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五年(789)沈房升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当时政事决定权在窦参手中,董晋只是受诏书、等候决定而已。金吾卫将军沈房有弟亡故,董晋脱去公服,穿着丧服入阁,皇上问宰相这事是否合制,宰相回答说:“依照规定,朝官有丧朝一年之内的丧事,允许穿无纹彩的粗绸,不应着浅色衣。”皇上问:“南衙班列怎么也有这个规矩呢?”回答说:“承袭旧制而如此。”皇上又向董晋询问古代冠冕制度,董晋回答道:“古人穿衣着冠,一动便有佩玉碰撞的响声,是用以节制步履。《礼》云‘堂上行走脚步要相连,堂下行走脚步要放开’,就是说要极其恭敬。行走有常规,在国君面前的礼节,走路时小步快行而已。如今有人行走如奔跑以致跌倒,这是极不恭敬谨慎的。在服饰规格上,朝官都是绫罗袍巾,五品以上佩金玉带,取其用文彩装饰以敬奉皇上之意。因此,夏禹平时粗衣粗食,而祭服却要求华美,无论君王和亲人都一样对待。从前尚书郎口含香物,老莱子彩服娱亲,都是这个意思。穿粗绸衣,是不合古制的。”皇上深表赞同,便下诏说:“常参官入内阁,不得快步行走;一周年以下的服丧,禁止着丧服参加朝会。”又命朝官各自穿戴本品级的绫罗袍巾和金玉腰带。董晋对于礼学如此精通。
窦参骄傲自大十分严重,皇上渐渐厌恶他。贞元八年(792),窦参暗示董晋保奏他的侄儿给事中窦申为吏部侍郎,皇上严肃地说:“难道不是窦参要你上奏的吗?”董晋不敢隐瞒。皇上便询问窦参的过失,董晋详细禀奏。十天以后,窦参被贬官,董晋忧惧,屡次上表辞职。贞元九年(793)夏,改任礼部尚书、兵部尚书、东都留守、东都畿汝州都防御使。
适遇汴州节度使李万荣病重,其子李作乱,朝廷便任命董晋为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兼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营田使、汴宋观察使。董晋受命之后,只率领幕僚、侍从等十余人,完全不召集兵马。到郑州后,宣武军应前来迎接的将吏无一人来到。董晋的随行人员及郑州官吏都感到害怕,一起劝董晋道:“邓惟恭趁李万荣疾病严重,便总揽了军州的事务。现在相公来到这里,他还不派人迎候,幕后的情况怎能预料呢。恐怕必须暂且延缓一下,以等待事态的发展变化。”董晋道:“既然奉诏为汴州节度使,就应依旨赴任,怎能随便停留呢!”大家都担心会遭不测,惟独董晋安详镇静。离汴州还有十多里,邓惟恭才来迎接,董晋令他不要下马。进入汴州城后,董晋把军政要务交付邓惟恭掌管,大家都佩服董晋通晓事情的机宜变化,却估量不出他谋略的深浅。
当初,李万荣驱逐了刘士宁,取代他为节度使,将兵权交付邓惟恭,因为他们是同乡。及至李万荣病重,李企图作乱,邓惟恭便与监军合谋逮捕了李,将他押送朝廷。邓惟恭自以为必会取代李万荣居节度使之位,故意不派将吏迎候,以使董晋心生疑惧,希望他不敢前来;没想到董晋来得这么快,所以直到董晋离汴州很近了,才仓猝出城迎接。然而心中时常闷闷不乐,终究因骄狂不守法,暗中图谋不轨,而被流放发配到岭南。
朝廷担心董晋软弱怯懦,不久便派汝州刺史陆长源担任董晋的行军司马。董晋为人谦恭宽厚,凡事随和听便,因此心怀异志的兵卒大体安定。陆长源喜好改弦更张,屡次请求改变旧例,务求苛刻从事。董晋最初都同意他,及至文书命令已拟好,董晋便命令暂时作罢。又将钱粮支出之事委任判官孟叔度,叔度为人轻佻,好怠慢军人,人们都憎恶他。董晋于贞元十五年(799)二月去世,享年七十六,停止上朝三日,追赠太傅,赐给数量不等的布匹绢帛。死后不到十天,汴州大乱,杀死陆长源、孟叔度等人。
冯文通,是冯跋最小的弟弟。他的本名犯了显祖的庙讳。高云僭立为帝的时候,授任他为征东大将军,兼任中领军,封为汲郡公。冯跋在高云死后即帝位,授予冯文通尚书左仆射之职, 【查看全文】
2 赵绰,河东人也,性直刚毅阅读答案与翻译-《隋书·赵绰传》赵绰,河东人也,性直刚毅。在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 高祖受禅,授大理丞,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寻迁尚书都官侍郎,未几转刑部侍郎。治梁 【查看全文】
3 郑鲜之传翻译赏析_郑鲜之传原文全诗的意思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是魏朝的将作大匠郑浑的玄孙。祖父郑袭,是大司农,曾经做过江乘县令,所以就住在了境内。父亲郑遵,是尚书郎。 郑鲜之闭门读书,杜绝与人交往。起 【查看全文】
4 刘盆子者,太山式人阅读答案与翻译-《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刘盆子者,太山式人,城阳景王章之后也。祖父宪,元帝时封为式侯,父萌嗣。王莽篡位,国除,因为式人焉。 天凤年,琅邪人樊崇起兵于莒。时寇贼蜂起,众盗以崇勇猛,皆附之,一 【查看全文】
5 盖苗传原文_盖苗传翻译赏析盖苗字耘夫,大名元城人,幼年聪明,思维敏捷好学,善于记诵,二十岁游学四方,学业大有长进。 延五年(1318)授济宁路单州判官。州狱中囚徒太多,苗请求审理处决,知州认为囚犯人 【查看全文】
6 后妃传翻译赏析_后妃传原文全诗的意思(卞皇后、甄皇后、郭皇后) 后妃传,《易经》中说: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综观古代贤明的帝王人主,无不明确地制定其后妃制度和礼仪,以顺应世间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