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主持文举考试。②镪:成串的钱。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秦桧当国 当:处在
B.丞相有子就举 就:参加
C.制《用人论》赐大臣 制:撰写
D.亲君子,远小人 亲:亲近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燧生而颖异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B.燧诘其故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
C.不可假以权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D.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 水为之,而寒于水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B.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C.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D.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第,指考核、科举、考绩成绩优异,这里是指萧燧科举“进士及第”。
B.秋试,指科举时代地方为选拔举人所进行的考试。由于秋季举行﹐故称。
C.轮对,又称“轮当面对”,宋代制度,指官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弊。
D.持节,拿看旄节,代表着官员出身高贵。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他的亲信密告萧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魔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早,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都得到了施行。
19.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答
14.A
15.B
16.A
17.D
18.D
19.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解析】
【分析】
14.
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A项,“当”,主持、执掌,故A错误。
故选A。
15.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题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8个虚词,同样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还要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项,前者,承接连词,于是、就;后者,并列连词,不译。意义和用法不相同,故A错误。
B项,都是不定指代词,其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故B正确。
C项,前者,介词,把;后者,介词,用。意义不相同,故C错误。
D项,前者,介词,从;后者,介词,比。意义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16.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父老遮道”是完整的句子,在它后面断开,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项、C项。“送出境者以千数”中“送出境者”是指送他处境的人,是一个完整的词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D项。“人熟知条教”也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子,在它前后断开。
划线部分标上标点为: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严州父老拦路相送,几乎无法前行,送萧燧出州境的人数以千计。婺州和严州相邻,百姓熟知他的条令教化,没费辛苦就稳定下来。
故选A。
17.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一般试题难度不大,解答本题需要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姓名及称谓、官职及科举、宗法及礼俗、天文及历法、地理、刑法、民俗及节日、文史典故等。可用分类串记法,联想记忆法等进行识记。
D项,“代表着官员出身高贵”错,应为“代表着皇帝的身分”,文中指“任职”,故D错误。
故选D。
18.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
D项,“建议都得到了施行”错,原文是“事多施行”,故D错误。
故选D。
参考译文: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萧燧生下就特别聪明,很小就能写文章。绍兴十八年,殿试高中进士,授职平江府观察推官。当时秦桧把持朝政,他的亲信秘密告诉萧燧,说秋天考试时萧燧必定在漕司当主考官,萧燧问其原由,那个秦桧亲信说:“丞相有个儿子参加考试,想把他托付给你。”萧燧气怒地说:“我刚做官就敢昧良心吗!”秦桧因此怀恨他。不久就被朝廷发文调他到秀州,抵达后发现官员多了一个。朝廷更换一人前往贡院主持漕司考场,秦熺果然考中前几名。孝宗初年,萧燧被任命为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值时上殿策对时政,他议论说“应当按官职选择人才,不应当因人选择官位”。皇上听了很高兴,就亲自作了一篇《用人论》赏赐给大臣。淳熙二年,升任起居郎。此前,察官有了空缺,朝廷议论大多倾向萧燧,因他没有做县官的经历,就任命他做了左司谏。当时宦官甘昪的门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的族叔王秬都在外地做官,因为有所倚仗,没有好的政绩,萧燧都上奏朝廷罢免了他们。当时又议论军事进攻之事,皇上以此事问萧燧,萧燧回答说:“如今有德和无德的人杂处,风气浇薄虚浮,军队不够强大,屋子不够充裕,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如果依仗小康,就萌生骄敌之心,那结果就不是臣能知道的了。”皇上说:“这是忠言啊。”于是劝皇上匡正纪纲,容纳正直言论,亲近正人君子,疏远奸邪小人;身边近臣有功劳的可以赏给钱财,不可以授予权柄。皇上都欣然采纳。萧燧出朝担任严州知州。严州地盘狭小,财物匮乏,刚到那里,公家的钱还不满三千,萧燧节俭用度使之够用。两年之内,用剩余的钱补上了累欠的赋税,各县都宽裕了。皇上正吝赐官职,如果没有功劳就不授与,但因萧燧治理严州有功劳,就下诏授他敷文阁待制,调任婺州知州。严州父老拦路相送,几乎无法前行,送萧燧出州境的人数以千计。婺州和严州相邻,百姓熟知他的条令教化,没费辛苦就稳定下来。天旱歉收,浙西常平司请求萧燧给严州调运粮食,萧燧说:“东部与西部不属同路管辖,按说不该给粮食,但我怎么忍心对原先治理的地区坐视不管呢?”于是就为此事向朝廷请求,发运太仓的米来赈济他们。淳熙八年,萧燧被召回朝廷,向皇上进言:“江、浙连年遭遇水早之灾,希望下诏征求应对灾情的意见,再让各部门延长郡县上缴赋税期限,不要只是催督逼迫。”淳熙十年,萧燧上书陈述广西各郡百姓身丁钱的弊端。他建议的事大都施行了。庆典时施恩,身丁钱减半,也都是从萧燧发起的。绍熙四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相关阅读
1 高琼,家世燕人阅读答案与翻译-《宋史·高琼传》
高琼,家世燕人。琼少勇鸷无赖,为盗。事败,将磔于市,暑雨创溃,伺守者稍怠,即掣钉而遁。事王审琦,太宗尹京邑,知其材勇,召置帐下。太宗尝侍宴禁中,甚醉,及退,太祖送 【查看全文】
2 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亳州蒙城人阅读答案与翻译-《宋史•列传第一后妃上》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亳州蒙城人。母曹氏,慈圣光献后姊也,故后少鞠宫中。时英宗亦在帝所,与后年同,仁宗谓慈圣,异日必以为配。既长,遂成昏濮邸。治平二年册为皇后。 后弟 【查看全文】
3 冯康国字元通,本名轓,遂宁府人阅读答案与翻译冯康国字元通,本名轓(fan),遂宁府人。为太学生,负气节。建炎中,高宗次杭州,礼部侍郎张浚以御营参赞军事留平江。苗傅、刘正作乱,浚外倡帅诸将合兵致讨,念傅等居中,欲得辩 【查看全文】
4 王景,莱州掖人,家世力田阅读答案与翻译-《宋史列传十一》王景,莱州掖人,家世力田。景少倜傥,善骑射,不事生业。清泰末,从张敬达围晋阳,会契丹来援,景以所部归晋祖。 天福初,授相州刺史。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 【查看全文】
5 李参字清臣,郓州须城人阅读答案与翻译李参字清臣,郓州须城人。以荫知盐山县。岁饥,谕富室出粟,平其直予民,不能籴者,给以糟籺,所活数万。 通判定州,都部署夏守恩贪滥不法,转运使使参按之,得其事,守恩谪死 【查看全文】
6 宋史•孙傅传阅读答案与翻译-孙傅,字伯野,海州人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條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條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人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