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翻译赏析_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原文_作者晏几道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晏几道。其古诗全文如下: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翻译】
  这首词以回荡飘忽的笔势,刻画一位哀艳动人的弹筝艺妓—— 小莲哀艳动人的形象。全词以“哀筝一弄湘江曲“摹然开篇,又以“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骤然收笔,中间不平铺直叙而抓住最富有表现力的动作、神态来写,极具艺术感染力。
  【鉴赏】
  词的上片暗写湘灵鼓瑟的典故,点出“幽恨”;下片并未具体展开写幽恨,只写弄筝的情态,而幽恨自见。黄蓼园谓此词“末句意浓而韵远,妙在能蕴藉”。起笔一句先写弹奏。筝称之为“哀筝”,感情色彩极为明显。“一弄”,奏一曲。曲为“湘江曲”,内容亦当与舜及二妃一类悲剧故事有关,由此可见酒筵气氛和弹筝者的心情。“写尽湘波绿”,湘水以清澈著称,“绿”为湘水及其周围原野的色调。但绿在色彩分类上属冷色,则又暗示乐曲给予人心理上的感受。“ 写” ,指弹奏,而又不同于一般的“弹”或“奏”;似乎弹筝者的演奏,像文人的用笔,虽然没有文词,但却用筝声“写”出了动人的音乐形象。
  上片歇拍两句,让人想到弹筝者幽恨甚深,非细弹不足以尽情传达,而能将幽恨“细传”,又足见其人有很高的技艺。从“纤指”二句的语气看,词人对弹筝者所倾诉的幽恨是抱有同情的,而所传之幽恨即是双方所共有的。词之上片,着重从演奏的内容情调方面写弹者。
  下片转写弹者的情态。“当筵秋水慢”,“秋水”代指清澈的眼波。“慢”,形容凝神,指筝女全神贯注。“玉柱斜飞雁”,筝上一根根弦柱排列,犹如一排飞雁。飞雁在古诗词中,常与离愁别恨相连,同时湘江以南有著名的回雁峰。因此,这里虽是说弦柱似斜飞之雁,但可以想见所奏的湘江曲亦当与飞雁有联系,写筝柱之形,其实末离开弹筝者所传的幽恨。“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春山,指像山一样弯弯隆起的双眉,是承上文“秋水”而来的,用的是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西京杂记》)的典故。女子凝神细弹,表情一般应是从容沉静的,但随着乐曲进入断肠境界,筝女敛眉垂目,凄凉和悲哀的情绪还是明显地流露了出来。


相关阅读
1 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翻译赏析_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原文_作者廖世美

《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廖世美。其古诗全文如下: 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紫薇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惆怅相思迟暮。记当日、朱阑 【查看全文】

2 六幺令·绿阴春尽翻译赏析_六幺令·绿阴春尽原文_作者晏几道

《六幺令绿阴春尽》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晏几道。其古诗全文如下: 绿阴春尽,飞絮绕香阁。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一寸狂心未说,已向横波觉。画帘遮匝,新 【查看全文】

3 疏影·咏荷叶翻译赏析_疏影·咏荷叶原文_作者张炎

《疏影咏荷叶》出自宋词三百首,作者为宋朝诗人张炎,其古诗全文如下: 碧圆自洁。向浅洲远浦,亭亭清绝。犹有遗簪,不展秋心,能卷几多炎热?鸳鸯密语同倾盖,且莫与、浣纱人 【查看全文】

4 八归·秋江带雨翻译赏析_八归·秋江带雨原文_作者史达祖

《八归秋江带雨》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史达祖。其古诗全文如下: 秋江带雨,寒沙萦水,人瞰画阁愁独。烟蓑散响惊诗思,还被乱鸥飞去,秀句难续。冷眼尽归图画上 【查看全文】

5 霜叶飞·重九翻译赏析_霜叶飞·重九原文_作者吴文英

《霜叶飞重九》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吴文英。其古诗全文如下: 断烟离绪。关心事,斜阳红隐霜树。半壶秋水荐黄花,香噀西风雨。纵玉勒、轻飞迅羽,凄凉谁吊荒台 【查看全文】

6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翻译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