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怀贻京邑同好翻译赏析_书怀贻京邑同好原文_作者孟浩然

  《书怀贻京邑同好》作者为唐朝诗人孟浩然。其古诗全文如下:
  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
  诗礼袭遗训,趋庭沾末躬。
  昼夜常自强,词翰颇亦工。
  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
  慈亲向羸老,喜惧在深衷。
  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
  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
  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
  当途诉知己,投刺匪求蒙。
  秦楚邈离异,翻飞何日同。
  【前言】
  《书怀贻京邑同好》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和渴望出仕施展抱负的愿望。开篇先叙身世,再写自己成年后运命不通,向京中当政知己表明自己已“弹冠”准备出仕,望故人援引。全诗慷慨悲凉,风格浑健。
  【注释】
  ⑴京邑同好:即诗所云“当途知己”。按,颇疑此辈即韩思复之俦。据两唐书《韩思复传》,韩曾两度任襄州刺史,卒后,“故吏卢僎、邑人孟浩然立石岘山”。可见韩、孟关系之不同一般。
  ⑵维:发语词,无义。先:祖先。邹、鲁:是儒家所推重的礼乐之邦。孔子是鲁国人,孟子是邹国(今山东邹县)人。此句谓先人·是孟子的后代。
  ⑶沾,言受雨露之惠。全唐诗校:“一作绍。”末躬,犹言贱体,自谦之词。
  ⑷《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⑸翰:全唐诗校:“一作赋。”工:全唐诗校:“一作攻。”陶渊明《咏贫士》:翳然绝交游,赋诗颇能工。”
  ⑹《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⑺嗟吁:宋蜀本、《文苑英华》作“吁磋”,是。叹词。
  ⑻慈亲:指父母。向:趋向、接近。羸:弱。
  ⑼《论语·里仁》:“子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何晏《集解》:“孔(安国)曰:‘见其寿考则喜,见其衰老则惧。”,此诗“喜惧”义偏在“惧”。深衷:内心深处。
  ⑽甘脆:美食。《战国策·韩策二》:“聂政谢曰:‘臣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旦夕得甘脆以养亲。”
  ⑾“箪瓢”句: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短褐穿结,革瓢屡空。”
  ⑿此句犹言慕孔夫子执鞭之言。《论语·述而》:“子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执鞭,指贱役。
  ⒀感激:感到激奋。
  ⒁此句犹言“诉于当途之知己”。当途:当路,身居要职。《孟子·公孙丑上》:“夫子当路于齐。”
  ⒂投刺:递上名片。刺,名刺,名片。匪求蒙:《易·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孔疏:“闇者求明,明者不谘于闇。”童蒙,闇弱愚昧者。句谓白己愿通于明哲,非求助于闇弱。
  ⒃秦、楚:分指长安、襄阳。
  ⒄翻飞:高飞远举,喻仕途得意。
  【赏析】
  《书怀贻京邑同好》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59卷第11首。这首咏怀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和渴望出仕施展抱负的愿望。开篇先叙身世,说明自己系孟子后裔,长在世代重儒风的家庭,从小受诗礼之教,并获得了较高的文学修养;次写自己成年后运命不通,又亲老家贫,所以向京中当政知己表明自己已“弹冠”准备出仕,望故人援引。全诗慷慨悲凉,风格浑健,颇有建安风力。


相关阅读
1 早寒有怀阅读答案-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迷津欲有问,化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 【查看全文】

2 清明即事阅读答案-孟浩然,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清明即事①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②聊代醉。 [注]①开元十六年(728)早春,孟浩然西游至长安,应 【查看全文】

3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翻译赏析_题大禹寺义公禅房原文_作者孟浩然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其古诗全文如下: 义公习禅处,结构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群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 【查看全文】

4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阅读答案-孟浩然,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 [唐]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 【查看全文】

5 《都下送辛大之鄂》《洛下送奚三还扬州》阅读答案-孟浩然

都下送辛大之鄂 孟浩然 南国辛居士,言归旧竹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 余亦忘机者,田园在汉阴。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 洛下送奚三还扬州 孟浩然 水国无边际,舟行 【查看全文】

6 古诗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翻译赏析_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原文_作者孟浩然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