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琦传原文_文言文何琦传翻译赏析

  文言文《何琦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何琦,字万伦,司空充之从兄也。祖父龛,后将军。父阜,淮南内史。
  琦年十四丧父,哀毁过礼。性沈敏有识度,好古博学,居于宣城阳谷县,事母孜孜,朝夕色养。常患甘鲜不赡,乃为郡主簿,察孝廉,除郎中,以选补宣城泾县令。司徒王导引为参军,不就。及丁母忧,居丧泣血,杖而后起,停柩在殡,为邻火所逼,烟焰已交,家乏僮使,计无从出,乃匍匐抚棺号哭。俄而风止火息,堂屋一间免烧,其精诚所感如此。
  服阕,乃慨然叹曰:“所以出身仕者,非谓有尺寸之能以效智力,实利微禄,私展供养。一旦茕然,无复恃怙,岂可复以朽钝之质尘默清朝哉!”于是养志衡门,不交人事,耽玩典籍,以琴书自娱。不营产业,节俭寡欲,丰约与乡邻共之。乡里遭乱,姊没人家,琦惟有一婢,便为购赎。然不为小谦,凡有赠遗,亦不苟让,但于己有余,辄复随而散之。任心而行,率意而动,不占卜,无所事。
  司空陆玩、太尉桓温并辟命,皆不就。诏征博士,又不起。简文帝时为抚军,钦其名行,召为参军,固辞以疾。公车再征通直散骑侍郎、散骑常侍,不行。由是君子仰德,莫能屈也。桓温尝登琦县界山,喟然叹曰:“此山南有人焉,何公真止足者也!”
  琦善养性,老而不衰,布褐蔬食,恆以述作为事,著《三国评论》,凡所撰录百许篇,皆行于世。年八十二卒。
  【注释】
  ①无
  【翻译】
  何琦,字王伦,司空充之的堂兄。祖父何龛,身为后将军父亲何阜,身为淮南内史。
  何琦,十四岁丧父,悲伤哀痛,超过了应有的礼节。性情沉稳敏捷,有见识,喜欢古学,学识渊博,居住在宣城阳谷县,侍奉母亲十分勤勉,整天都是和颜悦色。常常担心食物匮乏,于是出任州郡主簿,举荐孝廉,授予郎中,后来选补为宣城泾县县令。司徒王导举荐他作参军,他没有上任。等到遭遇母亲去世,伤心地为母守孝,以致泣而吐血,拄着拐杖起身,棺材停放在灵堂里,邻居遭遇火灾,烟火蔓延过来,家中无人可使,实在没有办法,就只要匍匐在棺材上嚎啕大哭。一会儿,风停火息,只有堂屋一间,免于火灾,这是被他的诚心所打动的结果。
  服丧完毕,感慨叹息说:我出去做官的原因,不是想用自己的智慧来博得点滴功劳,实在是为了获得俸禄,来供养家人。如果我一旦孑然一身,成了孤独的人,没有可以依靠,怎么还可用愚钝之身来玷污这个清明的朝代呢。于是,修养身心,不与外人交往,沉溺于玩弄古籍,弹琴读书,自娱自乐。不谋求产业,节俭寡欲,富有贫苦,与乡邻一起共度。乡里遭遇动乱,姐姐被嫁他人,何琦只有一个婢女在身边,于是替她赎身,还她自由。这样做,不是为了小的谦让,凡有所馈赠,也不苟且推让,只有自己有多余的,就会拿来派发给他人。任心做事,凭着心意去行动,不去占卜,也没有任何渴求。
  司空陆完、太尉桓温同时征召他,都不就认。征召他做博士,也没有去。简文帝时担任抚军,敬佩他的名声,又召为参军,最后借病坚决请辞。公车再征召他做通直散骑侍郎、散骑侍郎,没有上任。由此,君子都仰慕他的德行,没有不诚服于他的。桓温曾经攀登琦县界山,长叹说:这山南有人吗,为何你到此止步了。
  何琦善于修养性情,年长而脸色不衰,穿粗布衣服,吃粗糙杂粮,一直以著述立说为事,著有《三国评论》,一   共撰写收录了一百多篇文章,都流传于世。死年八十二岁。


相关阅读
1 韦睿传、韦正传翻译赏析_韦睿传、韦正传原文全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自汉代丞相杜贤之后,世代为三辅地区的显姓。祖父杜云,避吏隐于长安南山。宋武帝入关,以太尉掾征,不就。伯父祖征,宋朝末年为光禄勋。父祖归,宁 【查看全文】

2 汪克宽传翻译赏析_汪克宽传原文

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十岁时,父亲教他学习双峰饶鲁的著作,能即刻有所领悟。读《四书》能自己断句,日夜学习,其刻苦专心的程度是别的儿童所难以比拟的。后随父亲到浮梁 【查看全文】

3 谯国夫人传翻译赏析_谯国夫人传原文全诗的意思

谯国夫人是高凉冼氏的女儿。 世代都是南越的首领,占据山洞,部属有十余万家。 夫人幼时就很贤明,有很多谋略。 在娘家时,能够约束部下,行军布阵,镇服百越。 常常鼓励亲族多 【查看全文】

4 王图传翻译赏析_王图传原文

王图,字则之,耀州人。万历十一年(1583)的进士。改任庶吉士,授职为检讨,任右中允负责南京翰林院的事务。受召见并被任命为东宫讲官。妖书事件发生,沈一贯想将一些人罗织进去 【查看全文】

5 祖冲之传原文翻译赏析_祖冲之传原文全诗的意思

祖冲之字文远,范阳遒人。曾祖父祖台之,是晋朝的侍中。祖父祖昌,是宋代大匠卿。父亲祖朔之,为奉朝请。 冲之爱考查古事,思维机敏。宋孝武帝让他作华林学宫侍从,赐给房宅车 【查看全文】

6 完颜阿里不孙传原文_完颜阿里不孙传翻译赏析

完颜阿里不孙,字彦成,是曷懒路泰申必刺猛安人。明昌五年(1194)考中进士,调任易州、忻州军事判官,安丰县县令。又补任尚书省令史,授兴平军节度副使,应奉翰林文字,又转任修 【查看全文】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