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玄成传翻译赏析_韦玄成传原文全诗的意思

  韦玄成字少翁,因为父亲任职而做郎,常随侍皇帝骑马,少年学习父业,对待贤士特别谦逊,外出遇到步行的熟人,就让随从下车,载熟人回家,以为常事。
  韦玄成待贫贱人更为尊重,由此名声日日增大。
  因为他精通经术,被升为谏大夫,调任大河都尉。
  开始玄成兄韦弘做太常丞,侍奉宗庙,掌管诸陵邑,事务烦杂且易出差错。
  韦贤想让韦弘做继承人,所以命令韦弘自己免官。
  韦弘避嫌,不肯免官。
  到韦贤病重时,韦弘竟因宗庙事犯罪进了监狱,罪未判。
  家里人问韦贤谁应作继承人,贤怨恨不语。
  于是韦贤门下学生博士义倩等与韦贤之同族计议,共同托韦贤的命令,使家丞上书给皇上,用大河都尉玄成做继承人。
  韦贤死,玄成在官听说父丧,又听说定为继承人,深知那不是父亲平素意思,立即假装病狂,卧在大小便之中,胡乱说笑。
  玄成被征召到长安,把父亲安葬完毕,面临即将继承爵位,假装病狂应召。
  大鸿胪进献奏章,皇上把奏章下到丞相、御史二府查讯证实。
  玄成一向有名声,士大夫怀疑他想让爵位而征辟兄长。
  考问情事的丞相史给玄成一信说“:古时的辞让,一定有文章的内容可观,所以垂荣后世,而你只坏容貌,蒙受耻辱,装狂痴,把光亮遮住不让人看见。
  真是微妙啊!你推托是在争名声。
  我谬为宰相执事,希望少闻风声,不然,恐怕你伤害了名声而跌为小人。”韦玄成友人侍郎章也上疏说“:圣王以礼让治国为贵,应当优养玄成,不要冤屈了他的志向,就让他自安于平民屋下。”可是丞相、御史就以玄成病不实,向皇上检举弹劾他。
  皇上诏令不要弹劾,带领他来拜见。
  玄成不得已就继承了爵位。
  汉宣帝认为他的气节高尚,用他做河南太守。
  兄韦弘做太山都尉,调任东海太守。
  几年后,玄成征召为未央宫卫尉,调任太常。
  因为与原来的平通侯杨恽相好被牵连犯罪,杨恽被诛,同伙及友人都被免官。
  后来玄成以列侯身份陪祭孝惠庙,正好早晨入朝,天雨泥泞,不驾驷马车却骑马到庙下,有检举弹劾他违章,同情况的数人都削爵为关内侯。
  玄成自己感伤贬黜父爵,叹息说:“我有何脸而来奉祭祀啊!”于是作诗责备自己:“伟大的祖先啊,从豕韦氏起,辅佐殷、周,直至汉朝。
  您贤德茂材,为皇帝师、为楚王师,功德无量,被封官晋爵,赐福后世子孙。
  才智出众的兄长让我继承父亲爵位,因为我不恭敬会同,被削爵为关内侯,这是一奇耻大辱。
  我决心挽回影响,请四方人士监督。”汉宣帝的宠姬张婕妤的儿子淮阳宪王爱好政事,通晓法律,皇上觉得他的才能不同凡响,有意想让他做继承人,但是因为太子出身低下,又早丧母,所以不忍心废弃。
  很久以后,皇上想感动宪王,打算用礼让之臣辅佐他,于是召见并拜玄成为淮阳中尉。
  此时宪王还未到封国,玄成又受诏,与太傅萧望之等讨论惠施的“同异论”,并且要就所讨论之同异逐条上奏。
  到元帝即位,又用玄成做少府,调任太子太傅,后任御史大夫。
  永光(前43~29年)中,代于定国为丞相。
  贬黜十年之间,终于继承父亲做了丞相,封侯到原来的地方,荣耀于当世。
  玄成又作诗,说明改正缺点的艰难,借此来告诫子孙。
  其诗曰:“尊敬的先君,德高望重,做丞相封扶阳侯,因为我轻忽而丧失,我悔恨不已。
  明察的天子,不追究我的失误,安我于九卿,晋升我为三公,恢复我爵位,郡公百官来贺。
  但我担心此位难得久居,贬退随时可能降临。
  我的子孙们啊,你们要谨慎从事,各人保守好自己的位置,不要学我不谨慎不严肃。
  我能恢复爵位,全是天子的恩赐。
  后人们努力吧,为汉室兴盛做贡献!”玄成做丞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父亲韦贤,而文辞超过其父。
  韦贤在昭帝时迁到平陵,玄成则另迁至杜陵,病重将死,向使者禀告说:“不尽父子之恩,希望免职还乡,归葬父亲墓旁。”皇上答应了他。
  玄成的儿子顷侯韦宽继承,韦宽死,子僖侯韦育继承。
  韦育死,子节侯韦沈继承。
  从韦贤传封地到玄孙就断绝了。
  玄成长兄高寝县令韦方山的儿子韦安世做过郡守、大鸿胪、长乐卫尉,朝廷称他有宰相的材器,恰巧他病死。
  而东海太守韦弘的儿子韦赏也精通《诗经》。
  哀帝做定陶王时,韦赏为太傅。
  哀帝即位,韦赏因为旧恩做大司马车骑将军,位列三公,赐爵关内侯,食邑千户,年终八十多岁。
  韦玄成同宗的做官到二千石的有十几人。
  高祖时,命令诸侯王的都城都立太上皇庙。
  惠帝时尊高帝庙为祖庙,景帝进尊孝文庙为太宗庙,又要各郡国立太祖、太宗庙。
  宣帝本始二年(前72年),宣帝又尊孝武庙为世宗庙,要武帝巡狩到过的地方也立庙。
  总计祖宗庙在六十八个郡国皆有,合计一百六十七所。
  而京师从高祖以下到宣帝,加上太上皇,悼皇考各自所处墓旁修的庙,一共是一百七十六所。
  又陵中各有正殿、便殿。
  每日到正殿祭祀,每月初一、十五日到庙中祭祀,四季到便殿祭祀。
  正殿,每日四次进献食品;庙,每年腊月二十五日祭祀;便殿,一年四次祭祀。
  每月浏览一次衣冠。
  又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卫思后、戾太子、戾后各有寝园,与诸帝合,总计三十所。
  一年的祭祀,上食二万四千四百五十五次,用卫士四万五千一百二十九人,巫祝、家臣、乐师一万二千一百四十七人,畜养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杂役还不在数中。
  到汉元帝时,贡禹为了节俭国家开支,减轻百姓负担,上奏皇上,提出了关于建立宗庙和宗庙迭毁(亲属尽者庙应废)的建议。
  还未来得及施行,贡禹就归天了。
  后来元帝两次下诏在三公、九卿中讨论此事,经过七十余人的反复议论,丞相韦玄成等多次上奏,最后决定:废除郡国宗庙,天子在京师建立五庙,五庙以下者亲属完了的就废除,所废除宗庙庙主的神位,收藏到太祖庙里按昭穆次序排列;减少祭祀。
  过了一年多,韦玄成死了,匡衡做丞相,元帝生病,梦见祖宗责备他废除郡国宗庙,元帝于是下诏恢复宗庙,匡衡认为不可,代皇上向祖宗陈述道理,请求祖宗保佑元帝康复,但仍不见元帝病情好转。
  元帝于是下诏完全恢复了废除的宗庙,祭祀一如既往,但元帝还是死了。
  元帝死后,成帝即位,匡衡上奏说前因皇上卧病而恢复废除了的宗庙,终不受保佑。
  考察有庙的亲人完了,其宗庙应废除,成帝批准了。
  成帝死后,哀帝即位,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上奏重议武帝为世宗的问题。
  光禄勋彭宣等五十三人都认为孝武帝亲属尽了,他的庙应当废除,但是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认为武帝武功盖世,安抚四夷使国家安定,召集天下贤人共同谋划,建立制度,变更历法,改换服色使汉室中兴,应称世宗。
  皇上同意,高帝建立大业,称为太祖,文帝道德最高,称为太宗,武帝功绩最显著,称为世宗,各立宗庙。
  到平帝时,大司马王莽又上奏谈宗庙的建立与废除问题。
  司徒椽班彪说:汉朝紧接亡秦之后,祖宗之制因时制宜。
  从元帝到武帝,后进的学者繁衍滋长,贡禹定宗庙迭毁,匡衡改祭祀,何武定三公,后来都屡次被恢复,所以纷纷不定。
  为什么这样呢?缺少礼文,古今制度不同,各持一家,不是容易偏定的。
  考察诸儒的议论,只有刘歆的议论广博而且厚道了。


