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作品在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里产生,在他生活的现实里生根立脚,但是它反映这些情

发布时间: 2023-05-07
材料一:
作品在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里产生,在他生活的现实里生根立脚,但是它反映这些情况和表示这个背景的方式可以有各色各样。
梅尧臣的《田家语》和《汝坟贫女》,注释引了司马光的《论义勇六劄子》来印证诗里所写当时抽点弓箭手的惨状。这是一种反映方式的例子。我们可以参考许多历史资料来证明这一类诗歌的真实性,不过那些记载尽管跟这种诗歌在内容上相符,到底只是文件,不是文学,只是诗歌的局部说明,不能作为诗歌的惟一衡量。也许史料里把一件事情叙述得比较详细,但是诗歌里经过一番提炼和剪裁,就把它表现得更集中、更具体、更鲜明,产生了又强烈又深永的效果。
反过来说,要是诗歌缺乏这种艺术特性,只是枯燥粗糙的平铺直叙,那末,虽然它在内容上有史实的根据,或者竟可以补历史记录的缺漏,它也只是押韵的文件,例如王禹偁《对雪》的注释里所引的李复《兵馈行》。因此,“诗史”的看法是个一偏之见。诗是有血有肉的活东西,史诚然是它的骨干,然而假如单凭内容是否在史书上信而有征这一点来判断诗歌的价值,那就好比要从X光透视里来鉴定图画家和雕刻家所选择的人体美了。
范成大的《州桥》,注释引了范成大自己的以及楼钥和韩元吉的记载来说明诗里写的事情在当时并没有发生而且也许不会发生。这是另一种反映方式的例子,使我们愈加明白文学创作的真实不等于历史考订的事实,因此不能机械地把考据来测验文学作品的真实,恰像不能天真地靠文学作品来供给历史的事实。历史考据只扣住表面的迹象,这正是它的克己的美德,要不然它就丧失了谨严,算不得考据,或者变成不安本分、遇事生风的考据,所谓穿凿附会;而文学创作可以深挖事物的隐藏的本质,曲传人物的未吐露的心理,否则它就没有尽它的艺术的责任,抛弃了它的创造的职权。考订只断定已然,而艺术可以想象当然和测度所以然。
南宋的爱国志士最担心的是:若不赶早恢复失地,沦陷的人民就要跟金人习而相安,忘掉了祖国。不过,对祖国的忆念是留在情感和灵魂里的,不比记生字、记数目、记事实等等偏于理智的记忆。从韩元吉的记载里,看得出北方虽然失陷了近五十年,那里的人民还是怀念祖国。范成大的诗就是加强的表白了他们这种久而不变、隐而未申的爱国心,来激发家里人的爱国行动,所以那样真挚感人。
宋代的五七言诗虽然真实反映了历史和社会,却没有全部反映出来。有许多情况宋诗里没有描叙,而由宋代其他文体来传真留影。譬如后世哄传的宋江“聚义”那件事,当时的五七言诗里都没有“采著”,而只是通俗小说的题材,像保留在《宣和遗事》前集里那几节,所谓“见于街谈巷语”。这些诗人十之八九从大大小小的官僚地主家庭出身,经过科举保举,进身为大大小小的官僚地主。在民族矛盾问题上,他们可以有爱国的立场;在阶级矛盾问题上,他们可以反对苛政,怜悯穷民,希望改善他们的生活。不过,假如人民受不了统治者的榨逼,真刀真枪的对抗起来,文人学士们又觉得大势不好,忙站在朝廷和官府一面。
宋诗还有个缺陷,爱讲道理,发议论;道理往往粗浅,议论往往陈旧,也煞费笔墨去发挥申说。毛泽东同志《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以近代文艺理论的术语,明确地作了判断:“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
同时,宋代五七言诗讲“性理”或“道学”的多得惹厌,而写爱情的少得可怜。宋人在恋爱生活里的悲欢离合不反映在他们的诗里,而常常出现在他们的词里。如范仲淹的诗里一字不涉及儿女私情,而他的《御街行》词就有“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这样悱恻缠绵的情调,措词婉约,胜过李清照《一剪梅》词“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摘编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材料二:
文艺要热爱人民。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如果不爱人民,那就谈不上为人民创作。鲁迅就对人民充满了热爱,表露他这一心迹最有名的诗句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我讲要深入生活,有些同志人是下去了,但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并没有带着心,并没有动真情。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
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曹雪芹如果没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完成《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写作。
(摘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梅尧臣以司马光的相关记载为内容写下《田家语》,实录当时抽点弓箭手的惨状,艺术效果强烈、深永。
B. “诗史”的看法之所以是一个偏见,就在于它在承认诗歌艺术本色的基础上,强化了史在诗中的作用。
C. 范成大《州桥》与梅尧臣《田家语》反映历史现实的方式不同,前者艺术性地曲传人物心理,真挚感人。
D. 鲁迅和曹雪斧的创作实践表明,作家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这是优秀文艺作品问世的最重要的前提。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指摘宋诗的诸多缺陷,与“宋诗以意胜”“以议论入诗”“唐宋一体”等评价截然不同,观点鲜明,个性突出。
B. 囿于作者的出身、立场等,宋诗不但没能全面真实反映人民的声音,还产生了爱讲道理、发议论、多讲进学等缺陷。
C. 宋诗、宋词的内容有很大不同,前者多见“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性之言,后者以反映“残灯明灭枕头欹”儿女私情为主。
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文艺创作要反映人民生活和时代风貌,但两者的立论角度、材料观点和论证结构都不相同。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红骆驼》是本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作品致敬核工业事业中的无名英雄,有正大之气,艺术价值高。
B. 当人们纷纷感慨“未来已来”时,刘慈欣已经构建了雄浑阔大的宇宙图景,并投射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C. 导演马继红吃透主人公内心世界、深入实地开展拍摄,推出了“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彭德怀元帅》。
D. 新时代,广大美术家用丹青画卷描绘不同岗位的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风采。
4. “尽美矣,又尽善矣”出自《论语》,是古今文学选本的公认标准,也是当前向外国推介中国诗歌的重要评选标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5. 当代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怎样才能做到“扎根生活、扎根人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 C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梅尧臣以司马光的相关记载为内容写下《田家语》,实录……”错误,原文说“梅尧臣的《田家语》和《汝坟贫女》,注释引了司马光的《论义勇六劄子》来印证诗里所写当时抽点弓箭手的惨状”,梅尧臣的《田家语》只是在注释里引用司马光的相关记载证明自己的观点,并非“以司马光的相关记载为内容写下《田家语》”;另外,梅尧臣只是“注释引了司马光的”相关记载,并非“实录”。
B.“就在于它在承认诗歌艺术本色的基础上,强化了史在诗中的作用”错误,根据“史诚然是它的骨干,然而假如单凭内容是否在史书上信而有征这一点来判断诗歌的价值,那就仿佛要从爱克司光透视里来鉴定图画家和雕刻家所选择的人体美了”可知,不是“在承认诗歌艺术本色的基础上,强化了史在诗中的作用”,而是只看到了诗歌中史的价值。
D.“鲁迅和曹雪芹创作实践表明,作家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这是优秀文艺作品问世的最重要的前提”错误,鲁迅的例子是论证创作要热爱人民,曹雪芹的例子是论证创作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能否产生优秀文艺作品最重要的前提是“热爱人民”。
故选C。
2. 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截然不同”错误,材料一只是指出了宋诗的部分“缺陷”,但并没有予以否定,如“范成大的诗就是加强的表白了他们这种久而不变、隐而未申的爱国心,来激发家里人的爱国行动,所以那样真挚感人”,可见作者对于宋诗并没有完全否定,并能说“截然不同”。
B.“囿于作者的出身、立场等”错误,根据“宋诗还有个缺陷,爱讲道理,发议论;道理往往粗浅,议论往往陈旧,也煞费笔墨去发挥申说”“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可知,作者的出身、立场,不是产生“爱讲道理、发议论、多讲道学等缺陷”的原因。
C.“宋诗、宋词的内容有很大不同”错误,选项曲解了文意,原文只说“宋代五七言诗讲‘性理’或‘道学’的多得惹厌,而写爱情的少得可怜。宋人在恋爱生活里的悲欢离合不反映在他们的诗里,而常常出现在他们的词里”,并不能由此推出二者内容上有很大不同。
故选D。
3. 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观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具体表现为“文艺要热爱人民”“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
A.通过《红骆驼》致敬无名英雄侧重证明的观点是作品的立意和艺术价值高。
B.论证的是刘慈欣创设的宇宙图景投射到现实生活,侧重论证文艺创新。
C.写作的对象是彭德怀元帅,侧重论证要深入把握人物、准确展现人物。
D.“描绘不同岗位的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风采”符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D。
4. ①“尽美矣,又尽善矣”表现了中国古今作家对作品创作文质彬彬的艺术追求,代表了中国学术和中国作品的审美取向,超越国界,具有当代价值。
②它反映了中国诗歌既言之有物,又具艺术性,能以真情实感和艺术形式来反映时代和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
5. ①文学创作要热爱人民,以人民为创作对象;
②文学创作要“心入”“情入”地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真实地反映历史和社会;
③文学创作要放飞想象的翅膀、脚踩坚实的大地,艺术地再现生活;
④文学创作要少发议论,多抒写人民的情感。



