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旧五代史•卷五十五•唐书列传七》)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朱玫之乱/遣承嗣率军万人援鄜州/至渭桥迎扈车驾/王行瑜既杀朱玫/承嗣会鄜之师入定京城/获伪相裴彻/函送朱玫首/献于行在
B. 朱玫之乱/遣承嗣率军万人/援鄜州至渭桥/迎扈车驾/王行瑜既杀朱玫/承嗣会鄜之师/入定京城/获伪相/裴彻函送朱玫首/献于行在
C. 朱玫之乱/遣承嗣率军万人援鄜州/至渭桥迎扈车驾/王行瑜既杀朱玫/承嗣会鄜之师/入定京城/获伪相/裴彻函送朱玫首/献于行在
D. 朱玫之乱/遣承嗣率军万人/援鄜州至渭桥/迎扈车驾/王行瑜既杀朱玫/承嗣会鄜之师入定京城/获伪相裴彻/函送朱玫首/献于行在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和,年号名,年号是古代新君为区别之前君王的当政标志,新皇登基时才能改换年号。
B. 客省,主要负责接待上书言事者或四方使者的官署,因黄巢政权非正统,故称“伪客省”。
C. 行在,也称“行在所”,既可指古代君主所在的地方,也可以指古代君王巡行所居之地。
D. 掎角,亦作“掩角”,指作战时分出部分兵力,以形成牵制、夹击敌人或互相支援之势。
12. 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承嗣少年得志。他早年任职于郡里,并担任武职,后因平乱有功,先被授予汾州 司马,又改任为榆次镇将。
B. 李承嗣骁勇善战。辽州遇袭之时,他设伏大破孟方立的军队;张濬出兵太原时,他 又率军一鼓作气攻下平阳。
C. 李承嗣曾陷淮南。为解兖、郛两地之困,他受命假装进攻魏地,实则渡河救援,但 因罗宏信背盟而身陷淮南。
D. 李承嗣颇具才能。他先前深受武皇赏识重用,之后又受到杨行密的赞赏,并举荐他 担任检校太尉等重要官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车驾初还,三辅多盗,承嗣按兵警御。
(2)武皇深惜之,乃遣赵岳间道使于淮南,请归承嗣等。
答
10. A 11. A 12. C
13. (1)当时皇帝刚刚回到京城,京城附近有很多盗贼,李承嗣屯兵进行警戒防御
(2)武皇深深地为这件事情感到惋惜于是派遣赵岳从小路出使到淮南,请求将李承嗣等人送回到武皇身边。
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率军万人”的目的是“援鄜州”,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D项。
“伪相”指的是“裴彻”,“函送朱玫首”的主语为“承嗣”,“伪相”后面不应该断开,排除C项。
句意:朱玫作乱的时候,武皇派遣李承嗣率军万人救援鄜州,到渭桥迎接并保卫皇帝的车驾。王行瑜杀了朱玫之后,承嗣会合鄜州的军队进入并安定京城,擒获伪相裴彻,并将朱玫的首级用匣子装好,献给皇帝。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A项,“新皇登基时才能改换年号”错。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与当代日本国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君主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C项,“受命假装进攻魏地”错,原文“假道”是借道的意思。句意:武皇便遣李承嗣率三千骑兵经魏博镇取道南下。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
(1)“车驾”,帝王所乘的车,指帝王;“三辅”,泛称京城附近地区为三辅;“按兵”,止兵,屯兵;“警御”,警戒防御。(2)“惜”,为动,为……惋惜;“之”,代词,指这件事;“乃”,连词,于是;“间道”,偏僻的或抄近的小路;“归”,使……回来,送回。