相关阅读
1 赵绰,河东人也,性直刚毅阅读答案与翻译-《隋书·赵绰传》

赵绰,河东人也,性直刚毅。在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 高祖受禅,授大理丞,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寻迁尚书都官侍郎,未几转刑部侍郎。治梁 【查看全文】

2 刘盆子者,太山式人阅读答案与翻译-《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

刘盆子者,太山式人,城阳景王章之后也。祖父宪,元帝时封为式侯,父萌嗣。王莽篡位,国除,因为式人焉。 天凤年,琅邪人樊崇起兵于莒。时寇贼蜂起,众盗以崇勇猛,皆附之,一 【查看全文】

3 后妃传翻译赏析_后妃传原文全诗的意思

(卞皇后、甄皇后、郭皇后) 后妃传,《易经》中说: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综观古代贤明的帝王人主,无不明确地制定其后妃制度和礼仪,以顺应世间之 【查看全文】

4 郑鲜之传翻译赏析_郑鲜之传原文全诗的意思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是魏朝的将作大匠郑浑的玄孙。祖父郑袭,是大司农,曾经做过江乘县令,所以就住在了境内。父亲郑遵,是尚书郎。 郑鲜之闭门读书,杜绝与人交往。起 【查看全文】

5 冯文通传翻译赏析_冯文通传原文全诗的意思

冯文通,是冯跋最小的弟弟。他的本名犯了显祖的庙讳。高云僭立为帝的时候,授任他为征东大将军,兼任中领军,封为汲郡公。冯跋在高云死后即帝位,授予冯文通尚书左仆射之职, 【查看全文】

6 盖苗传原文_盖苗传翻译赏析

盖苗字耘夫,大名元城人,幼年聪明,思维敏捷好学,善于记诵,二十岁游学四方,学业大有长进。 延五年(1318)授济宁路单州判官。州狱中囚徒太多,苗请求审理处决,知州认为囚犯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