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真谛寺禅师翻译赏析_谒真谛寺禅师原文_作者杜甫

发布时间: 2017-09-07

  《谒真谛寺禅师》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
  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
  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
  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前言】
  《谒真谛寺禅师》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客居夔州(今属重庆)时所作的一首诗。该诗描写了诗人前往真谛寺拜谒禅师时的见闻感悟,流露出了诗人出世不离世的心理。
  【注释】
  1、观身:佛教四种观行之一,即观因缘、观果报、观自身、观如来身中之观自身。此观行乃观自身之正因,虽有灵觉之性,而为烦恼黑暗所覆蔽,无了解诸法之力,故不得显也
  2、割:此处为“离断”之意
  3、卜宅:选择住宅
  【翻译】
  眺望兰若山高处,烟霞山嶂几多重。霜冻泉流依细石,晴日雪飘落长松。问法方知诗是妄,观身始觉酒病容。惜我未能离妻子,择地造屋依前峰。
  【鉴赏】
  这首诗大约作于767年(大历二年),当时杜甫寓居夔州。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十引黄生语:“三四,景中见时,与王右丞‘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同一句法,然彼工在‘咽’字、‘冷’字,此工在‘冻’字、‘晴’字。”这一体认非常正确。杜甫与王维同时稍后,他在广泛学习前人,“转益多师”时,对王维显然也有所师法,但也融进了自己个人的创造。像这一联炼“冻”、“咽”二字,就与王诗区别了开来。
  又是一次寻寺访僧,又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像往常一样,受儒学熏陶极深的杜甫,要进入到一个禅境,颇费功夫。他穿云破雾、翻山越岭,终于来到了山高处的兰若。此处景象果然别样:冰霜已结冻,然而清泉仍然在细石上静静地流淌;白日高升,然而飞飞扬扬的雪花仍飘落在青松上。杜甫的这两句诗特别为人所称道。它是高山之上的自然景观,它是真实的叉是反常的。在这反常的真实之中,似乎蕴含着某种奥义。为什么清泉不怕霜冻,为什么白雪不怕晴日,这高山之上究竟有一股怎样的力量。在这样一个超常之境,杜甫向真谛寺的禅师问法,而他获得了超常的心得。禅师对他怎样说法世人不知晓,但杜甫自身观念的变化却记载了下来。
  杜甫本是一个以为“诗乃吾家事”,对诗歌创作很看重且又有着“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创作精神的诗人,但在问法之后,他再看诗,却将诗看作了虚妄。佛教本空,禅又不立文字,既如此,诗自然为妄。酒亦是杜甫的喜爱之物,但当他听禅师讲观身的修行之后,知道自身本有灵觉之性,而酒亦为乱性之物,于是便不再想喝酒。饮酒赋诗是文士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在禅师说法之后,杜甫对他一生中最为倚重的生活方式有了迥然有别的看法,可见禅法影响之深。不过,杜甫仍有不可割舍的妻室儿女之亲情。禅法吸引着他,亲情也难舍弃,他便在靠近真谛寺的山峰前选了一处屋址,居住下来。这样,既可参禅问法,又可不离妻小。有许多中国文士都是这样满足自己出世不离世的双层心理需求的。


相关阅读
1 冬至阅读答案-杜甫,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冬至 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1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的理 【查看全文】

2 《送李卿晔》阅读答案与解析-杜甫

送李卿晔① 杜甫 王子思归日,长安已乱兵。 沾衣问行在,走马向承明②。 暮景巴蜀僻,春风江汉清。 晋山③虽自弃,魏阙④尚含情。 【注】①李晔,唐宗室之后,故诗中称王子,时以 【查看全文】

3 对雪阅读答案-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对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 【查看全文】

4 过宋员外之问旧庄翻译赏析_过宋员外之问旧庄原文_作者杜甫

《过宋员外之问旧庄》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 枉道秖从入,吟诗许更过。 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 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 【前言 【查看全文】

5 白丝行·缫丝须长不须白翻译赏析_白丝行·缫丝须长不须白原文_作者杜甫

《白丝行缫丝须长不须白》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缫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 象床玉手乱殷红,万草千花动凝碧。 已悲素质随时染,裂下鸣机色相射。 美人 【查看全文】

6 溪涨·当时浣花桥翻译赏析_溪涨·当时浣花桥原文_作者杜甫

《溪涨当时浣花桥》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当时浣花桥,溪水才尺馀。白石明可把,水中有行车。 秋夏忽泛溢,岂惟入吾庐。蛟龙亦狼狈,况是鳖与鱼。 兹晨已半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