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缁衣

发布时间: 2014-07-24

诗经:缁衣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注释

1、缁(兹)衣:黑衣。《传疏》:“朝服以缁布为衣,故谓之缁衣。”
2、敝:破旧。予:而。
3、馆:馆舍。
4、粲:闻一多《风类钞》:“粲,新也,谓新衣。”
5、席:宽大。《毛传》:“席,大也。”

译文

黑色官服真合适,破了我再来缝制。
你到馆舍去办事,回来我送你新衣。
黑色官服真美好,破了我再来制造。
你到馆舍去办事,回来我送你新袍。
黑色官服宽又长,破了我再制新装。
你到馆舍去办事,回来送你新衣裳。

赏析

《缁衣》为郑风的第一首。这首诗,尽管在现在大学的教科书中根本不提,在各种《诗经》选本中也不见踪影,可在古代典籍中却不时提到。 《礼记》中就有“好贤如《缁衣》”和“于《缁衣》见好贤之至”的记载(转引自《诗集传》)。郑国开国之君桓公为周幽王时的司徒,他的儿子武公则为周平王时的司徒。因此,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的《郑世家》“述赞”中说:“厉王之子。得封于郑。代职司徒,《缁衣》在咏。”宋代的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旧说,郑桓公、武公,相继为周司徒,善于其职,周人爱之,故作是诗。”他似乎是赞成这一“旧说”的。而清代的姚际恒、方玉润则以为这是“美武公好贤之诗”(《诗经原始》)。当代学者高亨先生也同意此说。他说:“郑国某一统治贵族遇有贤士来归,则为他安排馆舍,供给衣食,并亲自去看他。这首诗就是叙写此事”(《诗经今注》)。至于郑国统治者是真“好贤”,还是政治手腕,论者也是有不同看法的。如王夫之就认为:“《缁衣》之诗,王子友(桓公)之工其术以歆天下者也。”(《诗广传》)意思是,所谓“好贤”,乃是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权术耳。

其实,我们仔细玩味这首诗,会充分感受到诗中有一种温馨的亲情洋溢其间,因此,与其说这是一首描写国君与臣下关系的诗,还不如说这是一首写家庭亲情的诗更为确切。当代不少学者认为,这是一首赠衣诗。诗中“予”的身份,看来像是穿缁衣的人之妻妾。孔颖达《毛诗正义》说:“卿士旦朝于王,服皮弁,不服缁衣。退适治事之馆,释皮弁而服(缁衣),以听其所朝之政也。”说明古代卿大夫到官署理事(古称私朝),要穿上黑色朝服。诗中所咏的黑色朝服看来是抒情主人公亲手缝制的,所以她极口称赞丈夫穿上朝服是如何的合体,如何的称身,称颂之词无以复加。她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如果这件朝服破旧了,我将再为你做新的。还再三叮嘱,你去官署办完公事回来,我就给你试穿刚做好的新衣,真是一往而情深。表面上看来,诗中写的只是普普通通的赠衣,而骨子里却唱出了一位妻子深深挚爱自己丈夫的心声。我们不必因为诗的主人公是卿大夫的妻妾,而说赠衣给丈夫仅仅是为了博得丈夫的宠爱。

全诗共三章,直叙其事,属赋体。采用的是《诗经》中常见的复沓联章形式。诗中形容缁衣之合身,虽用了三个形容词:宜”、“好”、“席”,实际上都是一个意思,无非是说,好得不能再好;准备为丈夫改制新的朝衣,也用了三个动词:“改为”、“改造”、“改作”,实际上也都是一个意思,只是变换语气而已。每章的最后两句都是相同的。全诗用的是夫妻之间日常所说的话语,一唱而三叹,把抒情主人公对丈夫无微不至的体贴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相关阅读
1 何逊:边城思

《 边城思 》 作者:何逊 柳黄未吐叶, 水绿半含苔。 春色边城动, 客思故乡来。 赏析 :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婀娜多姿的杨柳和离情相思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名的《诗经小雅采薇 【查看全文】

2 张旭:桃花溪

《 桃花溪 》 作者: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 : 1、飞桥:高桥。 2、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记》中武 【查看全文】

3 描写夏季的诗句

描写夏季的诗句 1、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虞世南《蝉》 2、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苏轼《浣溪沙》 3、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4、荷叶 【查看全文】

4 描写西湖的诗句

描写西湖的诗句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看看红药又翻阶,趁取西湖春会。 4、碧波方圆五公里,满湖惹秋风。 5、欲将此意凭 【查看全文】

5 爱情诗歌大全

爱情诗歌大全 1、《 爱情玫瑰花 》 散发着醉人的浓香 却还隔着深深的栅栏 世间无上的美丽 却还带着扎手的尖刺 多少生命为她凋零 你这掌管宇宙的女神 多少梦想为她点燃 你这主宰万 【查看全文】

6 陶渊明:移居·昔欲居南村

《 移居昔欲居南村 》 作者 :陶渊明 原文 :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查看全文】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