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宋史·王举正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B. 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C. 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D. 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文中指王举正凭借父辈功劳做官。
B. 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C. 知制诰,文中是指我国古代的官名。一般负责起草诏令,不同的朝代其职权有所不同。
D. 礼部,我国古代官署名,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军需、俸禄等事务。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举正严守规则,批评属吏。王举正再次担任知制诰,同时授予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有属吏提前一天骑快马来通报消息,王举正批评属吏泄露宫中消息。
B. 王举正公正严明,一视同仁。昌夷简以宰相身份兼管枢密院,王举正认为不合适,建议政任枢密使;御史台举荐李徽之,王举正没有因为他是友人的女婿而通过。
C. 王举正不畏权贵,仗义执言。王举正指责张尧佐才能平庸.攀附权贵,身居要职,使贤良土大夫无法得到激励;张尧佐复任宣徽使,王举正闲居在家七次上疏。
D. 王举正格守职责,为文雅厚。王举正力谏狄青不可担任执政而未果,请求免除自己谏官职务;人宫侍读时借前代治乱事例委婉劝读;文如其人典雅纯厚,著作颇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
(2)光化军叛卒转寇傍境,而州兵有谋起为应者,举正潜捕首恶者斩之。
14. 皇帝为什么赏赐王举正白银三百,并升任其官职?请简要分析。
答
10. A 11. D 12. B
13. (1)你不在意进取,从来没有因为私事向朝廷请求,因此破格任用你。
(2)光化军叛乱士兵到处侵扰邻近州境,许州士兵有阴谋起事响应的,王举正暗中逮捕为首作恶的人,斩了他们。
14. 王举正在御史中丞任上,前后多次反对授予张尧佐使职,并评论朝廷用人情况。极力反对狄青执政。被皇帝认为尽到了言官的职责。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观察本段文字,理解难度较大,可采用排除法。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区分点主要在三个地方,第一处区分点是断句在“得人”前还是在其后,第二处区分点是断句在“能否”前还是在其后,第三处区分点是断句在“不终”前还是在其后。相较而言,第二处和第三处容易做出判断。第二处,“能否”不能和 “生民”结合,所以应在“能否”后断开。排除B、D。“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是两个对举关系的句子,表达相似的意思,因此应在“不终”前断开。排除C。
译文:现在所任用的并不都是得力的人,然而限期等待升迁,那么以后对有功的人用什么来鼓励呢?而且转运使考察官吏是否有能力,百姓的喜乐与忧虑都依赖他。任命刚刚下达就多次更改,不到一年就两次改变,恩泽之所以未能宣扬,民生疾苦之所以未能消除,主要是这个原因。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D 项,“掌管国家的……军需、俸禄”错,“军需、俸禄”属户部管。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 项,“建议改任枢密使”错,王举正只认为“吕夷简以宰相判枢密院”不合适,并没有建议改任枢密使,是朝廷改任吕夷简为枢密使。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恬,恬淡,不在意;干,求取,请求;不次,破格;状语后置句“干朝廷以私”。
(2)转,到处;寇,侵扰;起,起事;潜,暗中,暗地里。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只要找到文章相关答题区域,读懂相关内容,即可写出答案。由文中“帝称其得风宪体,遗赐就第,赐白金三百两”可知,皇帝赏赐王举正是因为他担任谏官十分称职,因此,答案的整理应该是和王举下向皇上进谏有关。梳理前文内容可知,“‘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固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又曰:……”“及狄青为枢密使,又言青出兵伍不可为执政,力争不能夺,因请解言职”为答案区间。前一条可概括为“王举正在御史中丞任上,前后多次反对授予张尧佐使职,并评论朝廷用人情况”第二条可概括为“极力反对狄青执政”,再加上赏赐前皇帝给出的原因“尽到了言官的职责” 。
