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秋收起义》
作者:毛泽东
原文: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注释:
1、西江月:词牌名,由李白《苏台怀古诗》的“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诗句得名。
2、军叫工农革命:当时国民党的军队称作“国民革命军”,共产党领导的起义队伍就叫“工农革命军”。二八年五月,中共中央在《中央通告第五十一号——军事工作大纲》才正式规定,“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目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
3、旗号镰刀斧头:这是当时的军旗。三三年改为镰刀锤子,后演变为现在的八一军旗。
4、匡庐:原为修铜,即修水、铜鼓,江西省县名。
5、潇湘:原为平浏,即平江、浏阳,湖南省县名。
6、暮云愁:象征反动势力压顶,百姓生活窘迫。
赏析:
上阕表达了工农革命军行动的迅速和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开头两句:“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旗帜鲜明,铿锵有声,为全诗创造了昂扬奋发、气壮山河的氛围。与以往的军事行动不同,这次起义不再借用国民革命旗号,而是第一次坚决、公开地打出工农革命和共产党的旗号,表示它是一支受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人民军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这两句说队伍走向,突出指挥若定的气概及奋勇前行的气势。
下阕追叙起义的原因和不可阻挡的气势,照应了上阕,必然的因果关系显得极有说服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起始两句强调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的尖锐程度,指出秋收起义的内在原因及动力。“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前句写地主催租索债给农民带来无限的悲愁,于是后句“霹雳一声暴动”便成为必然之势,顺理成章,形象生动,充分显示出起义的正义性,有力地鼓舞了广大工农群众。
另外,这首词遣词造句,明快有力,富有文采。“旗号镰刀斧头”,使工农革命的特点表现得具体鲜明;“匡庐”、“潇湘”,以当地的名山名水指代两地,简练含蓄,充满诗情画意,富有魅力;一个“直”字,坚决明快!“同仇”,既典雅又易懂,雅俗共赏;“暮云愁”、“霹雳一声”,比喻形象,有气魄。
相关阅读
1 描写夏季的诗句
描写夏季的诗句 1、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虞世南《蝉》 2、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苏轼《浣溪沙》 3、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4、荷叶 【查看全文】
2 爱情诗歌大全爱情诗歌大全 1、《 爱情玫瑰花 》 散发着醉人的浓香 却还隔着深深的栅栏 世间无上的美丽 却还带着扎手的尖刺 多少生命为她凋零 你这掌管宇宙的女神 多少梦想为她点燃 你这主宰万 【查看全文】
3 张旭:桃花溪《 桃花溪 》 作者: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 : 1、飞桥:高桥。 2、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记》中武 【查看全文】
4 陶渊明:移居·昔欲居南村《 移居昔欲居南村 》 作者 :陶渊明 原文 :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查看全文】
5 何逊:边城思《 边城思 》 作者:何逊 柳黄未吐叶, 水绿半含苔。 春色边城动, 客思故乡来。 赏析 :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婀娜多姿的杨柳和离情相思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名的《诗经小雅采薇 【查看全文】
6 描写西湖的诗句描写西湖的诗句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看看红药又翻阶,趁取西湖春会。 4、碧波方圆五公里,满湖惹秋风。 5、欲将此意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