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上苏子瞻(其二)阅读答案-黄庭坚,青松出涧壑,十里闻风声

发布时间: 2023-04-24
古诗二首上苏子瞻①(其二)
黄庭坚
青松出涧壑,十里闻风声。
上有百尺丝,下有千岁苓②。
自性得久要③,为人制颓龄。
小草有远志,相依在平生。
医和④不并世,深根且固蒂。
人言可医国,可用太早计。
小大材则殊,气味固相似。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当时担任北京国子监教授的黄庭坚写了一封信给正任徐州知州的苏轼,并附上古诗二首。②百尺丝;此处指菟丝,一种缠绕寄生之草。千岁苓;此处指生长多年的茯苓,是一种生于松根处的菌类植物。二者都是药草。③久要:久交,“要”同“遗”。④医和:春秋时名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松长在山涧深谷,迎风发出声响十里外都能听见,诗人以松喻人,赞美苏轼虽仕途坎坷,但依然声名远播。
B.青松上有菟丝攀缘,根部有茯苓生长,它们都是有用之材,诗人借此表现苏轼的众多追随者都是人才。
C.人们都说良才可以治国,然而当时机未到时,也不必操之过急,"人言可医国"这两句包含着对苏轼的安慰之情。
D."医和不并世"两句将苏轼比作古代名医,表明他有超出众人的才干,众多追随者在他的荫蔽下可以巩固根基。
16.黄庭坚此前与苏轼并未深交,苏轼读了他的信和诗后深受感动,写了和诗回赠,两位大诗人从此结下深厚的情谊。本诗是如何打动苏轼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15.(3分) D (理解有误,这两句说医和没有生活在当世,无人来挖掘药草的功用,暗示了当今社会缺乏伯乐,人才得不到重用,只能巩固根基,韬光养晦)
16.(6分)答案示例:
①诗人以青松比喻苏轼,高度赞美了苏轼的人品才情。②诗人以“小草”自比,虽然渺小,也有远大的志向。
③诗人用小草依附松树,表达了自己希望与苏轼长久结交,蕴含着对他的仰慕之情与追随之意。(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诗意
青松生长在幽涧深壑之中,但十里外都能听到风吹动它的声音。
在它上面绕有百余尺长的菟丝,在它下面匍匐着千年的老茯苓。
据茯苓的本性,能与松树做长久的朋友,为人类袪老延年。
菟丝虽是小草,也有远大的志向,能跟松树生死相依。
古时的名医医和已不在世上,那就先深扎下根来,坚固本蒂吧!
小草和大树,材能是有不同的,但它们的品格和情调却很相似。


赏析
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黄庭坚任北京国子监教授时,写了一封信给正在徐州的苏轼,并附上古诗二首,表示自己的倾慕之情,苏轼也和了诗,两位诗人从此相交,终生不渝。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散文家、诗人。他早年政治上偏于保守,因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屡遭贬斥,历任杭州、密州、徐州等处的地方官,较关心人民的疾苦,做官时也做了一些好事。苏轼是宋诗革新的主将,他的诗内容比较充实,想象力丰富,豪放自然,艺术形式变化多端,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后人比之为宋代的李白。
黄庭坚的这首诗用比体。以涧松喻苏轼,谓其虽大才而不得其用,却声名远播。又以菟丝自喻,希望自己能与青松长久相依。在这里表明了黄庭坚虽为“小草”,却有远大的志向,与苏轼一样都具有“医国”的远大抱负。


相关阅读
1 题阳关图·人事好乖当语离翻译赏析_题阳关图·人事好乖当语离原文_作者黄庭坚

《题阳关图人事好乖当语离》作者为宋朝诗人黄庭坚。其古诗全文如下: 人事好乖当语离,龙眠貌出断肠诗。 渭城柳色关何事,自是离人作许悲。 【前言】 《题阳关图二首》是宋代诗 【查看全文】

2 宿广惠寺翻译赏析_宿广惠寺原文_作者黄庭坚

《宿广惠寺》作者为宋朝诗人、文学家黄庭坚。其古诗全文如下: 鸦啼残照下层城,僧舍初寒夜气清。 风乱竹枝垂地影,霜乾桐叶落阶声。 不遑将母伤今日,无以为家笑此生。 都下苦 【查看全文】

3 秋怀阅读答案-黄庭坚,秋阴细细压茅堂,吟虫啾啾昨夜凉

秋怀 [宋]黄庭坚 秋阴细细压茅堂,吟虫啾啾昨夜凉。 雨开芭蕉新间旧,风撼筼筜宫应商。 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 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 [注] 筼筜:竹名。 【查看全文】

4 题竹石牧牛原文_题竹石牧牛翻译赏析_作者黄庭坚

《题竹石牧牛》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黄庭坚。其古诗全文如下: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前言】 【查看全文】

5 《池口风雨留三日》阅读答案

池口风雨留三日【1】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2】,身闲心苦一舂锄【3】。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莫【4】窗归了 【查看全文】

6 两同心·一笑千金翻译赏析_两同心·一笑千金原文_作者黄庭坚

《两同心一笑千金》作者为宋朝诗人黄庭坚。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笑千金。越样情深。曾共结、合欢罗带,终愿效、比翼纹禽。许多时,灵利惺惺,蓦地昏沈。 自从官不容针。直至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