相关阅读
1 《日子》阅读答案与解析-陈忠实

日子 陈忠实 两架罗筛,用木制三脚架撑住,斜立在掏挖出湿漉漉的沙石的大坑里。男人一把镢头一把铁锨,女人也使用一把镢头一把铁锨;男人有两只铁丝编织的铁笼和一根扁担,女人 【查看全文】

2 《懒爷》阅读答案-刘建超

懒 爷 刘建超 懒爷出生在老街大户人家。 懒爷祖上经营药材生意,初始贩运药材,后来学做泡制,又引进种植,并有了自家的药材铺子。不仅在豫西老街,连豫东豫北都有懒爷家的店铺 【查看全文】

3 西瓜熟了阅读答案

西瓜熟了 孙全鹏 ①我家种的西瓜熟了,一个个滚圆滚圆的惹人喜爱。我爹一边抽着旱烟,一边不无感叹地说:今年总算是个丰收年哪。 ②那几天,我娘可忙坏了,天天没事就去地里数 【查看全文】

4 在现代中国文学史尤其是武侠文学史上,金庸堪称一代宗师。他的小说的深远影响,推进了现

在现代中国文学史尤其是武侠文学史上,金庸堪称一代宗师。他的小说的深远影响,推进了现代中国文学述史秩序的调整和书写格局的重构。更重要的是,港台新武侠小说能够进入现代 【查看全文】

5 地球是我们生活其上的蔚蓝色星球。关于她,你了解多少?

地球是我们生活其上的蔚蓝色星球。关于她,你了解多少? 根据已有的研究,地球并非一颗实心球,而是具有圈层结构,最外层是薄薄的地壳,其下是很厚的地幔,还有一个相当大的地 【查看全文】

6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2022年3月23日下午第三次“天宫课堂”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2022年3月23日下午第三次天宫课堂如约举行,在约400公里高的环地球轨道上,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人携手开讲,在近一小时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