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初四年,诏公卿举独行君子,司徒华歆荐宁。文帝即位,征宁,遂将家属浮海还郡,公孙恭送之南郊,加赠服物。自宁之东也,度、康、恭前后所资遗,皆受而藏诸。既已西渡,尽封还之。诏以宁为太中大夫,固辞不受。
自黄初至于青龙,征命相仍,常以八月赐牛酒。诏书问青州刺史程喜:“宁为守节高乎,审老疾尪顿邪?”喜上言:“宁有族人管贡为州吏,与宁邻比,臣常使经营消息。贡说:‘宁常著皂帽、布襦袴、布裙,随时单复,出入闺庭,能自任杖,不须扶持。四时祠祭,辄自力强,改加衣服,著絮巾、故在辽东所有白布单衣,亲拜馔馈,跪拜成礼。宁少而丧母,不识形象,常特加觞,泫然流涕。又居宅离水七八十步,夏时诣水中澡洒手足,窥于园圃。’臣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
宁卒,时年八十四。拜子邈郎中,后为博士。初,宁妻先卒,知故劝更娶,宁曰:“每省曾子、王骏之言,意常嘉之,岂自遭之而违本心哉?”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第十一》,有删改)
【注】 尪顿:衰病困顿,衰病困顿之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臣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
B. 臣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
C. 臣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
D. 臣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征命:指皇帝征召的命令。管宁曾写《辞征命上疏》,表达了不愿入朝为官的意愿。
B. 耆艾:古以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亦指尊长、师长。文中泛指老年人。
C. 博士:有博今通古、古代学官、对某类人的尊称的含义。文中指古代学官。
D.《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西晋史学家陈寿著,分为“魏书”、“蜀书”、“吴书”,是国别体史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管宁十六岁时父亲去世,他的表兄弟们同情他孤独贫困的处境,送给他治丧的费用,但他没有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办丧事。
B. 自从管宁东渡,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等人前前后后给了他很多的资助馈赠,管宁都接受后收藏起来,西渡之后,全都封好退还给了公孙氏。
C. 太祖任司空后,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截留了任命书,管宁坚决辞让没有接受。
D. 皇帝曾经下诏书询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不愿做官是守节自高还是因为老病衰弱,程喜认为管宁不是故意矫情以显示自己的高尚。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中国少安,客人皆还,唯宁晏然若将终焉。(5分)
(2)每省曾子、王骏之言,意常嘉之,岂自遭之而违本心哉?(5分)
答
10.B
11.D【解析】《三国志》为纪传体史书
12.C【解析】太祖任司空后征召管宁,没有说具体官职;管宁坚决辞让没有接受的是文帝下诏任命的太中大夫。
13.(1)中原地区稍稍安定后,(逃到辽东)客居的人都返归(家乡),只有管宁安闲自在,像要在那里终老一样。(“少”、“中国”、“晏然”各 1 分,句意 2 分)
(2)每次审读曾子、王骏的话,心里常常表示赞许,哪里能自己遇到了这种事而违反本意呢?(“省”、“嘉”、“岂……哉”各 1 分,句意 2 分)
参考译文:
