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雁过秋空夜未央翻译赏析_定风波·雁过秋空夜未央原文_作者李珣

  《定风波·雁过秋空夜未央》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珣。其古诗全文如下:
  雁过秋空夜未央,隔窗烟月锁莲塘。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
  纵有回文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沉水香消金鸭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长。
  【前言】
  《定风波·雁过秋空夜未央》是五代十国时期词人李珣的作品。此词写闺中女子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也有人认为此词寄托了故国之思。
  【注释】
  ⑴潇湘:两条水名。《山海经》“潇水,源出九巅山,湘水,源出海阳山。至零陵合流而于洞庭也。”也指潇湘水流域一带。
  ⑵回文重叠:用苏蕙织《回文璇玑图》的典故。《太平御览》卷五二〇引崔鸿《前秦录》:“秦州刺史窦滔妻,彭城令苏道质之女。有才学,织绵制回文诗以赎夫罪。”
  【翻译】
  无。
  【赏析】
  《定风波·雁过秋空夜未央》这首词一开始提供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夜,一位女子正倚窗而立,凝望着河汉星空。一队大雁悠然南飞而过,之后,浩瀚的星空又显寂寥。只见荷塘月色蒙着一层淡淡的烟雾。表面上看去,这些似乎是客观的描绘,但仔细吟味,发现词人所描绘的景并非是“无我之景”。一个“锁”字,道出了那女子的心情。她原来有一段往事不堪回首。下面不说“往事”内容如何,只写“故人迢递在潇湘”而使她深感“惆怅”。由此一笔,则所谓“往事”,虽不写,也已写了,词笔之含蓄如此。“潇湘”不必实指,表明远行之意。南朝梁柳恽《江南曲》:“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应是“故人”一句所本。
  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描写了女子的心理活动。她本想给远行的“故人”写信寄思念之\0\0\0\0\0\0\0\0\0\0\0\0\0\0\0\0托付之人。词用十六国前秦女诗人苏蕙作《回文璇玑图诗》的典故,表明这“故人”就是她的丈夫而非情人。词情至此又进一步明朗化。过片两句写心理曲折层深,文字也婉转多姿。有“意”而以“回文重叠”形容之,说明她情思蕴积之深。武则天《璇玑图序》说苏蕙的织锦回文,“五采相宣,莹心耀目。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回文重叠”四字,抵得过许多相思之苦、望归之切的辞藻刻画。“意”字是相对于“笔”字而言的。前加“纵有”,后缀“谁寄”,“意”仍是意,终未笔之于书。未写的原因是无人寄。信未写成,百无聊赖,女子只能含泪卸妆就寝。夜深人静,此恨绵绵,自然是不能安睡。床前焚的香早已灭尽了,就是那香炉也变得冰冰的了。夜漫长,耳边不断传来秋虫的悲鸣和远处的捣衣声。“愁水”二字,合主观情绪之自愁与客观事物之令人愁为一体,字平、句短而意丰。“杵声”和“候虫声”反衬周围的寂静,寂静的夜又反衬了女子内心的思潮汹涌,辗转反侧,可谓传神。
  这首词刻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用“雁”、“候虫声”、“杵声”紧扣住秋夜,用短句“惆怅”、“愁永”来贯穿全篇,整首词始终处在低沉的调子之中,烘托了主题。全词无论是景色描写还是意境塑造方面,都与当时盛行的“花间派”创作手法不同,给人以“清疏”之感。


相关阅读
1 晚鸡·黯黯严城罢鼓鼙原文_晚鸡·黯黯严城罢鼓鼙翻译赏析_作者崔护

《晚鸡黯黯严城罢鼓鼙》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崔护。其诗文如下: 黯黯严城罢鼓鼙,数声相续出寒栖。 不嫌惊破纱窗梦,却恐为妖半夜啼。 【赏析】 诗中描写的情景应发生在长安城南, 【查看全文】

2 燕公为汉将翻译赏析_燕公为汉将原文_作者胡皓

燕公为汉将,武德奉文思。利用经戎莽,英图叶圣诒。 塞沙制长策,穷石卷摇旗。万里要相贺,三边又在兹。 棱威方逐逐,谈笑坐怡怡。宠饯纷郊道,充厨竭御司。 尝醪企行迈,听乐 【查看全文】

3 玉漏迟·乱离词客少翻译赏析_玉漏迟·乱离词客少原文_作者张尔田

《玉漏迟乱离词客少》作者为宋朝诗人张尔田。其古诗全文如下: 乱离词客少!锦鲸仙去,鹤归华表。把酒生平,都是旧时言笑。零落霜腴润墨,流怨入江南哀调。春恨渺,十年心事, 【查看全文】

4 南乡子·睡起绕回塘翻译赏析_南乡子·睡起绕回塘原文_作者李之仪

《南乡子睡起绕回塘》作者为宋朝诗人李之仪。其古诗全文如下: 睡起绕回塘。不见衔泥燕子忙。前日花梢都绿遍,西墙。犹有轻风递暗香。 步懒恰寻床。卧看游丝到地长。自恨无聊 【查看全文】

5 途中见杏花阅读答案-吴融,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途中见杏花 吴融①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吴融: 【查看全文】

6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