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游腢传原文_韩游腢传翻译赏析

韩游腢,河西灵武人。在本军任职,历任偏裨将佐,积累军功升至宁节度使。德宗出京临幸奉天,侍卫军尚未聚集,韩游腢与庆州刺史论惟明合兵三千人奔赴国难,从乾陵北面经过赴醴泉以抵拒朱氵此。适逢有人从京城来,说贼兵两宿便会来到,皇上命令立即追回韩游腢等人的部队。刚进入壁垒,朱氵此的军队果然来到,韩游腢便出城在城下同贼兵接战,略有失利,便退回城中。贼军急忙抢夺城门,韩游腢与贼军隔着城门血战,直到天黑才解围。从此贼军每天攻城,韩游腢、论惟明倚城据守,亲自冒着弓矢流石作战,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解救国难的功劳,首先要数韩游腢。

  李怀光反叛,韩游腢随从圣驾到山南。德宗因禁军中无职务设置,在六军中特设统军一员,品阶为从二品,命韩游腢、论惟明、贾隐林等分别统领随从圣驾的禁军。李晟移兵至东渭桥,与骆元光、尚可孤分兵扼守京师东面的要道,浑王咸与韩游腢、戴休颜分别统兵扼守京城西面的要道,形成犄角攻击之势。兴元元年(784),韩游腢被授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援例授予“奉天定难功臣”的称号。李晟收复京师,韩游腢等三将也在咸阳击败贼军。德宗从兴元返回京师,浑王咸与韩游腢、戴休颜等三将随从,李晟、尚可孤、骆元光三将奉迎,论功行赏,韩游腢与浑王咸等相近,之后返回宁镇署。

  贞元三年(787),因其子韩钦绪与妖贼李广弘共同图谋不轨,当时韩游腢镇守长武城,事情将要发作,韩钦绪逃往州,州将吏给他戴上刑具押送京师。韩游腢因儿子大逆不道,请求代替儿子归案,坚决要求前往京师,皇上不许。韩游腢便将韩钦绪的两个儿子戴上枷锁送至京师,请求以胁从治罪,皇上也宽赦了他们。十二月,韩游腢入朝,身着平民服装等待治罪,进入朝堂,皇上立即命人给他松绑,和从前一样对待他,又令他返回军镇。起初,韩游腢入朝觐见,州将吏因其子谋反,本人统御军队又无政绩,以为他必定会被取代,为他送行的礼仪很简单。及至韩游腢面见皇上,畅论戍边事宜,奏请修筑丰义城以防备吐蕃入寇,皇上认为他特别通达事理,和原来一样委用他。待韩游腢回镇,军中将吏皆恐惧不安。大将范希朝善于带兵,在军中闻名,韩游腢害怕他胁迫自己,准备借故杀掉他。范希朝恐惧,出逃至凤翔,皇上素来闻知其名声,召他入宫任值宿警卫。及至韩游腢派遣五百人修筑丰义城,筑了两层便垮了。义宁州守兵数百人,肆意抢掠直至叛乱。韩游腢治军无方,失去人心,都表现为这类事。自从宁州守军叛变,吐蕃入侵,韩游腢就亲自率兵戍守宁州。

  贞元四年(788)七月,朝廷任命将军张献甫替代韩游腢,韩游腢不等张献甫到达,又不告诉部下知道,便轻装骑马连夜出镇回朝。他部下将士素来骄横,听说张献甫治军严明急迫,便趁着没有主帅的时机,放纵士兵大肆抢掠,并且包围了监军杨明义的住宅,要求他奏请范希朝为主帅。都虞候杨朝晟起初逃难到郊外,次日听说请求让范希朝为主帅,便返身入城,对军士们说:“你们的请求令人快意,我来恭贺啊。”叛军这才渐渐安静下来。杨朝晟便与诸将密谋,清晨率领甲士出来,召集叛乱的兵士告诉他们说:“你们先前的请求未获皇上恩准,张尚书来了,昨日已进入州城。你们谋反,皆当死罪。我不会把你们都杀死,谁是贼首,各人说清楚,罪责由他们承担,其余的人概不追究。”在叛卒中点出两百多人,立即处斩,军队才得以安定。皇上听说军心拥戴范希朝,便授范希朝宁州刺史,作为宁节度使张献甫的副职。韩游腢回到京师后,被授右龙武统军。贞元十四年(798)去世。


相关阅读
1 赵绰,河东人也,性直刚毅阅读答案与翻译-《隋书·赵绰传》

赵绰,河东人也,性直刚毅。在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 高祖受禅,授大理丞,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寻迁尚书都官侍郎,未几转刑部侍郎。治梁 【查看全文】

2 刘盆子者,太山式人阅读答案与翻译-《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

刘盆子者,太山式人,城阳景王章之后也。祖父宪,元帝时封为式侯,父萌嗣。王莽篡位,国除,因为式人焉。 天凤年,琅邪人樊崇起兵于莒。时寇贼蜂起,众盗以崇勇猛,皆附之,一 【查看全文】

3 郑鲜之传翻译赏析_郑鲜之传原文全诗的意思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是魏朝的将作大匠郑浑的玄孙。祖父郑袭,是大司农,曾经做过江乘县令,所以就住在了境内。父亲郑遵,是尚书郎。 郑鲜之闭门读书,杜绝与人交往。起 【查看全文】

4 冯文通传翻译赏析_冯文通传原文全诗的意思

冯文通,是冯跋最小的弟弟。他的本名犯了显祖的庙讳。高云僭立为帝的时候,授任他为征东大将军,兼任中领军,封为汲郡公。冯跋在高云死后即帝位,授予冯文通尚书左仆射之职, 【查看全文】

5 后妃传翻译赏析_后妃传原文全诗的意思

(卞皇后、甄皇后、郭皇后) 后妃传,《易经》中说: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综观古代贤明的帝王人主,无不明确地制定其后妃制度和礼仪,以顺应世间之 【查看全文】

6 盖苗传原文_盖苗传翻译赏析

盖苗字耘夫,大名元城人,幼年聪明,思维敏捷好学,善于记诵,二十岁游学四方,学业大有长进。 延五年(1318)授济宁路单州判官。州狱中囚徒太多,苗请求审理处决,知州认为囚犯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