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修之传翻译赏析_朱修之传原文全诗的意思

  朱修之字恭祖,义阳平氏人,曾祖朱焘,晋朝平西将军,祖父朱序,晋朝豫州刺史,父朱谌,晋朝益州刺史。

  朱修之从州主簿迁任司徒从事中郎,文帝对他说:“你的曾祖们当年做王导丞相中郎,你现在又做王弘的从事中郎,你可以说是不屈辱你的祖先了。”后来随着到彦之北伐。到彦之从河南回来,留下朱修之镇守滑台城,被魏军包围,几月之中粮食吃尽,将士们薰出老鼠吃掉它们,最终滑台被魏军攻克。当初,修之的母亲听说朱修之长时间被敌人包围,经常担心他,突然有一天他母亲的乳汁因惊动而喷出,他母亲哭着告诉家里人说:“我现在已老了,忽然有乳汁,这是不吉祥的,我的儿大概是陷入不幸了。”之后,消息传来,修之果然在这日落入敌人之手。

  拓跋焘很欣赏他为国保持节操品格,让他当侍中,把闺中的公主嫁给他。朱修之暗地设法回到南方,他的妻子怀疑他,每次流着泪问他的打算,朱修之很为她的真情感动,但还是没有告诉她。之后鲜卑族人冯弘自称燕王,以黄龙城为首都。拓跋焘进攻他,朱修之和同时陷入魏国的邢怀明同时随从进攻的魏军。有一个叫徐卓的人,又想率领南国那些被俘虏的暗地起事,事情暴露而被杀。朱修之、邢怀明因此恐惧而跑到冯弘那里,冯弘不尊重他们。在冯弘处留了一年。碰到宋国使者下诏书到了冯弘的国家。朱修之官职一贯较高,传递诏书的人见到他便给他作揖。燕人一向敬重传递诏书的人,看到他对朱修之很恭敬,才开始对朱修之礼貌一些。当时魏国多次进攻冯弘,有人劝说冯弘派朱修之回到南方求救,于是修之被派回到南朝。渡海到东莱,遇到大风折断了船桅,用长绳子吊着船帆,船才重新正常。撑船的人看见了飞鸟,知道快靠岸了,不久便到了东莱。

  元嘉九年(432),朱修之到了京师,朝廷让他当黄门侍郎,多次升官一直到江夏内史。雍州刺史刘道产死时,群蛮造反。朱修之此时当征西司马,讨伐蛮人失败了。孝武初年,当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任都督。朱修之为政宽宏而简明,士兵和百姓非常拥护他。当荆州刺史谯郡王刘义宣造反,下书来时,朱修之与他一同造反。朱修之假装和他同反,暗中则派人向孝武帝表示效忠。孝武帝肯定了他,让他当荆州刺史,加上都督的职务。刘义宣因朱修之不和他一齐造反,于是让鲁秀当雍州刺史,叫他进攻襄阳。朱修之命令部下截断马鞭山的道路。鲁秀不能过去,于是退兵。当刘义宣梁山失败时,单个人坐着船向南逃跑。朱修之率领军队向南平定残敌。当时竺超民拦住刘义宣,朱修之到了,便砍掉了刘义宣的脑袋,朱修之因这功而封爵南昌县侯。

  朱修之生活俭朴,凡是赏赐赠予的东西,一点也没有接受。有俸禄,有时接受,但马上和部下赌博,终究不装入自己的腰包,只把镇抚人民安定各处蛮人当成主要事情。不久被调为左民尚书,再换领军将军,离开雍州时,公私财物一点也不侵犯,计算他在雍州烧的油和用的牛马谷草,用私人的钱财十六万还给当地官民。然而他性格太过节俭而近似刻薄,他姐姐在乡间穷得无衣无食难以过活,朱修之从未给一点照顾。有一次看他姐姐,他姐姐想刺激他,为他做了菜羹粗饭,朱修之说:“这是穷人家的好饭菜。”并且吃得很饱而离去。先前新野人庾彦达当益州刺史,带着姐姐上任,分出自己俸禄的一半供养他姐姐,四川人非常称赞他。

  朱修之后来从车上掉下来折断了腿,他辞去尚书职务,只任崇宪太仆,照样加上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因为脚痛不能单个人行走,皇上特别为他安排一个扶持的人。死了,赠官侍中,特进照旧。谥号贞侯。


相关阅读
1 刘盆子者,太山式人阅读答案与翻译-《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

刘盆子者,太山式人,城阳景王章之后也。祖父宪,元帝时封为式侯,父萌嗣。王莽篡位,国除,因为式人焉。 天凤年,琅邪人樊崇起兵于莒。时寇贼蜂起,众盗以崇勇猛,皆附之,一 【查看全文】

2 冯文通传翻译赏析_冯文通传原文全诗的意思

冯文通,是冯跋最小的弟弟。他的本名犯了显祖的庙讳。高云僭立为帝的时候,授任他为征东大将军,兼任中领军,封为汲郡公。冯跋在高云死后即帝位,授予冯文通尚书左仆射之职, 【查看全文】

3 郑鲜之传翻译赏析_郑鲜之传原文全诗的意思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是魏朝的将作大匠郑浑的玄孙。祖父郑袭,是大司农,曾经做过江乘县令,所以就住在了境内。父亲郑遵,是尚书郎。 郑鲜之闭门读书,杜绝与人交往。起 【查看全文】

4 后妃传翻译赏析_后妃传原文全诗的意思

(卞皇后、甄皇后、郭皇后) 后妃传,《易经》中说: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综观古代贤明的帝王人主,无不明确地制定其后妃制度和礼仪,以顺应世间之 【查看全文】

5 赵绰,河东人也,性直刚毅阅读答案与翻译-《隋书·赵绰传》

赵绰,河东人也,性直刚毅。在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 高祖受禅,授大理丞,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寻迁尚书都官侍郎,未几转刑部侍郎。治梁 【查看全文】

6 盖苗传原文_盖苗传翻译赏析

盖苗字耘夫,大名元城人,幼年聪明,思维敏捷好学,善于记诵,二十岁游学四方,学业大有长进。 延五年(1318)授济宁路单州判官。州狱中囚徒太多,苗请求审理处决,知州认为囚犯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