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州土司传原文_黎州土司传翻译赏析

黎州,是汉朝时的沈黎郡所在地。《史记》上说越的东北方有十多个君长,其中的笮都最大。自从唐蒙与夜郎沟通后,邛都、笮都的君长都请求成为中央王朝的大臣,因而在该地设置了笮都县,又称旄牛县。元鼎中年,成为沈黎郡。唐朝时,将雅州、州割出来设置了黎州。天宝初年又将黎州改为洪源郡,不久又改为汉源。宋朝时该地隶属于成都路,元朝时该地隶属于上番等处宣慰司。

  洪武八年(1375),在汉源县设置黎州长官司,任命芍德为长官。芍德是云南人,姓马。他的祖上曾在元朝为官,世代承袭邛部州六番招讨使的官职。明氏占据四川后,芍德的兄长马安又被任命为黎州招讨使。明氏亡故后,蛮族百姓溃散,芍德带着母亲回到邛部居住。至此,四川布政司招抚他,芍德便前来朝觐进献贡马,请求朝廷设置长官司。皇帝下诏任命芍德为黎州的长官,赏赐给他官印和衣服丝帛。十一年,黎州升格为安抚司,芍德被任命为安抚使。十四年,芍德派使者进京贡献马匹。皇帝下诏赏赐给芍德钱钞五十四锭、有花纹的丝绸七匹。从此,他便每隔三年进贡一次。弘治十四年(1501)朝廷命令将黎州安抚司隶属于四川都司。

  万历十九年(1591),安抚马祥没有后嗣,其妻瞿氏掌管安抚司事务,招了一个瞿姓的孩子来抚养,将另有所谋。居住在松坪的马祥的侄子土舍便兴兵攻城,夺走了官印,番族人便乘机抢劫。此时参将吴文杰正好有征东的任务,便把军队带过来将作乱的番族人剿灭平定。二十四年,朝廷将黎州安抚司降为千户所,将千户所的所治建在原安抚司南面三十里远的大田山坝,并将原安抚司的编户分成上下各七枝。上七枝的编户隶属于大渡河千户所,下七枝的编户仍由松坪的马氏约束。松坪在原安抚司的东南面,从炒米城出来径直与峨眉相连,高山峻岭有三百多里,都是受招抚的番族人在那儿居住。

  黎州、雅州的各蛮族,宋朝时屡屡成为边疆的祸患。明朝建立后,认为散居在这二个州境内的蛮族人,都是天全六番的各部落,于是便在黎州设置安抚,在天全六番设置招讨,对蛮族人实行羁縻政策。隶属于雅州的蛮族人与天全六番招讨司所管辖的蛮族人,因为彼此土地相连,时常发生争讼。边界之外的大木瓜、小木瓜地区的番族人可分为三支,其中的一支腻乃卜最为强大,世代居住在西河。早先他们归马湖的土官安氏管辖,自从马湖改由流官治理后,大小木瓜的番族人叛乱,并入邛部,归岭氏管辖。他们盘踞在从西河到凉山、雪山之间的地域内。嘉靖末年,大小木瓜地区的畜牧繁盛,时常窥伺边界地区,邛部的长官岭柏无法制止他们,嘉、峨、犍为等边关地区都受到他们的侵扰。镇巡官督促邛部的军队去捕捉他们,大小木瓜的番族军队侵扰更为厉害。朝廷便决定大规模前去征讨,于是大军分建昌、越、马湖三路出发。大小木瓜地区的番族人开始惶恐骇怕,请求投降,愿每年向朝廷贡献马匹和土产,这样事情才平定下来。大小木瓜地区有四千八百四十多亩土地,每年征收粮食四百四十多石,全输送到峨眉县。

  明朝初年与安抚司一起设置的还有大渡河守御千户所。唐朝时,大渡河水流平广,可通漕运,戍将一旦失守,则黎州、雅州、邛州、嘉州、成都都会动摇。宋朝建隆三年(962),王金斌平定四川,将图献给朝廷。有大臣提议乘着军威收复越,艺祖用玉斧画图说:“该地在境外,我们无法占有。”从此之后,大渡河中的水流忽然下落了五六十丈,水流到此处时汹涌澎湃尤如从天而降,船和筏都无法通行,故名叫噎口。这大概是上天自动设置天险以区分境内境外吧!


相关阅读
1 冯文通传翻译赏析_冯文通传原文全诗的意思

冯文通,是冯跋最小的弟弟。他的本名犯了显祖的庙讳。高云僭立为帝的时候,授任他为征东大将军,兼任中领军,封为汲郡公。冯跋在高云死后即帝位,授予冯文通尚书左仆射之职, 【查看全文】

2 赵绰,河东人也,性直刚毅阅读答案与翻译-《隋书·赵绰传》

赵绰,河东人也,性直刚毅。在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 高祖受禅,授大理丞,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寻迁尚书都官侍郎,未几转刑部侍郎。治梁 【查看全文】

3 后妃传翻译赏析_后妃传原文全诗的意思

(卞皇后、甄皇后、郭皇后) 后妃传,《易经》中说: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综观古代贤明的帝王人主,无不明确地制定其后妃制度和礼仪,以顺应世间之 【查看全文】

4 盖苗传原文_盖苗传翻译赏析

盖苗字耘夫,大名元城人,幼年聪明,思维敏捷好学,善于记诵,二十岁游学四方,学业大有长进。 延五年(1318)授济宁路单州判官。州狱中囚徒太多,苗请求审理处决,知州认为囚犯人 【查看全文】

5 刘盆子者,太山式人阅读答案与翻译-《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

刘盆子者,太山式人,城阳景王章之后也。祖父宪,元帝时封为式侯,父萌嗣。王莽篡位,国除,因为式人焉。 天凤年,琅邪人樊崇起兵于莒。时寇贼蜂起,众盗以崇勇猛,皆附之,一 【查看全文】

6 郑鲜之传翻译赏析_郑鲜之传原文全诗的意思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是魏朝的将作大匠郑浑的玄孙。祖父郑袭,是大司农,曾经做过江乘县令,所以就住在了境内。父亲郑遵,是尚书郎。 郑鲜之闭门读书,杜绝与人交往。起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