【参考译文】
王举正字伯仲,自幼酷爱学习,稳重而沉默寡言。凭借父荫补为秘书省校书郎。考中进士、任伊阙、任丘知县,三次升职后担任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编写《三朝实训》, 同时编写起居注,提拔为知制诰。岳父陈尧佐任宰相,王举正改任龙图阁待制、陈尧佐被罢免宰相,王举正以兵部郎中身份又任知制诰,授予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任前一天,有属吏快马前来报告,王举正正在书房闲坐,慢慢地对属吏说:”怎能泄露宫廷中的话?”后来王举正入宫谢恩,仁宗说:“你不在意进取,从来没有因为私事向朝廷请求,因此破格任用你。”当时陕西有战争,吕夷简以宰相身份兼管枢密院,王举正说:“判的名号太重,是不能不回避的。”于是改为兼任枢密使。王举正升任给事中。御史台推荐李徽之任御史,李徽之是王举正友人的女婿,王举正不予通过。王举正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的身份担任许州知州。光化军叛乱士兵到处侵扰邻近州境,许州士兵有阴谋起事响应的,王举正暗中速捕为首作恶的人,斩了他们。皇佑初年,王举正担任御史中丞,上奏说:“张尧佐是平庸的人,攀附妃子家,一天之内兼领四使,使得对贤士大夫无从鼓励。”朝廷没有回复,王举正因而留在班位在朝廷上谏诤,朝廷于是削夺张尧佐宣徽、景灵二使的职务。又说:“先朝用人,即使多年镇守边境的,官职只到偏远州的刺史。现在所任用的并不都是得力的人,然而限期等待升迁,那么以后对有功的人用什么来鼓励呢?而且转运使考察官吏是否有能力,百姓的喜乐与忧虑都依赖他。任命刚刚下达就多次更改,不到一年就两次改变,恩泽之所以未能宣扬,民生疾苦之所以未能消除,主要是这个原因。”过了半年,张尧佐重新担任宣徽使。王举正闲居在家共七次上疏。狄青担任枢密使时,王举正又上奏说狄青出身军队不能担任宰相,力争而未能改变,因而请求解除谏官职务,皇帝称赞他得到了谏诤之职的根本,派遣使臣到他的府第赏赐,赐白银三百两,授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河南府知府的官职,入朝兼任翰林侍读学士,每次进宫侍读涉及前代治乱的时候,必定再三委婉劝说。去世,赠官太子太保,谥号安简,文章典雅纯厚如同他的为人,有《平山集》《中书制集》《内制集》五十卷。
相关阅读
1 宋史•孙傅传阅读答案与翻译-孙傅,字伯野,海州人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條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條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人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 【查看全文】
2 高琼,家世燕人阅读答案与翻译-《宋史·高琼传》高琼,家世燕人。琼少勇鸷无赖,为盗。事败,将磔于市,暑雨创溃,伺守者稍怠,即掣钉而遁。事王审琦,太宗尹京邑,知其材勇,召置帐下。太宗尝侍宴禁中,甚醉,及退,太祖送 【查看全文】
3 冯康国字元通,本名轓,遂宁府人阅读答案与翻译冯康国字元通,本名轓(fan),遂宁府人。为太学生,负气节。建炎中,高宗次杭州,礼部侍郎张浚以御营参赞军事留平江。苗傅、刘正作乱,浚外倡帅诸将合兵致讨,念傅等居中,欲得辩 【查看全文】
4 李参字清臣,郓州须城人阅读答案与翻译李参字清臣,郓州须城人。以荫知盐山县。岁饥,谕富室出粟,平其直予民,不能籴者,给以糟籺,所活数万。 通判定州,都部署夏守恩贪滥不法,转运使使参按之,得其事,守恩谪死 【查看全文】
5 王景,莱州掖人,家世力田阅读答案与翻译-《宋史列传十一》王景,莱州掖人,家世力田。景少倜傥,善骑射,不事生业。清泰末,从张敬达围晋阳,会契丹来援,景以所部归晋祖。 天福初,授相州刺史。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 【查看全文】
6 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亳州蒙城人阅读答案与翻译-《宋史•列传第一后妃上》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亳州蒙城人。母曹氏,慈圣光献后姊也,故后少鞠宫中。时英宗亦在帝所,与后年同,仁宗谓慈圣,异日必以为配。既长,遂成昏濮邸。治平二年册为皇后。 后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