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释]塞上长城:化用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事迹。伐北魏,屡立战功,后遭猜忌被杀。
书愤
宋•陆游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
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
上天悔祸外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
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注释]宗父:宗泽,南宋抗金名将,多次上书力主收复中原,未被采纳。
1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题诗就是题目相同或是写作内容相同,这两首《书愤》诗属于同题诗,均为七言律诗,按押韵的不同来区分,均为平声韵。
B.“早岁……”一诗对比手法精妙,主要有两个方面,“中原北望气如山”的理想和“塞上长城空自许”的现实,早年的豪迈与如今的鬓先斑对比。
C.“山河……”一诗的首联运用了借代、衬托手法,极写“愤”,突出金兵入侵北宋都城的野蛮行径为世所罕见,令人发指,也交代了战祸的惨烈。
D.综合两首诗来看,“空自许”“已先斑”和“疏报国”“尚凭精意”等词语流露出主观上一厢情愿与客观上不被重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消极情绪溢于言表。
17.两首诗同为“书愤”,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所抒之“愤”是否相同,并分析抒发了什么“愤”?
答
16.D.“消极情绪溢于言表”错误。“空自许”“已先斑”和“疏报国”“尚凭精意”等词语流露出的主要是无奈与悲愤之情,正是积极用世才悲愤,不能说是消极情绪。
17.相同。国家破碎,山河分裂,外族入侵,战祸惨烈,百姓遭殃的愤慨;对南宋统治者腐败无能、妥协投降、压制打击抗战派将领的义愤和激愤;岁月无情,壮志未酬的感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相同。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国家的分裂自古有之,但是外族入侵京城充满血腥的景象前所未闻,百姓遭殃,所以两首诗都表达了国家破碎,山河分裂,外族入侵,战祸惨烈,百姓遭殃的愤慨;
“塞上长城空自许”,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统治者昏庸,纵有宗父和岳飞那样的抗金名将,却未能顺应民意,收复失地。可见都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腐败无能、妥协投降、压制打击抗战派将领的义愤和激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白首自知疏报国”,“衰鬓”“白首”都表达了岁月无情,人已老去的感慨,“空自许”“疏报国”都是抒发壮志未酬的悲愤。
《初夏绝句》作者为宋朝文学家陆游。其古诗全文如下: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鉴赏】 初夏是令我激动的。我扛着那巨型三脚架, 【查看全文】
2 村舍·山高正对烧畲火翻译赏析_村舍·山高正对烧畲火原文_作者陆游《村舍山高正对烧畲火》作者为宋朝诗人陆游。其古诗全文如下: 山高正对烧畲火,溪近时闻戽水声。 破屋已斜犹可往,老牛虽瘠尚能耕。 【注释】 [1]畲火:火耕。在田中烧草泥。 【查看全文】
3 秋波媚·秋到边城角声哀翻译赏析_作者陆游《秋波媚秋到边城角声哀》作者为宋朝诗人陆游。其古诗全文如下: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 【查看全文】
4 安流亭俟客不至独坐成咏阅读答案-陆游安流亭俟客不至独坐成咏 陆游 忆昔西征鬓未霜,拾遗陈迹吊微茫。 蜀江春水千帆落,禹庙空山百草香。 马影斜阳经剑阁,橹声清晓下瞿唐。 酒徒云散无消息,水榭凭栏泪数行。 14. 下 【查看全文】
5 朝饥示子聿阅读答案-陆游,水云深处小茅茨,雷动空肠惯忍饥朝饥示子聿 陆游 水云深处小茅茨,雷动空肠惯忍饥。 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 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 八十到头终强项,欲将衣钵付吾儿。 【注】子聿:陆游的 【查看全文】
6 送七兄赴扬州幕阅读答案-陆游,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送七兄①赴扬州幕 陆游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②集瓜州。 诸公③谁听刍荛④策,吾辈空怀畎亩忧。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岂知今日淮南路,乱家飞花遜客舟。 【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