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字宁人,原名绛,昆山人阅读答案与翻译-《清史稿·顾炎武传》

顾炎武,字宁人,原名绛,昆山人。明诸生。生而双瞳,中白边黑。读书目十行下。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明南都亡,奉嗣母王氏避兵常熟。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注]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母丧未赴,遂去家不返。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谓“华阴绾毅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亦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乃定居焉。
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戴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尝与友人论学云:“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那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余,合图经而成者。精韵学,撰《音论》三卷。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精诣之书,盖积三十余年而后成。清初称学有根柢者,以炎武为最,学者称为亭林先生。又广交贤豪长者,虚怀商榷,不自满假。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科,又修明史,大臣争荐之,以死自誓。二十一年,率,年七十。无子,吴江潘来叙其遗书行世。宣统元年,从祀文庙。
(节选自《清史稿·顾炎武传》)
[注]归庄:明末文学家,顾炎武友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
B. 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
C. 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
D. 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世之学,即治国之道,治民之术,广义指以治国治民、经世致用为宗旨的学问,既讲求施政功效,又谨守儒家以民为本、为民立政的信念。
B. 注疏,注文和疏解的合称。对书籍正文做解释的文字称为注。注又有传、笺、章句等名称。既解正文又解前人之“注”的,叫“疏”,也称“正义”。
C. 韵学,即音韵学,也叫声韵学,以研究字音为主,在古代,它和分析字形的文字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一起被称为“小学”。
D. 明史,是清代官修的一部反映我国明朝历史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评。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顾炎武聪颖过人。他天生双瞳,中间白而周边黑,读书时一目十行,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讲求经世之学,治业有成。
B. 顾炎武事亲至孝。南明灭亡后,他侍奉所承嗣的母亲王氏至常熟躲避战祸,因母丧不赴官,谨守嗣母遗训,终生不渝。
C. 顾炎武有强烈的民族气节。明朝灭亡后,他毅然投身抗清斗争,事败后,仍怀思前明旧君,一生坚决拒绝在清朝做官。
D. 顾炎武足历天下治学不辍。他到各地都用骡马载书相随,甚至骑在马上也要默诵文章,一生治学严谨,著述宏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2)清初称学有根柢者,以炎武为最,学者称为亭林先生。


10. B    11. D    12. A 
13. (1)以不讲廉耻之人,去讲求不实用的学问,我看见他整日致力于圣人之学却离圣人越来越远。
(2)清代初年称得上学问有根基的人,顾炎武是最上等的,求学的人称他为亭林先生。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句中“义师”是一个词语,“正义的军队”的意思,作“起”的宾语,不要断开;“鲁王”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不食”的结果是“卒”,不要断开。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编年体”应为“纪传体”。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A项只有“读书时一目十行”可见顾炎武“聪颖过人”,其余的内容和“聪颖过人”无关。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1)“本”,原则,底线,引申为廉耻;“空虚”,没有实际内容;“从事”,致力于。(2)“根柢”,根基;“最”,最上等;“学者”;求学的人。

