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①上:这里指唐太宗。黄门侍郎:宫门之内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
10.用“/ ”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 画一处) (2 分)
比 至 末 年 天 下 储 积 得 供 五 十 年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 分)
炀帝恃其富饶,奢靡无厌,遂致亡国。
12.请结合选文内容 (用自己的话) ,阐述文章所讲道理。 (3 分)
答
10.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十年。
11.隋炳帝依仗国库富有丰足,奢侈浪费不满足,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评分意见:3分,关馆词“恃”“厌*“遂”,翻译正确,语句通顺,即可得分。
12.示例1:隋炀帝穷奢极欲,缺少忧患意识,导致国家灭亡;阐述了奢靡之风不可盛行,治国要厉行节约,体恤百姓,以民为本。
示例2:唐太宗以史为鉴,意识到隋炀帝灭国源于奢侈浪费,不顾百姓;阐述了奢靡之风不可盛行,治国要厉行节约,体恤百姓,以民为本。
参考译文:
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隋朝开皇十四年遇到大旱,百姓大多忍饥挨饿。当时国家粮仓贮存甚丰,可是朝廷竟不肯用粮食拯济灾民,下令让老百姓自己想办法。隋文帝不爱惜百姓却吝惜粮食,到了隋朝末年,粮仓贮存的粮食足够五十年之需。隋炀帝继承父业,依仗国家富庶,所以挥霍无度,极尽奢侈之能事,终于国破家亡。对于国君,首要的任务在于含养民生,不在于充实粮仓。古人说:‘老百姓不富足,国君又怎么能够富足呢?’只要仓库的贮备足以对付灾年,再多贮存粮食又有什么用呢?国君的后代如果贤明,他自然可以保住江山,如果他昏庸,即使粮食满仓,也只是助长他奢侈浪费的习气而已,这是国家危亡的原因。”
相关阅读
1 孙少述与王荆公交厚阅读答案与翻译
①孙少述与王荆公①交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子今此去来何时,后有不可谁予规②? ②及荆公当国,少述不以为意,数年不复相闻。及荆公罢相,过高沙,少述适在焉。荆公过访 【查看全文】
2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2020年中考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 【查看全文】
3 郑玄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阅读答案与翻译郑玄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①,事扶风马融②。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③,闻玄善算,乃召见 【查看全文】
4 (甲)一箪食,一豆羹(乙)君子之自行也阅读答案与翻译(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查看全文】
5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阅读答案与翻译-《列女传》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 【查看全文】
6 涸泽之蛇阅读答案与翻译涸泽之蛇 泽涸①,蛇将徙②,有小蛇谓大蛇曰:子行而我随之,人以为蛇之行者耳,必有杀子者;不 如相街负我以行,人以我为神君③也。乃相衔 负以越公道④。人皆避之,曰:神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