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隔篁竹”中的“篁”,根据其偏旁是“从”,可推测其意与“竹”相关。
B.“空游无所依”中的“依”,运用组词法,可解释为“依傍”。
C.“不可知其源”中的“源”,以成语“源远流长”来印证,可知其意为“源头”。
D.“隶而从者”中的“从”,通过勾连“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从”,可理解为“学习”。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____________________
(2)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作者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
B.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如“蒙络摇缀”一句,连用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树枝藤蔓的各种姿态。
C,作者停留潭上,“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让他感觉闲适宁静。
D.本文写景善用比喻,“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巧妙而贴切。
12.下面的链接材料表明了对游记写作及游览的一种观点,请简要概括。你是否赞同链接材料中画线部分对《小石潭记》的分析?请简要评析。(5分)
【链接材料】
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上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
(节选自清代孙琮《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三》)
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9、D
10.(1)砍到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谭。(翻译要点:下、尤、清冽。每个要点1分,扣完为止)
(2)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翻译要点:佁然、俶尔、逝。每个要点1分,扣完为止)
11、B
12.概括:不写尽不游尽更妙/游玩和写游记都不必穷尽妙处(1分)
评析:我赞同。“潭西南而望”一段不写尽小石潭的源头,更具神秘感/更显环幽深/给读者想象空间;(2分)“坐潭上”一段不游尽小石潭,提现了环境的凄清,更显作者心境的孤凄悲凉。(2分)
郑玄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①,事扶风马融②。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③,闻玄善算,乃召见 【查看全文】
2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阅读答案与翻译-《列女传》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 【查看全文】
3 涸泽之蛇阅读答案与翻译涸泽之蛇 泽涸①,蛇将徙②,有小蛇谓大蛇曰:子行而我随之,人以为蛇之行者耳,必有杀子者;不 如相街负我以行,人以我为神君③也。乃相衔 负以越公道④。人皆避之,曰:神君 【查看全文】
4 孙少述与王荆公交厚阅读答案与翻译①孙少述与王荆公①交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子今此去来何时,后有不可谁予规②? ②及荆公当国,少述不以为意,数年不复相闻。及荆公罢相,过高沙,少述适在焉。荆公过访 【查看全文】
5 (甲)一箪食,一豆羹(乙)君子之自行也阅读答案与翻译(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查看全文】
6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答案-2020年中考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 【查看全文】