管宁,字幼安,北海国朱虚县人。十六岁时父亲去世,表兄弟们怜悯他孤独贫困,都送给他治丧的费用,(管宁)全都推辞没有接受,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送了终。(管宁)身高八尺,胡须眉毛长得很美。与平原人华歆、同县人邴原为好友,都到其他郡学习,都敬重亲善陈仲弓。天下大乱以后,(管宁)听说公孙度在海外推行政令,就与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到辽东郡。公孙度空出馆舍等候他们。拜见了公孙度之后,管宁随即就居住在山谷中。当时渡海避难的人大多住在郡的南部,而管宁却住在郡的北部,表示没有迁徙的意思,后来的人渐渐都来跟从他。太祖任司空后征召管宁,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截留诏命,不对管宁宣布。 中原地区稍稍安定后,(逃到辽东的)客人都返归了,只有管宁安闲自在,就像要在那里终老一样。 黄初四年,文帝诏令公卿大臣举荐节操高尚的君子,司徒华歆举荐了管宁。 密 密 封 线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文帝即位后征召管宁,管宁于是带着家眷部属渡海回到北海郡,公孙恭把他送到南郊,加倍赠给他服饰器物。自从管宁东渡,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前后给他的资助馈赠,他都接受后收藏起来。西渡之后,全都封好退还给了公孙氏。文帝下诏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坚决辞让没有接受。 从文帝黄初年间直到明帝青龙年间,征召管宁的命令接连不断,常常在八月赐予牛酒。明帝又下诏书询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是守节自高呢,还是老病萎顿呢?”程喜上报说:“管宁有一个族人叫作管贡,现为州吏,与管宁是邻居,臣下常常让他探听消息。管贡说:‘管宁常常戴黑色帽子,穿着布衣布裙,随季节不同或单或夹,出入于内室外庭,能凭借手杖走路,不须扶持。一年四季的祭祀,总是自己强力支撑,改换衣服,穿着粗丝棉巾和过去在辽东时所有的白布单衣,亲自布置食物供品,跪拜行礼。管宁小时就失去了母亲,不记得母亲的形象,常常特意加设酒杯,(伤心得)泪流满面。另外他的住宅离水池有七八十岁远,夏天时到水中洗手洗脚,在园圃中观赏。’臣下揣测管宁前后推辞谦让的意思,只在于认为自己生长在隐居中,年纪老迈,智力衰退,所以安于休息,每次都谦逊退让。这是管宁志向行事所一定要保全的,不是故意矫情以显示自己的高尚。” 管宁去世,时年八十四岁。任命他的儿子管邈为郎中,后来又为博士。当初,管宁的妻子先去世了,知心故友劝他再娶,管宁说:“每次阅读曾子、王骏的话,心里常常表示赞许,哪里能自己遇到了这种事而违反本意呢?”
相关阅读
1 廖永忠,楚国公永安弟也阅读答案与翻译-《廖永忠传》
廖永忠传 廖永忠,楚国公永安弟也。从永安迎太祖于巢湖,年最少。太祖曰:汝亦欲富贵乎?永忠曰: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太祖嘉焉。 从下南昌,战鄱阳湖。敌 【查看全文】
2 朱异传翻译赏析_朱异传原文全诗的意思朱异字彦和,是吴郡钱塘人。父亲名巽,由于为人忠义节烈而著名,官职做到南齐江夏王参军、吴平县令。 朱异刚几岁的时候,外祖父顾欢拍着朱异对他的祖父朱昭之说:这个孩子不是 【查看全文】
3 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寿人阅读答案与翻译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寿人。以父任入官。丁母忧,哀毁骨立。既葬,朝夕哭墓侧。念父之鳏且疾,七年不调,跬步不忍离左右。父死,绍兴二十三年始登进士第。 金主亮①修汴,已 【查看全文】
4 戚继光传翻译赏析_戚继光传原文戚继光,字元敬,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父亲戚景通,曾升迁为都指挥,署理大宁都司,后进京执掌神机营,颇有操行。戚继光幼时即风流潇洒、气宇不凡。家里较为贫寒,但戚继光喜 【查看全文】
5 姚希孟传翻译赏析_姚希孟传原文姚希孟,字孟长,吴县人。出生十个月就失去了父亲,母亲文氏立志养育他。年纪稍大点,与舅舅文震孟同学,同时享有名气。考中万历四十七年(1619)的进士,改任庶吉士。座主韩火广 【查看全文】
6 王绂传翻译赏析_王绂传原文王绂,字孟端,无锡人。博学,工于诗歌,喜书法,所画山木竹石妙绝一时。洪武中,因犯法而罚戍朔州。永乐初,被推荐,以其善书法而供职文渊阁。此后,任中书舍人。 绂在未做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