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聀传原文_王聀传翻译赏析

王王圭别名叔。祖父名僧辩,南梁时官至太尉、尚书令。父亲名岂页,北齐时官至乐陵郡太守。世代居住在县。他性情稳重恬静,志向度量深邃纯正,对名利际遇看得淡薄,交朋结友绝不随便。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招聘到秘书内省,校正审定各种图书资料,任太常治礼郎。他的小叔父王颇,是位博古通今的学者,很有鉴别能力,特别器重赞扬他。

  王颇因汉王杨谅谋反获罪,株连被杀,王王圭逃到终南山隐居了十多年。

  高祖李渊进长安后,李纲推荐他任代理太子府咨议参军。李建成当皇太子时,任命他为中舍人,后改任中允,对他的待遇丰厚。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产生了矛盾,高祖责怪王王圭引导失职,把他流放到隽州。李建成被杀后,太宗李世民调他回京任谏议大夫。太宗曾经说过:“纯正的君主任用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天下太平;正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能使天下太平。只有君臣都纯正,天下才会安宁。我虽然不算圣明,幸亏您诸位多次劝阻纠正我的失误,才差不多使得天下平安。”王王圭建议说:“古代,天子有七位直言劝谏的臣子,劝谏不被采纳,就一个接一个地用死劝谏。如果陛下光大至高无上的德行,广泛听取人们的意见,我愿竭尽微薄的心力,多少为您帮点小忙。”太宗同意,于是诏令谏官随同中书、门下二省以及三品以上朝臣进入内衙紫宸殿。王王圭诚恳地收集好的批评意见,往往提出有益的规劝,太宗更加信任他。封赐他永宁县男爵号、黄门侍郎官职,后升任侍中。

  有一天进宫拜见太宗,见一个容貌美丽的女子在太宗身边伺候,她本来是庐江王李瑗的妾。太宗指着她说“:庐江王残暴,杀死了她的丈夫把她收为妻妾,怎能不灭亡呢?”王王圭离开座位说:“陛下认为庐江王杀人夺妻对不对呢?”太宗说“:他杀了别人还夺了他的妻子,还问我他对不对,是什么意思?”王王圭回答说:“我听说齐桓公到了虢国,问有声望的老人‘:虢国为什么灭亡?’老人回答‘:因为虢君喜爱善良讨厌邪恶。’齐桓公说‘:照您讲的,他是个圣明国君,怎么亡国了?’老人说‘:不是这样,虢君喜爱善良却不任用,讨厌邪恶却不清除,所以亡国。’现在陛下知道庐江王灭亡的原因,而把他的妾留在身边,我暗想陛下实质上认为庐江王的做法是对的。明知他不对,这就是虢国老人所说的知道是邪恶却不消除。”太宗赞美王王圭的话。

  太宗叫太常少卿祖孝孙向宫中女乐手们传授音乐十二律吕知识,技艺没有长进,多次受到太宗斥责。王王圭和温彦博一起进言说“:祖孝孙是位纯洁严谨的文人,陛下叫他去教授女乐手,还斥责他,人们大概认为文人算不了什么吧?”

  太宗生气地说:“你们都是我的亲信,却要顺从下属欺骗君主,替他当说客吗?”

  温彦博害怕了,检讨错误,王王圭不认错,说“:我原来侍奉隐太子,按罪应当处死,陛下怜悯不杀,安排在谏议大夫这个重要位置上,让我尽忠竭力进行规谏,现在却怀疑我有私心,这是陛下亏待我,不是我辜负陛下。”太宗默默无言感到惭愧,于是作罢。第二天,告诉房玄龄说:“古时周武王不听伯夷叔齐的劝阻,周宣王杀掉了无辜的大夫杜伯,自古以来国君听取劝谏确实困难。我日夜努力学习前代圣明的国君,昨天指责王王圭等人,自己很后悔,您诸位千万不要因此害怕而不愿进言劝谏呀!”

  当时王王圭和房玄龄、李靖、温彦博、戴胄、魏征共同辅佐朝政。太宗认为王王圭熟悉朝臣们的人品,又善于评价,所以对他说“:你有透彻的鉴别能力,替我评品一下房玄龄等人的才干,并说说自己同他们比较谁更贤能?”王王圭回答说:“孜孜不倦地报效国家,知道该做的就努力地做,我不如房玄龄;文武双全,出征可以当将,回朝可以当相,我不如李靖;陈事进言详尽明白,上传下达忠实公正,我不如温彦博;解决繁重的困难,妥善处理各种问题,我不如戴胄;全心全意地劝谏皇上,巴望皇上跟尧舜一样圣明,我不如魏征。说到澄清污浊倡导廉洁,痛恨邪恶珍惜善良,我和以上诸位都有这个优点。”太宗赞扬说好。房玄龄等人也认为说透了自己的特点,称这是精确的评论。

  王王圭进封为郡公。因泄露翰林院秘密获罪,贬为同州刺史。太宗考虑他是名臣,很快调回朝廷任礼部尚书兼魏王李泰的老师。魏王召见王王圭,先向王王圭礼拜,王王圭也就以老师的身份安然接受。

  魏王请教王王圭怎样做才叫忠孝,王王圭说:“皇上是您的国君,侍奉他就要竭尽忠诚;皇上又是您的父亲,侍奉他就要竭尽孝心。尽忠尽孝可以树立自己,可以成就美名。”魏王说:“忠孝的道理我已懂了,希望知道从何做起。”王王圭说:“汉朝东平王刘苍说是‘为善最乐’,希望您记住这话。”太宗知道这事,喜悦地说:“泰儿可以不犯过失了!”