参考立意:
李承嗣,是代州雁门人。他的父亲叫李佐方。李承嗣少年时在郡里任职,后补为武官。中和二年,他跟从武皇在关中和京城周围讨伐叛贼,担任前锋。天子的军队攻打华阴,黄巢令伪客省使王汀和黄揆商讨军机,承嗣生擒了王汀并把他献给了武皇。叛贼平定之后,因功授汾州司马,又改任榆次镇将。光启初年,跟随武皇在陈、许二地讨伐蔡贼。上源之难的时候,武皇派遣李承嗣奉表到皇帝的所在地,陈诉其事。观军容使田令孜为他安排馆舍并抚慰他,让他向武皇转达意见,专意求和,又授他左散骑常侍的官职。朱玫作乱的时候,武皇派遣李承嗣率军万人救援鄜州,到渭桥迎接并保卫皇帝的车驾。王行瑜杀了朱玫之后,承嗣会合鄜州的军队进入并安定京城,擒获伪相裴彻,并将朱玫的首级用匣子装好,献给皇帝。皇帝车驾还宫后,李承嗣被赐号为迎銮功臣、检校工部尚书、守岚州刺史,赏赐犒劳军队的钱财二万贯。当时皇帝(的车驾)刚刚还宫,京城附近有很多盗贼,李承嗣屯兵进行警戒防御。等到他返回鄜州,留下别将马嘉福率领五百骑值宿宫禁,担任警卫。孟方立袭击辽州的时候,武皇派遣李承嗣在榆社一带设置埋伏等待叛军的到来。邢人到后,李承嗣发动埋伏的军队,攻击叛军的归兵,叛军大败,李承嗣俘获叛军将领奚忠信,因功被授予洺州刺史。等到张濬出兵太原的时候,凤翔军驻扎在霍邑,李承嗣率全军攻打,岐人连夜逃跑,李承嗣追击至赵城,进攻平阳,十三天后攻下平阳。军队凯旋,李承嗣又改任李承嗣为教练使、检校司徒。乾宁二年,兖、郓受到汴人攻打,形势渐危,兖、郓二地向武皇派遣使者乞求援军;武皇便遣李承嗣率三千骑兵经魏博镇取道南下,渡过淮河去救援他们。当时李存信屯兵于莘县,不久罗宏信又背弃盟约攻击李承嗣的部队,因此隔断了李承嗣与武皇的联系。等到朱瑄、朱瑾失守时,李承嗣与朱瑾、史俨一起投靠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李承嗣、史俨都是勇猛善战的将军,淮南得到他们,军队的声势得到很大的振作。武皇为这件事情深感惋惜,于是派遣赵岳从小路出使到淮南,请求将李承嗣等人送回。杨行密答应了他,派使者陈令存和武皇建立友好关系。这年九月,汴将庞师古、葛从周出兵,将要收取淮南,朱瑾率三万淮南军,与李承嗣在清口设伏,大败汴军,活捉庞师古。李兵行密赞赏他的雄才,留下他并打算不遣他回去,又上奏请求授予他检校太尉的官职,并兼任镇海军节度使。天祐九年,淮人听闻庄宗取得了柏乡之战的胜利,于是任命李承嗣为楚州节度使,以形成掎角之势相互呼应。天祐十七年七月,李承嗣卒于楚州,时年五十五岁。
相关阅读
1 耶律良传原文_耶律良传翻译赏析
耶律良,字习睰,乳名苏,著帐郎君之后裔。出生于乾州,在医巫闾山读书。学问既已广博,准备进入南山修习学业,友人阻止他说“:你又没有个驾车马的仆人,就这样千里奔波,即 【查看全文】
2 元暹传原文_元暹传翻译赏析元仲景的弟弟元暹,字叔照。孝庄帝初年,被任命为南兖州刺史。他在州任职期间,十分残暴凶狠,经常杀人。元颢进入洛阳时,元暹据守本州,不肯屈从。庄帝回宫后,封他为汝阳王 【查看全文】
3 韦叔夏传原文_韦叔夏传翻译赏析韦叔夏,尚书左仆射韦安石的哥哥。年轻时就精通《三礼》,他的叔父太子詹事韦琨曾对他说:“你能够这样,定可以继承丞相的事业。”以明经科中举。高宗调露年间,升任太常博士 【查看全文】
4 李祯,字维卿,安化人阅读答案与翻译-《明史·李祯传》李祯,字维卿,安化人。隆庆五年进士。除高平知县,征授御史。万历初,傅应祯以直言下诏狱,祯与同官乔严、给事中徐贞明拥入护视之,坐谪长芦盐运司知事。迁归德推官、礼部主 【查看全文】
5 曾同亨传翻译赏析_曾同亨传原文曾同亨,字于野,吉水县人。父亲曾存仁,为云南布政使。曾同亨考取嘉靖三十八年(1559)的进士。授职为刑部主事。改任礼部,调任吏部文选主事。先例,丞、簿以下的官员,听任胥吏 【查看全文】
6 杜时升传原文_杜时升传翻译赏析杜时升,字进之,是霸州信安人。时升博学,通晓天文,只是不肯进入仕途。承安年间和泰和年间,宰相屡次举荐时升,说是对他可以重用。时升对所亲近的人说“:我观察正北方赤气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