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源于人民、为了人民

发布时间: 2023-04-28
材料一:
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
茅盾说过:“一个做小说的人不但须有广博的生活经验,亦必须有一个训练过的头脑,能够分析那复杂的社会现象。”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过:“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 放歌。
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
“立文之道,惟字与义。”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倡导健康文化风尚,摒弃畸形审美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尚书·尧典》曰:“诗言志。”这至为简单的三个字被朱自清先生称为中国诗学“开山的纲领”。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诗言志的传统一以贯之,诗歌也由此得到升华,成为传达理想价值、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
在中华诗史上,唐诗是一座高峰。开唐伊始,经历了战乱和动荡,社会呼唤刚健有为的价值重建,加之音韵学和训话学的发展,格律诗经过漫长的积淀终于定型。接下来,一种全新的“盛唐气象”通过唐诗喷薄而出。
诗词文化还有更为深刻的内涵。我们的先贤,那些伟大的灵魂,他们经历再多的磨难,也能够凭借诗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实现对生命价值的内在超越。现代人也可以借由中华诗词,对薪火相传的价值与信仰做出坚定而有诗意的表达:民族危难,“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改革开放,“弄潮儿向涛头立”;抗疫征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在朝气蓬勃的新时代,用中华优秀诗词涵养民族文化气质十分必要。健康的文化生态会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精神层面的和谐共振也会增强人们的幸福感,进而不断涵养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就有了更为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就如中国人的“月亮”情结,“言志”中蕴含个人和民族鲜明的价值追求。通过品读这些流传至今的古典诗词,我们走进先贤伟大的心灵,感受来自历史深处的家国之思,感动于先人们探索宇宙的伟大梦想。那一刻,诗词文化与我们的时代精神和谐共振,“言志”的传统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大众媒介为传播诗词文化提供了有效助力。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诗意中国》等文化节目,激发了诗词文化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手从节目中脱颖而出,在同龄人中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热爱诗词在当代青少年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为提高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在文化艺术领域,诗词文化转化创新大有可为。通过一声声诵读,唤醒情感记忆;通过美食、服饰和建筑设计,再造诗词意境;通过一部部专题片,在影像中重温经典;通过一本本图书,传承文明薪火。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着眼挖掘文旅深度融合的可能;在影视剧中,越来越多的诗词文化元素被引入,丰富着艺术创作的文化质地。
千百年来,中国人用诗词荡涤灵魂、滋养精神。我们相信,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比丰富的中华诗词文化一定能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进一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陪伴我们诗意地栖居在神州大地。
(摘编自郦波《传承诗词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想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了解人民。
B.诗词“言志”蕴含了中国人和中华民族鲜明的价值追求,这个传统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C.诗词文化在现今社会的有效传播,为提高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D.《中国诗词大会》《跟着唐诗去旅行》等节目将文旅深度融合,激发了诗词文化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创作与人民的关系,但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材料一引用茅盾与托尔斯泰的话意在表明,生活是文艺工作者进行创作的重要前提。
C.初唐经历了战乱和动荡,社会呼唤价值重建,这是唐诗成为中华诗史高峰的最重要原因。
D.诗词文化内涵深刻,我们可以借先贤诗词对薪火相传的价值与信仰做诗意的表达。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作家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有借鉴拉美作家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写作的痕迹。
B.20世纪四十年代,大批知识分子从全国各地纷纷奔赴延安开展文艺创作大讨论。
C.当下发掘时代新现象、新人物的《最美逆行者》《烈火英雄》等文艺作品广受欢迎。
D.2022年央视春晚《只此青绿》以创新手段让观众沉浸式鉴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4.毛泽东同志曾说:“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5.如何全面推动新时代文艺创作的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1.D(3分)
解析:D项理解错误。文中没有提及《中国诗词大会》将文旅深度融合。《跟着唐诗去旅行》是“挖掘文旅深度融合可能”
2.C(3分)
解析:强加因果,没有明显因果关系,“最重要原因”一说也是无中生有。
3.C(3分)
解析:A项重在文艺借鉴,B项重在文艺讨论,D项重在文艺创新;C项内容符合材料一“创作让人民满意的经典文艺形象”的观点。
4.(4分)
①这句话强调文艺工作者应该学习鲁迅的精神,做勤奋耕耘的牛,不断发掘新现象、新人物,努力创作优秀的作品。
②这句话强调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作为历史与时代创造者的崇高地位,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像鲁迅那样坚守人民立场,服务人民,创作人民满意的经典作品。
(答对一点2分)
5.(4分)
①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②发掘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塑造艺术经典。
③发扬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利用大众媒介等传播手段有效助力文艺创作。
(每点1分,答对三点满分)



相关阅读
1 《懒爷》阅读答案-刘建超

懒 爷 刘建超 懒爷出生在老街大户人家。 懒爷祖上经营药材生意,初始贩运药材,后来学做泡制,又引进种植,并有了自家的药材铺子。不仅在豫西老街,连豫东豫北都有懒爷家的店铺 【查看全文】

2 在现代中国文学史尤其是武侠文学史上,金庸堪称一代宗师。他的小说的深远影响,推进了现

在现代中国文学史尤其是武侠文学史上,金庸堪称一代宗师。他的小说的深远影响,推进了现代中国文学述史秩序的调整和书写格局的重构。更重要的是,港台新武侠小说能够进入现代 【查看全文】

3 地球是我们生活其上的蔚蓝色星球。关于她,你了解多少?

地球是我们生活其上的蔚蓝色星球。关于她,你了解多少? 根据已有的研究,地球并非一颗实心球,而是具有圈层结构,最外层是薄薄的地壳,其下是很厚的地幔,还有一个相当大的地 【查看全文】

4 西瓜熟了阅读答案

西瓜熟了 孙全鹏 ①我家种的西瓜熟了,一个个滚圆滚圆的惹人喜爱。我爹一边抽着旱烟,一边不无感叹地说:今年总算是个丰收年哪。 ②那几天,我娘可忙坏了,天天没事就去地里数 【查看全文】

5 《日子》阅读答案与解析-陈忠实

日子 陈忠实 两架罗筛,用木制三脚架撑住,斜立在掏挖出湿漉漉的沙石的大坑里。男人一把镢头一把铁锨,女人也使用一把镢头一把铁锨;男人有两只铁丝编织的铁笼和一根扁担,女人 【查看全文】

6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2022年3月23日下午第三次“天宫课堂”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2022年3月23日下午第三次天宫课堂如约举行,在约400公里高的环地球轨道上,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人携手开讲,在近一小时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