  他的儿子王敬直,娶南平公主为妻。

  当时,各位公主出嫁,因为是皇帝的女儿身份尊贵,还不曾举行拜见公公婆母的礼仪。王王圭说:“皇上是遵循礼仪制度的,我应当受到公主的拜见,正因为她身份尊贵,就用这来显示朝廷的美德。”于是,他和夫人坐在正厅上,南平公主端来竹舦脸盆进献给公公婆母之后才离开。

  从此以后公主出嫁,凡是有公公婆母的都要举行全部礼仪,效法王王圭。

  贞观十三年(639),王王圭病重,太宗派南平公主回家探望,又派民部尚书唐俭调理药剂饮食。去世时,享年六十九岁。太宗穿上丧服在便殿哭泣悼念。诏令魏王带领众朝臣到王家吊唁,追认他为吏部尚书,谥号为“懿”。

  王王圭年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寒,有人赠送财物,一点也不推辞。他显贵后,给予丰厚的酬谢,即使他本人不在了,也一定要酬报赡养他的家属。他秉性不爱追究小节,当官致力于抓好大政方针,杜绝太不应该的事情,直到奴仆妻妾也没看见他嬉笑和生气。他敬重守寡的嫂子,家里的事情取得她的同意才办理。教育抚养已成孤儿的侄子,那种精心的程度即使是对自己的儿子也没有超过。家境贫寒的亲族,都给予接济,自己的生活却很清淡。只是没有修建家族祠庙,逢年过节到坟墓上祭祀,被主管官吏弹劾,太宗替他修建了一幢祠庙来羞辱他,但是没有处罚他。人们认为他节俭到不合礼仪的程度,轻视他。

  当初,隐居终南山时,同房玄龄、杜如晦结为朋友,母亲李氏有一次说:“你要显贵,但不知跟你交往的是什么样的人,你把他们约来看看。”恰好房玄龄等人路过他家,母亲暗中观察后大吃一惊,命令备办酒席,让他们高高兴兴玩了一天,她欣喜地说:“这两位客人是公卿宰相一类人才,你将来显贵没有问题。”

  儿子王敬直封南城县男爵号,后来因与皇太子李承乾交往牵连获罪,流放到岭南。

  王王圭有两个孙子王焘、王旭。

  王焘,秉性最守孝道,任徐州司马。

  母亲生病,整整一年没有解衣安眠,看护调理汤药。多次跟高明的医生交往,于是研究透了医术,就把研究成果撰写成书,书名《外台秘要》,研究阐发得精细透彻,人们很珍视它。他历任给事中、邺郡太守,政绩在当时很有影响。王旭,事见本书《酷吏传》。


相关阅读
1 冯文通传翻译赏析_冯文通传原文全诗的意思

冯文通,是冯跋最小的弟弟。他的本名犯了显祖的庙讳。高云僭立为帝的时候,授任他为征东大将军,兼任中领军,封为汲郡公。冯跋在高云死后即帝位,授予冯文通尚书左仆射之职, 【查看全文】

2 后妃传翻译赏析_后妃传原文全诗的意思

(卞皇后、甄皇后、郭皇后) 后妃传,《易经》中说: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综观古代贤明的帝王人主,无不明确地制定其后妃制度和礼仪,以顺应世间之 【查看全文】

3 刘盆子者,太山式人阅读答案与翻译-《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

刘盆子者,太山式人,城阳景王章之后也。祖父宪,元帝时封为式侯,父萌嗣。王莽篡位,国除,因为式人焉。 天凤年,琅邪人樊崇起兵于莒。时寇贼蜂起,众盗以崇勇猛,皆附之,一 【查看全文】

4 郑鲜之传翻译赏析_郑鲜之传原文全诗的意思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是魏朝的将作大匠郑浑的玄孙。祖父郑袭,是大司农,曾经做过江乘县令,所以就住在了境内。父亲郑遵,是尚书郎。 郑鲜之闭门读书,杜绝与人交往。起 【查看全文】

5 盖苗传原文_盖苗传翻译赏析

盖苗字耘夫,大名元城人,幼年聪明,思维敏捷好学,善于记诵,二十岁游学四方,学业大有长进。 延五年(1318)授济宁路单州判官。州狱中囚徒太多,苗请求审理处决,知州认为囚犯人 【查看全文】

6 赵绰,河东人也,性直刚毅阅读答案与翻译-《隋书·赵绰传》

赵绰,河东人也,性直刚毅。在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 高祖受禅,授大理丞,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寻迁尚书都官侍郎,未几转刑部侍郎。治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