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②涨渌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注】①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诗人因揭露新法弊端被贬至黄州。②蒲萄:即“葡萄”,喻江水澄澈碧绿。
琼杯:美玉制成的杯。
翠作堆:形容山林青翠茂密。
岷峨:岷山与峨嵋山,谓长江从四川流过来。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琼杯,玉制的酒杯,亦用以美称酒杯。
B.“岷峨”指四川岷山、峨眉山,苏轼常常在诗词中用“岷峨”代指家乡。
C.下阕前两句“暗”和“乱”两字写山上春雨忽至,营造了悲凉清冷的氛围。
D.下阕后三句描写骤雨复晴的景色,东风吹散云雨,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半边天。
E.本词描写的自然景观阴晴不定、神奇瑰丽,直接抒发了词人对身世际遇的感慨。
2.本词上阕写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E(C,2分;E,3分。C项,“暗”“乱”两字突出了春雨飘忽不定,倏来倏往的特征,并无悲凉清冷的氛围;E项,寓情于景,蕴含词人对身世际遇的感慨。)
2.①实写落日美景倒映在酒杯里,青山绿树把杯中美酒都染绿了。②虚写杯中琼浆是岷山、峨眉山积雪融化而来,万顷的江水正像那未过滤的酒。③虚实结合,想象奇特,扩展了时空,表现了词人的思乡之情与旷达胸怀。(每答对一点给2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分析到位也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夕阳美丽的景色倒影在手中的玉杯里,青山绿树把一杯的玉液都染绿了。认得这杯中琼浆是故乡岷山和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初次看来,万顷的江水都好像那尚未过滤的酒。
阳台山上春雨忽至,胡乱地洒在歌楼打湿了美人的粉腮。忽然一阵东风卷地而来,吹散了云雨,落日的余晖从乌云缝隙中斜射出来,染红了半边天。
简析
此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年),苏轼在黄州临皋亭所作。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傅棘注本的题目为“黄州临皋亭作”。苏轼因为写诗揭露新法的弊端,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成为失去自由的罪人。到黄州后,他开始住在定惠院,以后又迁到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元丰四年春天的一个傍晚,词人在临皋亭上倚栏观江,见落日斜照、春意盎然,又逢短暂的春雨令水天生出奇妙的景致,心神激荡,便将这美好的景色记录了下来,即成此篇。
词中描写春日傍晚的景色,上片写春日晚景,下片写雨过天睛。词作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意境阔大,气势豪迈。表现了词人旷达宽广的襟怀,抒发了浓厚而深沉的思乡之情。
相关阅读
1 临江仙·风水洞作翻译赏析_临江仙·风水洞作原文_作者苏轼
《临江仙风水洞作》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四大从来都遍满,此间风水何疑。故应为我发新诗。幽花香涧谷,寒藻舞沦漪。 借与玉川生两腋,天仙未必相思。还凭流 【查看全文】
2 郭纶阅读答案-苏轼,河西猛士无人识,日暮津亭阅过船郭纶① 苏轼 河西猛士无人识,日暮津亭阅过船。 路人但觉骢马瘦,不知铁槊大如椽。 因言西方久不战,截发愿作万骑先。 我当凭轼与寓目②,看君飞矢集蛮毡。 【注】①这是苏轼2 【查看全文】
3 过岭阅读答案-苏轼,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过岭 苏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 注①作者自岭南遇赦北归 【查看全文】
4 浣溪沙·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一)阅读答案-苏轼浣溪沙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一)① 苏轼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②。黄童白叟聚睢盱③。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注】①元丰元年( 【查看全文】
5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苏轼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①,野 【查看全文】
6 吴中田妇叹阅读答案-苏轼,结合全诗赏析本诗“曲笔”的艺术吴中田妇叹(节选) 苏轼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 茆苫一月陇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 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秕。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官今要钱不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