翻译
顾炎武,字宁人,原名绛,昆山人。明朝秀才。出生就有两个瞳孔,中间是白的,旁边是黑的。读书一目十行。看到明朝末年多变乱,追求治国安邦的学问。明朝弘光政权灭亡以后,侍奉嗣母(出继的儿子称所继嗣一方的母亲)王氏到常熟躲避战乱。昆山县令杨永言发起义兵,顾炎武和归庄跟从一起。鲁王授予他兵部司务,义兵的事情没有做成,侥幸逃脱,嗣母于是绝食而亡,告诫顾炎武不要侍奉两个朝代(不事清朝)。唐王用兵部职方郎的职位召唤他,因为母亲的丧事没有前往,于是离开家不返回了。顾炎武自己负有见用于世的谋略,没有得到实现,所到之处就小小的尝试一下。他曾在山东长白山下开垦农田,又曾在山西雁门北面、五台山东面放牧,积累千金。顾炎武走遍了边关要塞,四次拜谒明孝陵,六次拜谒明思陵,才在陕西的华阴住下来。他说“华阴控扼潼关和渭河的路口,即使足不出户,也能听到天下的事。一旦有警报,就能进山把守险要的地方,不过只有十里路的距离;如果有志于四方,那么一出潼关的关门,也有居高临下势不可挡的便利”。因此在这里定居了。
武生平精力过人,从少年到老年,没有一时一刻离开书本。他所到的地方,常常用二头骡子二匹马运载书籍,经过边境要塞和驻兵的堡垒,就叫来老兵向他们询问当地事情的曲折经过,凡是有跟平时听到的不符的地方,就取出随身带的书籍查对;如果是在平原旷野,就在马鞍上默读各种经书的注疏。
曾经和朋友探讨做学问时说:近百年来,做学问的人,往往都谈论心性,继而茫然得不到真正的含义。命运与仁德的问题,孔子讲起的次数很少;心性与天道的问题,子贡也没有听到孔子说过;心性命运的问题,都写在《易传》里,孔子不曾常常拿它告诉别人。孔子回答读书人的提问,就说:“读书人立身行事要讲究廉耻。”孔子治学,就说:“喜欢古代的文化,用勤奋敏捷的态度去求得。”
顾炎武的学问,大都是主张收敛浮华而追求真实。凡是国家典章制度、府县旧制、天文观测,河工漕运军事农桑的类别,无不是追求到事情原委,考查订正利弊,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一书,一百二十卷。另外有一本《肇域志》,则是考订思索之外,糅合图经编著而成的。精通韵学,撰写三卷《音论》。而《日知录》三十卷,更加是先生终身学术研究最高境界的书,因为累积了三十多年而后写作而成。清代初年称得上学问有根基的人,顾炎武是最上等,学者称他为亭林先生。
他广泛交接贤士豪杰德高望重的人,荀怀若谷来讨论学问,从不自大自满。
康熙十七年,朝廷诏举博学鸿儒科,又修纂《明史》,大臣们争相举荐他,他誓死不从。二十一年,死,年纪70岁。没有儿子,吴江人潘耒整理他的遗书发行于世。宣统元年,配享到文庙。


相关阅读
1 丁日昌,字禹生,广东丰顺人阅读答案与翻译

丁日昌,字禹生,广东丰顺人。以廪贡生治乡团,数却潮州寇。选琼州府学训导。录功叙知县,补江西万安,善折狱。坐吉安不守,罢免。参曾国藩戎幕,复官。李鸿章治军上海,檄主 【查看全文】

2 清史•陶元淳传阅读答案与翻译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 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 【查看全文】

3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阅读答案与翻译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举人,三试礼部不第,遂绝意仕进,究心舆地、兵法。喜为壮语惊众,名在公卿间。尝以诸葛亮自比,人目其狂也。胡林翼称之,谓横览九州 【查看全文】

4 施维翰,字及甫,江南华亭人阅读答案

施维翰,字及甫,江南华亭人。顺治九年进士,授江西临江推官。清漕弊,善折狱,奸顽敛迹。巡抚郎廷佐奏其治行,举卓异,内擢兵部主事。改山东道御史,疏言:察吏首重惩贪,尤 【查看全文】

5 宋必达,字其在,湖北黄州人阅读答案与翻译

宋必达,字其在,湖北黄州人。顺治八年进士,授江西宁都知县。土瘠民贫,清泰、怀德二乡久罹寇,民多迁徙,地不治。请尽蠲①逋赋以徕之,二岁田尽辟。县治濒河,夏雨暴涨,城 【查看全文】

6 《清史稿·方苞列传》阅读答案与翻译

方苞,字灵皋,江南桐城人。笃学修内行,治古文,自为诸生,已有声于时。康熙三十八年,举人。四十五年,会试中试,将应殿试,闻母病,归刁侍。五十年副都御史赵申乔劾编修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