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从恩移澶州/防御使表为判官/有亲校段洪进盗官木造器/市取其直从恩/闻之/怒将杀之/洪进惧/思缓其罪/
B.张从恩移澶州防御使/表为判官/有亲校段洪进盗官木造器/市取其直从恩/闻之/怒将杀之/洪进惧/思缓其罪/
C.张从恩移澶州/防御使表为判官/有亲校段洪进盗官木造器/市取其直/从恩闻之怒/将杀之/洪进惧/思缓其罪/
D.张从恩移澶州防御使/表为判官/有亲校段洪进盗官木造器/市取其直/从恩闻之怒/将杀之/洪进惧/思缓其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并州,古州名,为九州之一,其地约在今河北保定和山西太原、大同一带。
B.刑部,古代官制中的“六部”之一,是司法部门,掌管全国的财经、刑罚、律令。
C.世宗,文中是后周皇帝柴荣的庙号,庙号是在太庙祭祀时对已去世皇帝的称呼。
D.朕,古代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从秦始皇时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防沉稳宽厚,代人受过。段洪进犯了罪,把责任推到高防身上,高防就认了罪,救了段洪进的性命;直到一年多以后,张从恩才知道了真相。
B.高防心志坚定,善权利害。契丹入汴,张从恩命令高防与之一起投靠契丹,高防不仅不从,还给他陈述利害,劝其守住臣节,可是张从恩不肯听从。
C.高防执法如山,断案认真。宿州杀人犯假装疯哑,想逃脱法律制裁;高防接案后对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最终使之受到应有制裁,为死者伸了冤。
D.高防历仕四朝,颇受器重。晋时他受到张从恩的礼遇,汉时他被任命为检校金部郎中,周时替代崔颂担任了判官,宋时做了秦州知州和凤翔知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出知秦州,州与夏人杂处,罔知教养,防齐之以刑,旧俗稍革。(5分)
(2)尔父怀匪躬之节,素尚清白,谅无余资,凡所费用,并从官给。(5分)
答
10.答案:D
解析:如果在“防御使”前面断开,则“防御使”与前面的“张从恩”的关系就不明晰;而在“防御使”后面断开,前两句都是以“张从恩”为主语,语意顺畅。排除A、C项。“闻之”的主语是“从恩”,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11.答案:B
解析:“财经”是由户部掌管的。
12.答案:B
解析:“张从恩命令高防与之一起投靠契丹”说法错误,从原文“欲归款契丹,召拜计议”看,张从恩只是招来商量,并没有命令他。
13.答案:(1)(高防)出京担任秦州知州,秦州人与夏国人杂处在一起,不懂得教化,高防用刑法治理他们,从前的习俗渐渐改变。(重点词语“出”“齐”“稍”各1分,句意2分)
(2)你的父亲心怀奋不顾身的节操,一向崇尚高洁的品格,料想没有多余的钱财,所有费用,都由公家供给。(重点词语“素”“谅”“并”各1分,句意2分)
相关阅读
1 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亳州蒙城人阅读答案与翻译-《宋史•列传第一后妃上》
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亳州蒙城人。母曹氏,慈圣光献后姊也,故后少鞠宫中。时英宗亦在帝所,与后年同,仁宗谓慈圣,异日必以为配。既长,遂成昏濮邸。治平二年册为皇后。 后弟 【查看全文】
2 王景,莱州掖人,家世力田阅读答案与翻译-《宋史列传十一》王景,莱州掖人,家世力田。景少倜傥,善骑射,不事生业。清泰末,从张敬达围晋阳,会契丹来援,景以所部归晋祖。 天福初,授相州刺史。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 【查看全文】
3 高琼,家世燕人阅读答案与翻译-《宋史·高琼传》高琼,家世燕人。琼少勇鸷无赖,为盗。事败,将磔于市,暑雨创溃,伺守者稍怠,即掣钉而遁。事王审琦,太宗尹京邑,知其材勇,召置帐下。太宗尝侍宴禁中,甚醉,及退,太祖送 【查看全文】
4 宋史•孙傅传阅读答案与翻译-孙傅,字伯野,海州人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條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條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人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 【查看全文】
5 冯康国字元通,本名轓,遂宁府人阅读答案与翻译冯康国字元通,本名轓(fan),遂宁府人。为太学生,负气节。建炎中,高宗次杭州,礼部侍郎张浚以御营参赞军事留平江。苗傅、刘正作乱,浚外倡帅诸将合兵致讨,念傅等居中,欲得辩 【查看全文】
6 李参字清臣,郓州须城人阅读答案与翻译李参字清臣,郓州须城人。以荫知盐山县。岁饥,谕富室出粟,平其直予民,不能籴者,给以糟籺,所活数万。 通判定州,都部署夏守恩贪滥不法,转运使使参按之,得其事,守恩谪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