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玄机《暮春有感寄友人》全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3-09-15
鱼玄机,字蕙兰,是我国唐代女诗人。与薛涛、李冶、刘采春并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其性聪慧,有才思,尤工诗。但她的爱情却注定是一场悲剧,在鱼玄机十四岁的时候,便嫁给了当时的状元李亿为妾,后因李妻不能容她,她便出家为女道士。所以鱼玄机的诗作,大多描写的是女子在古代特定的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所产生的孤独、悔恨、惆怅等复杂情绪。

《暮春有感寄友人》是鱼玄机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咸通二年(861年)暮春时节,鱼玄机在一次熟睡中被莺语惊醒,便写下了这首诗道出心中孤独之感。这首诗的取胜之处,便在于鱼玄机用词细腻,对景物的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妙境,完美的将自己内心的孤独之感抒发了出来。堪称借景抒情的千古名作。

暮春有感寄友人
鱼玄机
莺语惊残梦,轻妆改泪容。
竹阴初月薄,江静晚烟浓。
湿觜衔泥燕,香须采蕊蜂。
独怜无限思,吟罢亚枝松。

注释
轻妆:淡妆。
薄:即淡薄之意。
烟:指雾气。觜:即嘴。
蕊:即花蕊。
亚:通“压”,枝松呈低垂状态。

译文
黄莺的啼声惊扰了诗人的美梦,醒来之后眼泪冲淡了昨晚刚化的淡妆。
夜晚时分,竹林熙熙,月亮也显得那么的渺小。江边是那么寂静,夜晚的烟雾也显得格外浓重。
门外的燕子衔着泥土筑巢,蜜蜂在采花培养着蜂蜜。
只有诗人一个人无限愁思,一个人低语压低了枝松。

鉴赏
暮春时期,诗人独自一人生活,在一个将晓未晓的凌晨被黄莺的鸣声惊醒,于是起床走出房间,看到窗外的景色,诗人感觉心情压抑,想起了一些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莺语惊残梦,轻妆改泪容”,鱼玄机便开门见山的道出了自己心中的孤独之感。即黄莺的啼声惊扰了鱼玄机的美梦,当她从梦中醒来,却发现眼泪冲淡了昨晚刚化的淡妆。至于鱼玄机梦到了什么,这里并没有直接写出。但从她独自生活,和梦醒时分的泪眼朦胧,可见她心中的孤独之感。
颔联“竹阴初月薄,江静晚烟浓”,则是通过对月夜悲凉景色的描写,烘托鱼玄机心中的孤独。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刚到夜晚,竹林熙熙,初升的月亮还不是显得那么淡薄。江边则是一片寂静,只有夜晚的雾气显得格外浓重。幽暗寂静的环境,无疑给人一种悲寂的感受。触景生情,鱼玄机心中的孤独之感便油然而生。
颈联“湿觜衔泥燕,香须采蕊蜂”,意思是说,门外的燕子正在衔着泥土筑巢,蜜蜂则在采花培养着蜂蜜。无论是燕子,还是蜜蜂,都是成群结队的,所以鱼玄机这里主要是以它们的团聚依恋,来反衬自己心中的孤独。对比鲜明,意味十足。而诗到这里,通过鱼玄机对不同景物的描写,可以得知她这首诗的时间顺序是倒序来写的。如此一来,她在熟睡中被惊醒的孤独之感就更为饱满动人。
尾联“独怜无限思,吟罢亚枝松”,即只有诗人一个人独自产生了无限愁思,声声低语压低了枝松。枝松呈现低垂状态,则说明鱼玄机心中的孤独之深,足以压倒松枝。可见这里的一个“亚”字,便巧妙的将诗人心中的孤独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对景物的细腻描写,也足以说明它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妙境。
综观鱼玄机的这首诗,语言浅近自然,风格柔婉清丽。心中的孤独之感,通过景物表现出来,则美到令人心碎。


相关阅读
1 咏早梅·兔园标物序翻译赏析_咏早梅·兔园标物序原文_作者何逊

《咏早梅兔园标物序》作者为东晋文学家何逊。其古诗全文如下: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 【查看全文】

2 九日侍宴应制翻译赏析_九日侍宴应制原文_作者崔国辅

《九日侍宴应制》作者为唐朝诗人崔国辅。其古诗全文如下: 运偶千年圣,时传九日神。 尧樽列钟鼓,汉阙辟钩陈。 金箓三清降,琼筵五老巡。 始惊兰佩出,复咏柏梁新。 云雁楼前 【查看全文】

3 故人寄茶阅读答案-李德裕,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故人寄茶 李德裕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 碧流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其余不敢费,留伴读书行。 【查看全文】

4 杜牧《题乌江亭》李清照《夏日绝句》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题乌江亭①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①乌江亭:楚 【查看全文】

5 和才叔岸旁古庙阅读答案-梅尧臣,树老垂缨乱,祠荒向水开

和才叔岸旁古庙 梅尧臣(北宋) 树老垂缨乱,祠荒向水开。 偶人经雨踣,古屋为风摧。 野鸟栖尘坐,渔郎奠竹杯。 欲传《山鬼》曲,无奈《楚辞》哀! 注释:山鬼,屈原《楚辞九歌 【查看全文】

6 杂诗·飘如陌上尘原文_杂诗·飘如陌上尘翻译赏析_作者陶渊明

《杂诗飘如陌上尘》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陶渊明。其古诗全文如下: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