“好故事”,然后是歌唱美丽中国、歌唱美好人性。理解了“中国故事”和“讲好”之间的这种构成关系,才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故事”具有充分的文化自信,进而在传播中形成他信——异文化对于中国思想和文化的认同。
文化自信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和交流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这种自信,就构不成一种对等的文化交流和理性的文化建设,构不成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但是文化自信只是文化建构和文学创作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从个人性、民族性到人类性,也是从文化自信到他信、互信、共信的过程。其中,任何一种封闭性的理解都是单一的理解,不能从个人性到个人性、从民族性到民族性,也不能从人类性到人类性,否则就不能真正实现从文化自信到文化共信。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而传统文化的链条中必须包含一百多年来现代文化的一环,古代文化、现代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与此同时,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不只来自这种纵向的文化精神资源,也来自横向的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神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也表明它们属于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摘自张福贵《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文学文化自信》,《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6月24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坚持以文化自信为根基,有利于保持自己的特色和融入世界文学的价值。
B.相似的文化是某种文明原点的共同性,构成了人类文化他信、互信和共信的基础。
C.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离不开人类性主题,可见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的人类性的认同。
D.如果单一地理解个人性、民族性、人类性,就不能真正实现从文化自信到文化共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出发,重点阐述了文化自信、他信、互信、共信的问题。
B.文章第二段通过文化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对比,指出差异性是文化交流传播的基础与前提。
C.文章第三段从当代中国文学的角度,具体论述了如何实现从文化自信到文化他信的过渡。
D.文章末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是人类的精神财富,对世界影响重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文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化元素等,是构成中国文学的文化互信和共信的基础。
B.只要“讲好”具有中国特色且符合人性和人类性的“中国故事”,就能使异文化认同中国思想和文化。
C.文化自信对构成对等的文化交流、理性的文化建设,以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言至关重要。
D.中国文学文化自信既来自中华优秀古代文化、现代文化精神资源,也来自人类优秀文化精神资源。


1.C
2.C
3.B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可见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的人类性的认同”扩大了范围,根据原文第三段“从当下关于人类命
运共同体的相关论述中可看到,文化自信自然包含对文化的人类性的认同,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
不可缺少人类性主题”可知,文化自信自然包含对文化的人类性的认同。故选C。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重点阐述了文化自信、他信、互信、共信的问题”理解错误,文章重点阐述了文化自信,并论述了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互信、共信的关系。
B.“文章第二段通过文化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对比”理解错误,文章第二段没有对文化共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对比。
D.“对世界影响重大”理解错误,对文本过度解读,原文最后一段“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也表明它们属于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并没有解说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对世界影响重大。故选C。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只要……就……”说法绝对,根据原文第三段“理解了‘中国故事’和‘讲好’之间的这种构成关系,才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故事’具有充分的文化自信,进而在传播中形成他信——异文化对于中国思想和文化的认同”可知,应该是“只有……才……”。故选B。



相关阅读
1 材料一:网络文学创作者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向中华文化的回归、对时代耕神的回应

材料一: 网络文学创作者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向中华文化的回归、对时代耕神的回应,正在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网络文学在中国已经走过20多年历程。不久前发布的一项网络文学发展 【查看全文】

2 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最传统的方式就是举办文物展览A——( )的文物

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最传统的方式就是举办文物展览A()的文物,躺在展柜柔和的灯光里,迎接着八方来客近观远望、打量端详。这种静态展示中的文物,其实是中国故事被动的讲述 【查看全文】

3 作文与运思阅读答案-朱光潜

作文与运思 朱光潜 ①作文章通常也叫做写文章,在西文中作家一向称写家,作品叫做写品。写须用手,故会在中文里有眼高手低之说。这种语文的习惯颇值得想一想。到底文章是作的还 【查看全文】

4 《心灵的篝火》阅读答案-张海迪

心灵的篝火 张海迪 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我不是什么预言者,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 【查看全文】

5 《基因编辑“造人”可以开绿灯了?》阅读答案-张田勘

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近日发布报告说,在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条件下,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改人体胚胎、精子或卵细胞细胞核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伦理上可接 【查看全文】

6 中国天眼 阅读答案

都说南仁东20年做了一件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人称中国天眼。他是这项大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首席科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