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闻觱篥翻译赏析_夜闻觱篥原文_作者杜甫

发布时间: 2017-09-05

  《夜闻觱篥》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
  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欻悲壮。
  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
  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
  【前言】
  《夜闻觱篥》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诗词之一。这是一首七言古体诗,是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冬赴岳阳途中所作。诗中讲述了作者于舟行途中夜闻邻舟有人吹奏觱篥时,悲壮的乐声触动了诗人的旅愁,诗人感慨万分遂赋此诗以抒愁怀。
  【注释】
  (1)沧江:此指长江。觱篥,是以竹做管、以芦苇做嘴的管乐器,其声悲切,类似茄管。
  (2)情所向:即寻所向。此句写诗人旅情顿起,引颈而望,侧耳倾听。
  (3)塞曲:边塞之曲。指邻舟觱篥所吹之曲。
  (4)急管:指觱篥急促的节奏。风湍:风吹浪涛奔湍。
  (5)君:指吹觱篥者。干戈满:指当时吐蕃多次进扰,商州、幽州等地有战乱,桂州少数民族起事等等。
  (6)行路难:括诗人飘泊江湖之苦。
  【翻译】
  夜里在青苍色的江面上听见凄凉的觱篥声,我这年老体迈的人侧耳倾听,顿起旅情。原来这闻之兴悲的乐曲是从邰舟传来,忽然在三更半夜响起的悲壮的塞曲又传入耳中。积雪飞霜凝结着这冬夜的严寒,孤灯影里急管声中风急浪湍。你这吹觱篥的人啊只知干戈把天地充满,怎不见我这病泊江湖的野老行路艰难。
  【赏析】
  这首咏乐诗主要写夜闻觱篥的感受,抒发诗人晚景的孤寂凄凉和对国家人民的深沉忧虑。浓厚的抒情气氛的创造,是本诗的突出特征。
  夜泊江上,忽闻邻舟传来觜篥之声。诗人侧耳倾听,一下便为乐声紧紧吸引,深深感动。“情所向"的“情”字,使诗一开始就表明,抒情是诗的重心所在。诗人何以如此为乐声所动?因为莆篥所奏乃边塞之曲,情调悲壮,这恰恰能引起诗人内心的共鸣。
  诗人时值“衰年”,漂泊江湖,前路茫茫,心境自然是孤寂凄凉的,听到悲壮的瘠篥之声,诗人浓重的“感伤”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为了强化这种感伤之情,诗还就当时的环境加以渲染。寒冷的冬夜,积雪飞霜,诗人独守孤灯,难以成眠,舱外寒风劲吹,夹裹着阵阵急切的管声。在这里,寒夜的景物、悲凉的乐声和诗人孤凄的心绪,紧紧地揉合在一起了。
  内情和外物的和谐统一,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使浓厚的抒情氛围成功地创造出来。当然,诗人感伤的不仅仅是个人遭遇,而且深含着对国家人民的关心忧虑。干戈四起,战乱频仍,疮痍满地,民不聊生,前路是多么艰难啊!积郁在诗人心头的悲愤之情,实在难以抑制,于是在末二句中直抒胸臆,喷吐出来,从而使全诗的抒情达到了高潮。


相关阅读
1 白丝行·缫丝须长不须白翻译赏析_白丝行·缫丝须长不须白原文_作者杜甫

《白丝行缫丝须长不须白》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缫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 象床玉手乱殷红,万草千花动凝碧。 已悲素质随时染,裂下鸣机色相射。 美人 【查看全文】

2 对雪阅读答案-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对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 【查看全文】

3 过宋员外之问旧庄翻译赏析_过宋员外之问旧庄原文_作者杜甫

《过宋员外之问旧庄》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 枉道秖从入,吟诗许更过。 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 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 【前言 【查看全文】

4 冬至阅读答案-杜甫,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冬至 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1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的理 【查看全文】

5 溪涨·当时浣花桥翻译赏析_溪涨·当时浣花桥原文_作者杜甫

《溪涨当时浣花桥》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当时浣花桥,溪水才尺馀。白石明可把,水中有行车。 秋夏忽泛溢,岂惟入吾庐。蛟龙亦狼狈,况是鳖与鱼。 兹晨已半落 【查看全文】

6 《送李卿晔》阅读答案与解析-杜甫

送李卿晔① 杜甫 王子思归日,长安已乱兵。 沾衣问行在,走马向承明②。 暮景巴蜀僻,春风江汉清。 晋山③虽自弃,魏阙④尚含情。 【注】①李晔,唐宗室之后,故诗中称王子,时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