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旧宅·金舆巡白水》作者为唐朝诗人李世民。其古诗全文如下:
金舆巡白水,玉辇驻新丰。
纽落藤披架,花残菊破丛。
叶铺荒草蔓,流竭半池空。
纫佩兰凋径,舒圭叶翦桐。
昔地一蕃内,今宅九围中。
架海波澄镜,韬戈器反农。
八表文同轨,无劳歌大风。
【前言】
《过旧宅》两首诗的第一联都是通过李世民自己巡幸旧宅,点出了他的身份今非昔比。中间的数联都是描写旧宅的景物,然后触景生情,回忆起往事。末联总结性的抒发自己一代帝王的宏伟气魄与豪迈情怀。
【注释】
①金舆:金者,贵也。 舆者,车也。 故金舆有金车之象,为君子,贵人所乘之车,譬之君子居官得禄,须坐车以载之。这里代指皇帝车辇。白水:当时的京畿白水县。另有汉光武帝生于此,在今湖北枣阳。张衡《东京赋》有“龙飞白水”之句。
②玉辇:天子所乘之车,以玉为饰,又称玉辂。新丰:唐初新丰县,即今天西安市新丰镇。
③披:覆盖
④叶铺:全诗校“一作铺庭。”
⑤竭:完。
⑥纫佩:《离骚》有“纫秋兰以为佩。”
⑦剪桐:周成王与叔虞戏,剪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曰:“天子无戏言。”遂封叔虞于唐。见《史记·晋世家》。
⑧一蕃:《诗·大雅·崧高》有“四国于蕃,四方于宣。”代指未登皇位之前的自己。
⑨九围:代指古代中国九州,也有天下之意。出自《诗·商颂·长发》:“帝命式于九围。”
⑩架海:犹航海。澄镜:四海升平。
【翻译】
我乘着车辇沿着白水巡视,车辇驾临到我在新丰县的旧宅“武功”。枝纽从支架上脱落,藤萝覆盖到架子上,百花已经开过了,菊花却在花丛中绽放。树叶铺在草地上,池中的水流了一半。小径边的兰花已经凋零,地上的桐柏叶让我想起了周成王以桐叶为圭,恩封自己的弟弟。往日我在这一隅之地,如今我以天下为家。我让海晏河清,四海升平,天下兵戈休息,士兵回家务农。天下文同书车同轨,已经完成了大一统,我又何需学那汉高祖,衣锦还乡唱什么《大风歌》。
【赏析】
这首在格律上也具备五言排律的特色。第一联“金舆巡白水,玉辇驻新丰。”点出诗人的身份,也是实景描写。金舆、玉辇都是帝王身份的象征,白水和新丰也是这种身份、出身的借代写法。
“纽落藤披架,花残菊破丛。”有瓜熟蒂落,脱颖而出的意思。那瓜成熟藤落,百花开后菊花还在独放。这表达了诗人对经过重重磨难登上帝位的感慨,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
“叶铺荒草蔓,流竭半池空。”这是对景色的实写,从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来到自己的故园“武功别馆”应该是在这一年的秋天。但作者写秋天却没有半点悲秋之意,这一定是心情使然缘故。
“纫佩兰凋径,舒圭叶翦桐。”这一句是对仗工整的句子,通过以眼前物用典喻己。前一句出自屈原,也是喻自己当年也是秋兰佩带在身上的一名贵族子弟。后一句借周成王剪桐叶封赏其弟,喻如今的自己贵为帝王,也能分封诸人。
“昔地一蕃内,今宅九围中。”又是古今追忆,过去是一蕃之地的我,如今是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这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架海波澄镜,韬戈器反农。”这句是对自己的功绩描述,四海澄静,化剑为犁。这天下太平全靠的是自己征战四方,结束天下纷争。
“八表文同轨,无劳歌大风。”这句还是对自己功绩的赞扬,天下同文同轨,不用像刘邦一样唱赞歌。其中基调昂扬奋发,风格雄浑豪迈,结尾两句,充分表现了李世民作为一代雄主的宏伟气魄。
相关阅读
1 冬日临昆明池翻译赏析_冬日临昆明池原文_作者李世民
《冬日临昆明池》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石鲸分玉溜,劫烬隐平沙。 柳影冰无叶,梅心冻有花。 寒野凝朝雾,霜天散夕霞。 欢情犹未极,落景遽西斜。 【查看全文】
2 赋得李·玉衡流桂圃翻译赏析_赋得李·玉衡流桂圃原文_作者李世民《赋得李玉衡流桂圃》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玉衡流桂圃,成蹊正可寻。 莺啼密叶外,蝶戏脆花心。 丽景光朝彩,轻霞散夕阴。 暂顾晖章侧,还眺灵山林。 【查看全文】
3 还陕述怀翻译赏析_还陕述怀原文_作者李世民《还陕述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 【查看全文】
4 幸武功庆善宫翻译赏析_幸武功庆善宫原文_作者李世民《幸武功庆善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寿丘惟旧迹,酆邑乃前基。 粤予承累圣,悬弧亦在兹。 弱龄逢运改,提剑郁匡时。 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 梯山 【查看全文】
5 于北平作翻译赏析_于北平作原文_作者李世民《于北平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翠野驻戎轩,卢龙转征旆。 遥山丽如绮,长流萦似带。 海气百重楼,岩松千丈盖。 兹焉可游赏,何必襄城外。 【查看全文】
6 出猎·烈烈寒风起翻译赏析_出猎·烈烈寒风起原文_作者李世民《出猎烈烈寒风起》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烈烈寒风起,惨惨飞云浮。 霜浓凝广隰,冰厚结清流。 金鞍移上苑,玉勒骋平畴。 旌旗四望合,罝罗一面求。 楚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