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桃源》作者为宋朝诗人秦观。其古诗全文如下: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前言】
这首《点绛唇·桃源》词,是写秦观在遭受一连串政治打击,经受了人间种种坎坷之后,抒发他厌倦现实黑暗世界,向往世外桃源的思想感情,表现他 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注释】
①尘缘:佛教名词。佛经中把色、声、香、味、触、法称作 “六尘”。以心攀缘六尘,遂被六尘牵累,故名。
②乱红:落花。李贺《将进酒》:“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翻译】
我酒醉后架着小船,在湖中荡漾,听任流水把小船推向花草深处。现实世界的名利缠身,不能解脱,没有办法在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烟水茫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里。两岸的青山排列无数,晚风吹来,落花如雨,竟然不记得来时走过的路了。
【赏析】
上片“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这个“花深处”,就是指桃源。在郴州,词人为了排忧遣恨,不得不借酒解愁。醉眼朦胧之中,词人受潜意识的支配,仿佛觉得自己划起了小舟,正轻松自如地随着溪流浮泛,朝桃花源进发。路上,“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词人十分欣喜,他左顾右盼,不知不觉中,已“林尽水源”,来到了“花深处”。阅读这两句,关键是要抓住“醉”这个核心词语。醉入梦乡,本是常事,所以说这两句是写梦境幻象。“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是词人神志清爽后的抱恨之言。尘缘,本为佛教名词。佛教认为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是污染人心、使生嗜欲的根源。秦观在这儿是借指世俗之事,如名利一类。假如自己不出来求仕为宦,就不至于有此时的迁谪之祸,这就是“尘缘相误”。而此刻身受官府羁绊,即使想找一个类似于“桃花源”的远僻之地平安度日也不可得——这就是“无计花间住”。
下片“烟水茫茫”四句,乃是词人有意识地择取人世间的四种凄凉景象,来影射他黯淡、感伤的心境。“烟水茫茫”,则前途渺遥可知;“千里斜阳暮”,暗示着词人的处境将每况愈下;“山无数”,正是阻力重重、难回朝廷的象征;“乱红如雨”,就是说美好事物正在横遭摧折。这四种景象并集一起,凝现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词人虽无片言只语关涉愁苦,而愁苦、失望之情已溢满纸面。结句“不记来时路”,源于《桃花源记》。陶潜说,武陵渔人出桃花源后,在返家的路上处处作了标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个结句正暗应了题目和开头,道出了词人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窘境和苦况,表达了他“抽身退步悔已迟”和“世外桃源不可得”的愁怛心绪。
这首词所反映的思想,是作者由于无端遭受打击,导致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并由此产生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但有的评论者认为句句都有暗寓,这只能是一种猜测。此词所表现出的那种迷离恍忽的境界,只是秦观在艺术上喜欢朦胧美的一种手法而已。
相关阅读
1 木兰花·秋容老尽芙蓉院翻译赏析_木兰花·秋容老尽芙蓉院原文_作者秦观
《木兰花秋容老尽芙蓉院》作者为宋朝诗人秦观。其古诗全文如下: 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西楼促坐酒杯深,风压绣帘香不卷。 玉纤慵整银筝雁。红袖时笼金鸭暖。岁华 【查看全文】
2 念奴娇·窗涵月影瓦冷霜华翻译赏析_念奴娇·窗涵月影瓦冷霜华原文_作者秦观《念奴娇窗涵月影瓦冷霜华》作者为宋朝诗人秦观。其古诗全文如下: 窗涵月影,瓦冷霜华,深院重门悄。画楼雪杪。谁家笛、弄彻梅花新调。寒灯凝照。见锦帐、双鸾翔绕。当此时、 【查看全文】
3 迎春乐·菖蒲叶叶知多少翻译赏析_迎春乐·菖蒲叶叶知多少原文_作者秦观《迎春乐菖蒲叶叶知多少》作者为宋朝诗人秦观。其古诗全文如下: 菖蒲叶叶知多少。惟有个、蜂儿妙。雨晴红粉齐开了。露一点、娇黄小。 早是被、晓风力暴。更春共、斜阳俱老。 【查看全文】
4 古诗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翻译赏析_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原文_作者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作者为宋朝诗人秦观。其古诗全文如下: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查看全文】
5 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翻译赏析_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原文_作者秦观《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秦观。其古诗全文如下: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 【查看全文】
6 念奴娇·千门明月翻译赏析_念奴娇·千门明月原文_作者秦观《念奴娇千门明月》作者为宋朝诗人秦观。其古诗全文如下: 千门明月,天如水,正是人间佳节。开尽小梅春气透,花烛家家罗列。来往绮罗,喧阗箫鼓,达旦何曾歇。少年当此,风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